下午刷朋友圈,看见火金姐发了一条消息:
高铁上,旁边有一对夫妇带着两个双胞胎男孩,孩子十岁左右,虎头虎脑,听普通话大概是河北北部。爸爸说,“双胞胎看显示屏,高铁每小时305公里,一秒钟走多少米?“80米!”“八十多米”,妈妈接着说,那你在车上蹦起来,车跑了80米,肿么你没跑到下一个车厢呢?一个孩子站起来在车厢蹦了几下,嘎嘎笑,爸爸开始讲什么是惯性……过了一会儿,妈妈说我那边座位旁边是个老外,你俩会跟老外聊天吗?俩孩子说“Sure!” 前后脚找老外聊天去了……聊爽了回来,一个孩子拿出一本《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看起来,另一个拿出一本《XX物理》看起来……看了一通书,一会儿,妈妈跟俩孩子用英语聊起天儿来,妈妈是纯正的Chinglish,俩孩子是纯正的美音……后来,外面下雨临时停车,爸爸开始给俩孩子讲河北山东的平原和安徽的丘陵地带的差别,降雨量的变化……啊家长们,你们何止输在了起跑线上,你们还输在了高铁上……#闲得淡定的高铁见闻#
我看了之后,很有想写一篇文章的冲动。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教育——在很多中国家长看起来十分成功的教育,实际上并不是好的教育。这对夫妇虽然望子成龙,在孩子的教育上花费了颇多心血和精力,可惜并不能理解教育的精髓,说重一点,并不懂什么是教育。
几年前,我看过一篇报道,一位大型国企的高管家庭,对孩子的期望是能融入西方上流社会,父母对西方上流社会的认识是,会打冰球。所以,孩子从初中开始,就被送去冰球学校。每天放了学就去打球,晚上九点多,累得筋疲力竭回到家,卸下沉重的书包,开始做作业,一直到凌晨。
这并不是好的教育。家长不懂教育,这么安排,孩子就成了牺牲品。
十岁的孩子,能发一口纯正的美音,当然很好。但这实在是教育的边边角角,并不是关键。教育的关键,是要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了解所处的世界。
这三点,虽然是浑成的、统一的,但也有层次。前两点——与他人相处、与自己相处,是重要的、根本的;第三点——了解世界,是次要的、枝末的。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世界?为了更好地与他人、与自己相处。古希腊的圣哲,并不了解东方;孔子也并不了解古希腊,但无损于他们的伟大和睿智。那个时候,东西方在生活上并没有交集。如果生活在今天,他们之间,必然是互相了解的,因为面临着交流和相处的问题。
了解世界,包括很广,从时间上去了解、从空间上去了解、从技术上去了解、从社会上去了解、从文化上去了解……
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如下目的: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周围人相处、如何与同时代的人相处、如何与时空上相隔久远的人相处、如何与没有生命的自然环境以及宇宙相处……
否则,我们干嘛要去了解世界?
世界有无穷无尽的奥秘,不是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了解完的。一个人哪怕学到再多的知识,也只是沧海一粟,技术的发展这么迅猛,在这个时代,你很容易发现,花费了很多精力学到的知识,转眼间被淘汰了,没用了……
中学开课,为什么科目是: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
是谁规定,合格的受教育者必须懂得这些?这种规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五十年后、一百年后,我们的后代入学,学的还是这些吗?
去比较一下中国的中小学教材,和美国的中小学教材;比较一下毛坦厂的教材,和北上广深的国际学校的教材的差异,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问题。
很多知识是我们必须学的。但是,必须学和必须学是不一样的。有些必须学,是因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还是美国,都必须学这些;有些必须学,是因为这个时代、你所处的环境要求你必须学它。有些必须学,是要求你一辈子都不要忘记,有些必须学,是要求你高考和面试的时候不要忘记。
要搞清楚这些不同。
元素周期表和碱式碳酸铜分子量我早就不会背了。但无所谓,高考的时候会就够了。抗战胜利的三大法宝是什么我也早忘了。但无所谓,考研的时候会就够了。
过去,修理钢精锅、焊胶盆的人,把手艺传给孩子,以为孩子可以一生衣食无忧,没想到二十年后,再也没有人干这个了。谁家盆和锅坏了就直接扔了或者卖废品了。
难道焊胶盆、焊胶桶、修理钢精锅不是知识吗?
只是,懂得这些,并不能算是受教育。
孔子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对世界方方面面的了解,是孔子这句话里说的“文”。文,是事物错综而造成的纹理或形象。“文”,是无穷无尽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修理钢精锅和焊胶盆,这些就是“文”。能写好文章,会开挖掘机,也是“文”。
它们就像花纹,要附丽在质素上,才有价值。所附丽的质素,是根本,是亘古不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懂那些,才算真正的受教育。
那是什么?
——学会尊重别人,了解别人的需要,能给予别人安慰和帮助,照顾好自己,也照顾好周围的人。
我们之所以需要了解世界,渴望求知,正是为了更方便地给予别人安慰和帮助,更好地与别人相处,反过来也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否则,难道是为了跟别人喝酒时吹牛,以显示博学多才、技高一筹吗?显然不是。那是和为学之道相悖的。
假如我是家长,我不会随时随地考孩子算术问题。那些问题,是很容易从书本上学来的。只要孩子乐意,有兴趣,我会给孩子买许多书,送他到专业的老师那里学习。
我不会问孩子,高铁一秒钟跑多少米。我会问他:你怎么测量一颗星星到我们地球的距离?如果需要工具,最简单又最常见的哪些工具能办到?或者问他:有没有什么办法测量一颗大树的高度?估计一座城市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