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的
鸦片战争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道深深的伤痕。
有一位华人女孩却别出心裁,以它为背景创作了一部科幻小说。
她叫
匡灵秀
,1996年出生于广州,
父亲是湖南人,母亲是海南人,4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得克萨斯州。
匡灵秀从就小成绩优异,曾
获得全美高中生辩论冠军,得以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共进午餐,本科选择了克林顿的母校乔治城大学。
匡灵秀
大二时,匡灵秀休学一年,到北京学习中文,并担任辩论指导。
毕业后,又赴英国先后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牛津大学理学硕士两个硕士学位,博士就读于耶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
成长过程中因华人面孔遭受歧视的经历,让匡灵秀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愈发好奇,
她决定创作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小说,
鼓励更多华裔青少年认同自己的文化
。
2018年,年仅22岁的她就
出版了处女作三部曲的第一部,刚出道作品版权就被美国五大出版社竞拍,以200万美元成交,一举成名。
今天阿信要为你隆重介绍的,就是匡灵秀去年出版的科幻作品
《巴别塔》
。
《巴别塔》的出版在全球科幻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空前的“
巴别塔热
”,获得多项国际大奖:第58届美国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2023年轨迹奖最佳奇幻小说、2023年英国国家图书奖、2022年Goodreads读者选择最佳奇幻小说奖……
5月18日,《巴别塔》又以七票全票通过的成绩,获得了
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2023年度翻译作品金奖
。
《巴别塔》的时代背景设定在1820~1840年代,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在中国广州与英国牛津之间切换。
19世纪20年代,一场霍乱席卷广州,一位英国教授救下了一个濒死的男孩,给他起了个英文名字,
罗宾
。
从此教授成为罗宾的监护人,带着他回英国,开始了极其严格的学习:拉丁语、希腊语、中文、英文……六年苦学之后,罗宾终于得以进入当时英国的最高学府牛津大学,就读其中最为神秘且难进的“翻译研究中心”,即“
巴别塔
”。
在这里罗宾开始接触到大英帝国的核心机密,一种被称为“
刻银术
”的魔法,通过这种技术,英国得以构建起一个殖民帝国。
慢慢地,阴暗的秘密也被逐一揭开,教授收养罗宾并不是出于善心,事实上罗宾仅仅是为英国侵略中国培养的一个工具人而已,罗宾作为英国代表团的随团翻译去广州与
林则徐
会谈时,将英国人的真实面目一一告知,鸦片战争爆发。
随后,罗宾返回“巴别塔”,加入了地下抵抗组织,企图将这个殖民帝国真正的运转中心彻底摧毁……
历史与奇幻交织,东方与西方碰撞,《巴别塔》有着《哈利·波特》式的魔幻外壳,内里却是一个古希腊悲剧式的内核。
语言和翻译是贯穿《巴别塔》始终的线索,其中又关联着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东方学、汉学研究的历史轨迹,
有人说读《巴别塔》,就像是在和一个才华横溢的文科朋友聊天,知识信息量极大
。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那在2024年,一定要把这本小说,拿下!
“牛津”与“巴别塔”
比如,1527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就曾创立过语言翻译秘书处,那里的雇员掌握了十几种语言,为帝国领土的统治尽心尽力。
因此,匡灵秀很自然地,将小说中的主要舞台,设定为了这样的一个翻译机构。
结合自己曾在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攻读当代中国研究硕士学位的经历,《巴别塔》故事发生的校园,也就顺理成章地选定在了牛津。
匡灵秀参照牛津史与过往学习经历,描摹着这个古老的地方。
殖民主义、身份认同、语言翻译、暗黑学院……这些既是匡灵秀的亲身经历,又包含了她的阅读体验。
当书中主人公“罗宾”的选择与历史的走向相互重叠,小说的厚重由此显现。
通过罗宾的眼睛,我们知道,
在牛津,巴别塔是最高的建筑
,并且也是全英国仅次于圣保罗大教堂的最高建筑。
底层是会客大堂,
是整座塔楼唯一允许平民进入的区域,本
地商人为设备订购银条、官员要求对公共设施进行检修等等事宜,都会在这里进行接洽。
二楼是法务部,这里挤满了面色冷峻的学者,他们
操纵语言,编写对欧洲缔约方有利的条款
,这里是帝国运转的齿轮,大部分巴别塔的学生毕业以后都会来这里工作,因为这里薪水最高。
三楼是口译员的大本营。他们平时要陪同达官显贵和外交官员出国旅行。
四楼是文学系,把外国小说、故事和诗歌翻译成英语,要成为巴别塔的教授,第一步自然是在毕业后进入文学部做研究。
五楼和六楼是教室和参考资料室,存放着世界上每一种语言的词典,这里被设置了极为严密的结界,里面放置了十几根刻着咒语的银条。
刻银部
在最高一层,看上去更像是手工作坊而不是学术图书馆。学者们像工匠似的弯腰站在工作台旁边,手握五花八门的雕刻工具,在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银条上敲敲打打。
“翻译”与“刻银术”
它们是值得为之杀戮的知识
在《巴别塔》中,匡灵秀将历史上支撑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技术优势,抽象成为了一种叫“
刻银术
”的魔法。
匡灵秀
以汉语中“道”的概念为例,我们有时将这个词翻译成“the way”(道路)、“the path”(路径)或者“the way things ought to be”(事情应该有的样子)。然而这些翻译都没法真正囊括‘道’的内涵。
因此,
一切翻译活动都涉及一定程度的歪曲和变形,
尽管我们可以用好几个词或句子阐释它的一部分含义,但总会丢失某些东西,进而落入语义的鸿沟。
《巴别塔》中的四位主角,左一是罗宾
比如,在银条的一面刻上
古希腊语中的kárabos,这个词有好几种不同意思:
小船、螃蟹和甲虫。
另一面,刻上它在英语中衍生出的词——caravel ,意思是一种轻巧而迅捷的帆船。
kárabos 和caravel 都有“船”的意思,只不过kárabos还保留了古希腊语中与海洋生物的关联。
只有当熟知这两个词所有知识的巴别塔职员吟诵过这两个词之后,银条的真正作用才会被唤醒,一旦把激活的银条安装在渔船上后,其鱼获就会蹭蹭上涨。
这就是“刻银术”的魔法,而且两种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越少,魔法发挥的效力就越强。
因此,
目前所使用的最新、最强大的银条需要汉语、梵语和阿拉伯语才能发挥作用。
但吊诡的是,在广泛使用这几种语言的国家,你能找到的银条不到一千根,而且只能在有钱有权的人家里找到,
全世界所使用的银条绝大多数都在伦敦
。
随着学习的深入,罗宾渐渐发现,巴别塔的技术并不仅仅只是民用那么简单,
因为这里排名第二和第三大收入的来源分别是:军事翻译、奴隶贸易。
也就是说,
英国之所以会不断扩张,其唯一的重要力量,就是巴别塔
。
巴别塔像囤积白银一样搜罗外国语言和外语人才,利用他们来打造让英国受益、而且只让英国受益的翻译魔法。
表面上看,巴别塔是一个理想国,学者们为了知识,在那个年代,就能不分肤色、贵贱地融洽相处,但现实并非如此,
巴别塔与殖民主义的生意有错综复杂的联系,它就是殖民主义的生意
。
引发与中国的争端,夺取白银
强迫他们对商贸企业开放、接受进步,这对他们有好处
白银,是维持大英帝国运转的战略性物资,
拥有欧洲最大的白银储备,但却暗藏着隐忧——白银不够用了。
英国贪婪地享受着从中国进口的茶叶、瓷器、雕漆橱柜、丝绸……
白银源源不断流向中国
,但中国对英国商品没有同等的需求。
英国人试图拓宽贸易权限的前三次谈判都以惨败收场
:1793 年,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向乾隆帝叩头,沦为全世界笑柄;1816年访华的阿默斯特使团则被嘉庆帝逐出京城;1834 年的律劳卑事件则在炮战中收场。
现在,英国人决定派出第四支谈判团,以巴别塔的翻译者为主导,带队的是洛弗尔教授,罗宾的父亲,当然罗宾也必然随行。
负责接待的是
渣甸洋行的对接人贝利斯先生,对于英商在广州面对的被动局面,他认为“这全是皇帝新派来的那个钦差大臣林则徐的错。”
“他到任以后责令我们立刻将运来中国的鸦片全部交出去。这是今年三月的事。我们当然没有答应,于是他断绝通商,告知我们不得离开商行,直到肯遵守他们的规则。你能想象吗?他把我们封锁了。”
在贝利看来“中国佬就是恶心又懒惰,还很容易成瘾。你当然不能因为一个劣等种族的弊病去责怪英国——在有钱可赚的时候就是不行。”
第二天一早,罗宾陪同贝利斯先生前往位于市中心的官府,与钦差大臣林则徐会谈。
贝利斯先生的语气极为居高临下,虽然罗宾将其中过于无礼的话略去,但翻译给林则徐时,仍像是大人训小孩一般。
尴尬的会谈结束后,林则徐倒是对罗宾自己的故事更感兴趣。林大人直接问到
:“现在我希望你对我坦诚相待。这个话题还有谈判的必要吗?倘若我们忍气吞声、卑躬屈膝,如此就能缓和事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