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笑话,来自已消亡的东德。一个德国工人得到一份在西伯利亚的工作,他意识到所有的信件都要被审查,因此告诉他朋友:‘我们设个暗号,如果你收到的信是用蓝墨水写的,就是真话;如果是红墨水写的,就是假话。’
一个月后,朋友收到了第一封来信,用蓝墨水写的:‘这儿一切都很棒:商品丰富,食品充足,公寓很大,供热也好,电影院放映的全是西方大片,可以眉来眼去的漂亮女孩多的是——唯一搞不到的就是红墨水。’”
以上这个关于“红墨水缺货”的故事,是齐泽克讲了三十多年的经典笑话。它几乎囊括了齐泽克所有独特的文类风格:爱讲笑话,带点粗俗;用通俗易懂的例证讲解哲学,影射政治;常常提出二元性分类(如红墨水与蓝墨水),但最终把它们搅动起来,得出一个谁也很难想到的第三种结论,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发言式样伴随齐泽克至今,几乎每个场合都出现,相当的感染力与典型性,使其成为齐泽克的身份标识和防伪认证。
埃利兰·巴莱尔把这种齐泽克式语言特征称作“拉黑体”。拉黑体,顾名思义,是将黑格尔语体和拉康语体糅合起来、各汲所长的产物。提到黑格尔和拉康,是因为齐泽克“拉黑体”的横空出世,源于他在自己的英文处女著作里,将黑格尔和拉康奉为理论论证的底本,由此在西方语境名声大噪的经历。
正是在1989年出版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中,齐泽克展现出比较成熟的思辨成果,他跨越了知识内部领域的传统,借助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重回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对其做出拉康式的新解读,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建立新路径。在此前,马克思常常被解读为黑格尔的批评者,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转向。取用拉康的精神分析,是齐泽克及其所代表的卢布尔雅那学派为缓解前两者张力和打破僵局,尝试铺就的出路。第一次,“拉黑体”帮助齐泽克完成了在既有学术版图上的跳跃。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版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7
1989年,也是世界时局发生急剧转型的时期。齐泽克用拉康和黑格尔的工具来分析前南斯拉夫的解体,在西方知识圈看来,他是在用(西方的)自我来解释(东方的)他者。另一方面,齐泽克把流行心理学的个人话语与革命性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话语做加法,又使大多数读者通晓和接受。齐泽克自觉地定位在东方与西方、大众与学术间的飞地上,而这与他在母国斯洛文尼亚的成长经历不无关联。由于斯洛文尼亚处在全球地缘政治版图中“非东非西”的位置,齐泽克自幼就接触到西方的大众文化产品,接触西方哲学及文化理论。他身处官方意识形态,又不对其顶礼膜拜;与大多知识潮流接轨,又能保持独立的批判立场。有时,他既站在左翼马克思主义者一面,又与批评马克思主义的人携手同行。但无论如何,他在很多人类生存的境遇问题上贡献了精湛的分析和洞视,在“拉黑体”初试啼声后,齐泽克朝着世界舞台的聚光灯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