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哄架秧子
对话设计/黄哲 插画/叶金碧
甲:咱中国人没少当雷锋,就因为这不守规矩,全成起哄架秧子了,走到哪儿还是不招待见。什么事啊!
乙:再看美国,明明都是别人家的事,它总能从中获利、人家还得谢谢它。这才叫起哄架秧子的真高手呢。
看邻居炒股发了,没做过买卖的也入市、被套牢;同事路远开车,走路上下班的也跟摇号着急上火……北京人管这种没收获的盲目跟风行为,叫起哄架秧子。这比近义的“塔儿哄”更可恨:正常做事的成本,就被这种集体无意识白白加大了。
住过胡同的都有这记忆:各家春天在自家墙根找块空地,洒点种子、再搭个架子,待秧子蔓起来,夏遮荫、秋吃果一举两得。收获的关键就在“架秧子”上。若明明自己不具备这技术,只因眼红人家跟着起哄,结果必然成了相声《钓鱼》里的二他爸爸。
但起哄架秧子有时也损人利己。它的另一含义指煽风点火、让事态升级,达到渔利目的,和“敲锣边儿”类似。在旧时黑话里,“架秧子”指绑票富家少爷。买卖行借过来,对败家的八旗子弟连哄带骗,“您老经过见过,船破有底,扫扫旮旯下辈子都够了。您一张嘴就全有了,还在乎这俩小钱吗……”几句架高的起哄话,少爷秧子就着了道,轻松达到绑架的效果,实在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