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世界
传播科学知识 倡导科学方法 弘扬科学精神 建设科学文化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世界

蜂蜜放到冰箱里冷冻为什么冻不住?

科学世界  · 公众号  · 科学  · 2021-02-08 17:45

正文

很敏锐的观察,在蜂蜜是否上“冻”的背后其实蕴藏着有趣的物理原理。首先,我们需要来看看蜂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蜂蜜是蜜蜂采集花蜜后加工而成的。蜜蜂之所以制作蜂蜜,就是为了不让糖类凝固。因为蜜蜂的食道很纤细,不能进食固体。从成分上说,蜂蜜是葡萄糖、果糖、水与少量其他物质(包括双糖、蛋白质等)的混合物,也可以说是糖的过饱和水溶液。不过,和我们常见的水溶液相比,蜂蜜非常黏稠。这是因为蜂蜜只含15%~20%的水,并且水分子和糖(羟基)之间形成了很强的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氢键)。黏性其实就是液体受内部阻力的表现,分子间作用力越强,则液体就越黏。


当蜂蜜冷却时,随着温度下降,黏性增加,流动性下降。达到家用冰箱冷冻室的-18℃时,虽然流动性已经很弱,但蜂蜜仍然能够缓慢流动。直到约-35~-50℃,蜂蜜才转变为非晶态固体。这一温度被称为“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蜂蜜中水含量的增高而降低。需要注意,玻璃化转变温度并非凝固点,因为通常而言,混合物是无法结晶凝固形成规律排布的晶格结构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家用冰箱中,即使把蜂蜜放到冷冻室里也是不会上冻的。


国外网友ELIE Oops将蜂蜜倒入干冰-乙醇冷却液(可达-78℃)得到的固体蜂蜜,但一旦离开冷却液,固体蜂蜜就会迅速融化。


可是,蜂蜜“冻”成固体明明是很常见的现象呀?的确,很多蜂蜜在10℃左右会析出葡萄糖晶体。事实上,作为晶体的葡萄糖在蜂蜜中的凝固点在50℃以上。也就是说,常温下的蜂蜜已经处于过冷的不稳定状态。一旦出现晶核,就会迅速结晶。正因如此,蜂蜜一旦结晶,即使到了夏天也不会融化——除非置于50℃以上的水浴中。蜂蜜的结晶主要取决于其中葡萄糖与果糖的比例,葡萄糖含量越高则越容易结晶。


想让结晶蜂蜜复原的最好方法是水浴加热


有趣的是,如果蜂蜜保存在5℃以下的环境,由于分子运动能力的降低,其中的葡萄糖通常不再结晶析出。因此,冷藏是保存蜂蜜、避免结晶的好办法。



本文发表于《科学世界》2020年第9期“Q&A”





回复“ 订阅 ”,了解杂志订阅方式

《科学世界》2021年第2 期 新冠疫情


更多订阅优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