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著名华裔作家、翻译家聂华苓女士的一生以及她对文学的影响。聂华苓曾在《当代》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并和丈夫创办了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作家。
聂华苓1925年生于武汉,1949年赴台湾地区从事文学创作,1964年旅居美国,并在爱荷华大学任教。她是一位著名的华裔作家和翻译家,曾在《当代》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并和丈夫创办了“国际写作计划”。
自改革开放起,中国作家如萧乾、王蒙、艾青等先后受邀前往爱荷华参加文学交流活动,聂华苓的“国际写作计划”对中国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聂华苓在《当代》杂志上发表了多篇作品,包括《珊珊,你在哪儿?》《我家的彩虹》等。这些作品大多描述她从大陆到台湾的经历以及思乡之情。
《当代》文学丰碑
一本杂志讲述的文学史
聂华苓与《当代》
著名华裔作家、翻译家聂华苓女士于2024年10月21日在美国爱荷华家中安详逝世,享年九十九岁。
聂华苓1925年生于武汉,1949年赴台湾地区从事文学创作,1964年旅居美国,任教于爱荷华大学。她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一生:“我是一棵大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
《当代》1979年3期“港台文学作品选”栏目曾刊载聂华苓代表作《珊珊,你在哪儿?》,编者按语中介绍其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中篇《葛藤》、短篇集《一朵小白花》《翡翠猫》、散文《梦谷集》等,“这些作品,大多描写一九四八年从大陆到台湾的各种‘小人物’的种种遭遇,以及他们的思乡之情”。《当代》2006年第3期、2007年第3期又先后发表了她的散文《我家的彩虹》《我俩和女儿们》。
1967年聂华苓和丈夫保罗·安格尔创办了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各国作家前来开展文学交流活动。自改革开放起,中国作家萧乾、王蒙、艾青、丁玲、茹志鹃、王安忆、徐迟、谌容、张贤亮、冯骥才、汪曾祺、苏童、余华、莫言、刘恒、迟子建、毕飞宇、格非等先后受邀前往爱荷华。
聂华苓与“国际写作计划”深深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作家。冯骥才曾在《漩涡里》一书中记述他与张贤亮离开爱荷华前夕的场景:“行前头一天中午在聂华苓那里吃饭时,我们居然莫名其妙地没有话说,其实心情有点复杂,还有心中太多感情与谢意拥在一起不好表达。饭后我和贤亮走到她屋后一片林子里,这林子全是爱荷华一种特有的枫树,入秋变黄,并非金黄,而是鲜黄,叶片很大,在阳光里纯净耀目。爱荷华人种这种树像种花一样,很多人家在院里种上一棵,就是为了每到秋天像种花看花一样看树。我和贤亮从地上各拾了几片大黄叶子带回去。第二天离开爱荷华时,又是华苓送我们直到上机。待我们进了玻璃相隔的候机室,华苓忽把两只手放在玻璃的外边,我和贤亮各把自己的手放在玻璃的里边,对齐手指,这时才感到一种由心里发出的很热的东西穿过挺凉的玻璃彼此传递着。”
相关链接
聂华苓:我俩和女儿们,是不同的个人了 | 温故
聂华苓:我家的彩虹 | 纪念
杨志军《藏獒》丨《当代》文学丰碑
秦兆阳《迎春曲》丨《当代》文学丰碑
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丨《当代》文学丰碑
稿件初审:周倩羽(实习)
稿件复审:徐晨亮
稿件终审:李红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