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句话真的能鼓舞人吗?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20-10-27 08:52

正文

作者: 小骆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这句话常被用来鼓舞处在困顿和低谷时期的人们,鼓励大家不要被结果吓倒,不要关注恐惧,要专注于当下和过程,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就可以了。

的确,世事之不如意十有八九。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于所期望的结果很多时候我们个人无法左右,因为影响结果的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比如求职应聘、找对象、各种考试等等不是仅有努力就能成功的。 个人能把控的仅仅只有自己这部分。


在意结果是人之常情,因为人性向往更好的生活。


通过考试改变命运,通过找到好工作带来好的生活,通过找到理想伴侣共同创造幸福,这些都是合理的需求。


人们关注结果,是因为一旦结果实现不了,便觉得心中期待的美好生活,也会随之落空。


对某一结果的恐惧根本上是担心背后代表着的目的无法实现。 尤其是当只有一次机会或者放弃了很多已有利益而做出全新选择时,这种对结果的恐惧会更加巨大,比如高考等。



当我们被巨大的压力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但求无愧于心,真的像一剂清凉的解药,有效缓解了内心的焦灼。


是啊,与其硬逼自己,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内耗,还不如回归本心,将精力投入到解决关键问题上来,比如好好复习,如此,考上的概率才比较大。


与其被大目标压垮,不如静下心来做好眼前事,一个一个小目标地去接近终极目标才更加靠谱。



看起来,无愧我心真的很有积极意义,在帮助人们通往成功的路上让人缓解焦虑、减少内耗,通过行动来到达终点。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凡事无愧我心,说白了就是尽力就好,尽力而为。



它其实是一种安慰,一种托底,一种安全感,帮助你暂时战胜了恐惧。 当你没有实现目标的时候,你有了个依靠,不会那么自责,因为大家都说了,尽力就好。


可是,你有没有听出里面的一丝勉强和无奈?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发现,根本无法骗自己不在乎那个结果。原来,心里的平静只是暂时的。


无愧我心作为一种安慰剂,给你的恐惧、悲伤、痛苦找到了安放的后路,却无法给你生于内心,自始而发的力量。


无愧我心只告诉你不要怕,却无法给你持续的“我要做”的勇气和动力。


那么,以自发的勇气和热情做事是什么样子的呢?


以考试为例,学霸不会认为考试是负担,而是乐在其中,对做题乐此不疲,是这样一种境界。


废寝忘食不是为了外在的什么东西,而是我本身热爱。



无愧我心并没有帮你找到你真正在乎的东西,所以力量有限。这句话默认了你想要的就是眼前在意的结果,没有让你去追问,你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你在乎的眼前的结果,比如取得好成绩,找到好工作,这些都是外部的奖励,很多时候它们只是手段。


如果你追求的某一结果只是达成你想要的目的的手段,那么你真的 有必要认真地弄清楚手段和目的二者的关系


如果背后的目的不重要 ,那就没必要在乎,手段的实现有时也可以忽略。


比如,你想买个爱马仕包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和高贵,那买包这件事就大可不必。


如果背后的目的比较肤浅 ,那就有必要给这个目的赋予更高境界的意义。


比如,想升职加薪想多赚钱,只是为了不被他人看不起,那你应该深挖一下工作和进步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踏踏实实地增加实力才是王道,因为德不配位,是件很麻烦的事。


如果背后的目的与手段之间差距较大 ,那就需要尽力在二者之间找到共同点,从你的兴趣点入手将手段和目的串联起来。


比如,涉猎新知识的时候,以研究的心态去发现和探究有什么内容可以借鉴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而将学习进行下去。


最后,如果你的手段和目的是统一的 ,那么恭喜你,找到自己的热爱是件非常幸运的事,你只要尽情投入和享受过程就好了,至于阶段性的结果,晚一点实现,又有何妨?因为相比于找不到自己热爱的事业的人,你已经是个大大的幸运儿了。


作家史铁生在年轻的时候,因意外失去了双腿。“截瘫”对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对于无法改变的命运,他是最有资格说只求无愧我心的。


可是他却不认命,用手中的笔叩问灵魂,叩问生命,用一颗安静、强大的心与这个世界对话。他用写作找到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正是不断地忠于我心,才留下了那些温情与勇气并存的文字,用自己的一生写就了灿烂激昂的生命之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