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关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官方公共账号,收取学会的科普信息、新闻动态、活动预告及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前沿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以数学智慧领航人工智能之路,徐宗本院士荣膺2024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 公众号  · AI  · 2025-04-03 17:2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3月29日是“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第十四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琶洲实验室(黄埔)主任徐宗本获颁2024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

学术成就

徐宗本院士长期从事数学与人工智能及其交叉领域研究,在稀疏信息处理、机器学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学基础领域,以及在智慧医疗、智能通信、非常规油气勘测等关键领域,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宗本院士在人工智能相关数学理论、基础算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提出稀疏信息处理的L(1/2)正则化理论,为稀疏微波成像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了我国首部稀疏雷达的成功研发;发现并证明机器学习的“徐-罗奇”定理,解决了神经网络与模拟演化计算中的一些困难问题,为非欧氏框架下机器学习与非线性分析提供了普遍的数量推演准则; 他带领团队提出模拟学习方法论 (SLeM理论)、模型驱动深度学习、大模型极限理论等系列原创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为大模型的“智能涌现现象”解释和约化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发展。

图片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CAAI 理事长戴琼海为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获得者徐宗本院士颁奖

徐院士还带领团队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解决了多项领域“卡脖子”难题,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他带领团队提出分布式微剂量CT、超快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创新数学理论,为新一代智能型医学影像设备研发提供了基础原理与技术。他提出智能通信的低复杂度矩阵算法簇、智能空口算法簇、国产芯片性能提升算法等,解决了目前通信系统计算复杂度高、硬件性能受限、信道估计精度受限等一系列瓶颈问题,助力我国通信技术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他带领团队发明了适用于中国地层岩性油气及致密油气藏地震波探测的9项核心技术,在我国致密油气藏智能勘探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徐宗本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最高科技奖、国际IAITQM理查德.普莱斯(Richard Price)数据科学奖、陈嘉庚信息技术科学奖、华罗庚数学奖、苏步青应用数学奖;曾在2010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特邀报告。

图片
△参加世界数学家大会并作45分钟特邀报告

获奖感言

感谢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将2024年度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颁授予我。这不仅是对我本人的鼓励和鞭策,更是对人工智能数学基础研究的激励和召唤。

图片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奖获得者徐宗本院士发表感言


吴文俊先生是我的校友,是我的前辈,也是我的同行。所以说我这个获奖是带有着特殊意义的,这个意义就在于不仅仅是荣誉和传承,更重要的标志着吴文俊先生所开创的事业有了继承,也给了我一个正式向吴文俊先生致敬的机会。


人工智能的近70年发展波澜壮阔,丰硕成果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广泛领域科学家、技术专家、工程师和数学家们的努力与智慧。正是他们的努力与智慧为我们创造了机会,也把我们带进了如今灿烂的人工智能时代。当年参加达特茅斯会议的“AI之父”科学家们一半以上是数学家,而吴文俊先生本人也是著名的数学家。这说明,人工智能从一开始到如今都一直被认为是数学的重要部分的。数学对于AI来说不仅仅是基础和工具,而是问题和研究形式化、模型化、科学化的基本方法,它提供模型和算法创新的起源,更提供对AI能力边界、模型合理性/可解释性、算法复杂性等的理论评判。所以,数学基础研究对于人工智能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基础意义与重要性。我赞赏学会对此的深刻认识和高度与重视。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了黄金期。以生成式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模型的当前发展离科学化目标还相去甚远。例如,大模型为什么好?什么时候好?如何才能使得它好?这样的基础问题都还远没有解决。我将带领我的团队,继续坚守AI数学基础研究,力求在解决这些基本问题上做出贡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