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甘肃省司法厅  ·  中国长安网 | ... ·  17 小时前  
甘肃省司法厅  ·  中国长安网 | ... ·  17 小时前  
新疆高院  ·  薄而不馁 ·  昨天  
新疆高院  ·  薄而不馁 ·  昨天  
最高人民检察院  ·  面试后,他们背上了高额贷款|今晚九点半 ·  昨天  
最高人民检察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罗保铭决定逮捕 ·  昨天  
贵州高院  ·  都匀法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  3 天前  
贵州高院  ·  都匀法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法律人必知的 24 种逻辑谬误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20-10-20 09:05

正文


编译:麦读君 来源: 麦读



作者按:


逻辑思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法律语言和规范的建制艰难,也与传统思维方法的缺失息息相关。


如何应对?根本的办法,是训练逻辑思维。通俗而言, 逻辑思维,就是每个论断,都要明确前提,审慎推理,反思结论,为的是判断真假,辨别是非,反击谬误。


以下 24 种逻辑谬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当事人、法律法规和应用实践中斡旋的法律人——可能是这个社会中最喜欢「讲理」的群体,感触估计会更深。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在工作中遇到的逻辑谬误。



第一条:稻草人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举例:张三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李四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敌对势力有机可乘。」李四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第二条: 错误归因


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举例 :张三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结论: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张三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第三条:诉诸感情


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诉诸感情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同时也很低级。


举例 :张三在饭店看到李四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张三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第四条:谬误谬误


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并不是因其观点正确,而是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举例 :张三的父母看了短视频里的专家提出的健康饮食理论,认为只吃蔬菜不吃肉对身体更好。张三听后觉得这种健康饮食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只吃肉不吃蔬菜,以说明专家是错误的。张三犯了谬误谬误。


第五条:滑坡谬误


好像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会,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


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人们讨论A时的客观性。


举例 :张三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他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宠物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第六条:人身攻击


你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理由、证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


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举例 :当张三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时,李四说他不相信任何张三说的话,因为张三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李四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第七条:诉诸虚伪


你不正面回应别人对你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你的回复——「你不也曾经……」


你想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你为自己辩护的责任。你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不管别人虚伪与否,你都只是在回避别人对你的批评。


举例 :张三指出李四犯了一个逻辑错误,李四不正面捍卫自己,反而回应「你之前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李四在这里犯了诉诸虚伪的谬误。



第八条:个人怀疑


你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认定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


一些很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识。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觉得这些东西是错误的。


举例 :张三指着动物园的猩猩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个猩猩进化成人给我看看。」张三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


第九条:片面谬误


当你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你用特例来给自己开脱。


人类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他们被证明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


举例 :张三说自己去庙里许愿特别灵,李四去听完后去许愿却没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张三说是李四许愿的时候不够诚心。张三犯了片面谬误。


第十条:诱导性问题


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你的意思来回答。


你试图用诱导性的问题来逼对方回答你提出的低级问题,从而破坏理性的讨论。


举例:张三怀疑自己的妻子搞外遇,为一探究竟,于是就问她「你的同事李四的胸口是不是有个红色圆形胎记?」张三使用的就是诱导性问题。


第十一条:举证责任


你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


当有人提出一个观点结果被人质疑后,你认为举证的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质疑者。不能证伪一个事物,或者举出反例,并不能证明这个事物的合理性。当然,如果只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一个事物是合理的并不能肯定的说明它是不合理的。


举例:张三说他相信地球是高级文明的模拟游戏,就像黑客帝国一样,因为没有人能证明地球不是模拟游戏,所以地球就是模拟游戏。张三犯了举证责任的谬误。


第十二条:语义模糊


你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来歪曲事实。


你使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当你被别人批评的时候又利用这些有歧义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举例:地上一个猴,树上qi个猴,一共几个猴?


第十三条:赌徒谬误


你认为随机事物的发生和之前发生的事情是有相关性的。


有人在看到独立的随机事件(比如抛硬币)时,总觉得会和前面的事情有相关性(前面连着五个正面,下一个肯定是反面。)


麦读君:核心是强行联系独立的随机事件。赌徒时常有一种心态:他的运气已经连续好了这么多把,该倒霉一把了;我已经连续倒霉好几次,该转运一次了吧?而事实上,每一轮赌局都是独立的随机事件,相互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


第十四条:乐队花车


你试图说明因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这件事情就是对的。


一个事物/观点的流行程度和它本身是否合理没有关系。地球是球形的,在人们相信地球是平的时代地球也是球形的,地球才不管你信不信它呢。


举例:看到《货币战争》那么畅销,张三相信一定是罗斯柴尔德和共济会在背后操纵着整个世界。张三  犯了乐队花车谬误。


麦读君:核心是只相信眼前流行的观点。受气氛感染,人们时常不由自主地跟随乐队和花车的节奏起舞。同样的,人们的思维也总是习惯于随大流。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或相信同一件事物,所以大家认为这件事情就是正确的。


但事实上,一个事物、观点的流行程度和它本身是否合理没有关系。破除这种谬误,只需要跳出「信息茧房」,保持信息的开放性,就可以了。


第十五条:诉诸权威


你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本质 是利用权威人物或机构的观点逃避说理。


要证明一个观点,只是摘录别人的观点是不够的,至少要知道所提到的权威为什么有那样的观点。因为权威人物/机构也是会犯错误的。当然,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有可能是对的,所以不能只因为对方使用了诉诸权威的谬误就认定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


举例:张三不知道怎么反驳无神论,于是就说「牛顿是大科学家,他最后也信仰宗教了。」张三犯了诉诸权威的谬误。


第十六条:合成谬误


你认为一个总体的某些局部具有的特性对于这个总体的各个部分通通适用。


对某些局部合理,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局部同样合理。我们常能观察到不同事物之间的一致性,以至于当一致性不存在的时候也固执地认定有一致性。


举例:张三去参观故宫,当他看到说明书上写故宫的建筑是榫卯结构时,就认为故宫建筑没有一根金属钉子。并与人激烈争吵起来。


第十七条: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你提出了一个观点,并受到了别人的批评,你试图用“诉诸纯洁”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你试图通过 马后炮和修改标准 的方式来维护自己那有缺陷的观点。


举例:


张三:所有天津人都喜欢听相声。


李四 :王五就是天津人,他就不喜欢听相声。



张三:好吧,所有真正的天津人都喜欢听相声。


第十八条:基因谬误


你通过一个事物的出身来判断它的好坏。


你试图逃避正面的讨论,转而讨论事物的出处。这种做法和本文第六条“人身攻击”类似,都是试图通过某些负面印象来从侧面攻击对方,却不能正面的回应对方的论述。


举例:


张三:王五不喜欢听相声。


李四:王五是天津人,他怎么可能不喜欢听相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