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维磨坊
学习者的聚集地 / 聚焦生涯规划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思维磨坊

聚焦主题——个人知识管理的关键(上)

思维磨坊  · 公众号  ·  · 2016-12-08 19:59

正文


这是 《个人知识管理》 系列第 【07】 篇文章。


全文约 2500 字,建议阅读时长 10 分钟。



【絮絮叨叨】


hello,读者大人久见了,还记得这张图吗:



《个人知识管理》系列,前面的1~5篇,都是讲 【心智模式】 这个部分。


第1篇,分享了知识稀缺如何锁死你的人生,希望让大家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第2篇,讲了上图中的知识管理模式,其实是总论。


第3篇~第5篇,讲了信息和知识的区别、3W1H、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以上内容,简单来说,全部是务虚的内容。不太招人喜欢,却又是一些最朴素的、重要的理念。


Jason我平常喜欢跟身边的朋友传播知识管理的理念,不过一般都是“啊!这个工具/方法好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久而久之我发现, 只有当一个人的心智模式,能够真正理解并认同自己在做的事,这件事才会更加容易坚持下去。


毕竟,每个人只会去做他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


好在,心智模式方面的内容,暂时告一段落。从第6篇开始,开始谈知识管理的3阶段6步骤, 进入工具和方法论部分。


而最底层的自我认知,恰是最重要的,我把它放到压轴写。


闲话少说,入正题。 第7篇开始,聊聊怎样聚焦学习主题。



【一、你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李笑来老师的得到专栏上,他给出的回答是:


注意力。


我觉得把问题改的赤裸一点更好:


穷人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答案还是注意力!


面对这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用好它,唯一的方法,就是聚焦。 把有限的注意力和资源,集中起来运用,达到单点突破。


在上一篇文章 《从零开始,6步构建你的知识体系中》 ,分享了下面的流程:




知识管理的入口,是获取和存储知识,然而在获取之前,我们必然面临的问题就是:


此时此刻,我该学什么?


因此,接下来3篇文章,都是为了开展知识管理做准备工作—— 选定学习的科目。


3月份,写过一篇文章 《我该学什么——职场人士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 ,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7月份,参加为知笔记的线上分享,我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再次锤炼了一次。


这次,借长文写作的契机,我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整合进知识管理体系中。因此,下面你看到的,是这个问题的最新版本答案。


回到开头的问题: 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注意力,使用这个财富去学习时,最大的原则就是聚焦


那么,在开始进行知识的获取前,我们又该聚焦哪些内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跨学科的视野,生涯规划刚好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考角度。


【二、生命之花的3个重点】


还记得生命之花吗,在 《知识管理——一种陪伴终身的成长方法》 ,曾经提到,它是指引我们的灯塔,帮助我们确定当下的学习主题。



在纸上画一个圆,分为8等分,每一个部分对应生活的一部分,分别是:

  • 职业发展 :你的职业发展现状与规划。


  • 财富 :个人财富状况和计划。


  • 健康 :身体与心灵健康。


  • 娱乐休闲 :个人娱乐和放松。


  • 家庭 :你与父母、岳父母的关系,与自己小家庭的关系。


  • 朋友和重要他人 :除了家人之外其他重要关系。


  • 个人成长 :个人的知识、能力、思维提升。


  • 自我实现 :纯然来自内心的愿望,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体验到生命的价值。
    (注:个人成长偏向于理性层面的自我能力提升。而自我实现,则偏重于感性层面的“心愿”、“梦想”。)

这8个因素中,除了健康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外,还有3个大部分特别重要。


其一,是职业发展,是安身立命之所。


其二,是家庭,我们的大部分生活,其实是围绕着家庭身份来展开。


其三,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这两个可以合成一个部分,就是自我成长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若你对于过量的学习内容难以断舍离,从这三个角度入手,或许能快速决断。


今天先谈谈【家庭】这个部分。


【三、家庭——生涯彩虹】


生涯彩虹是由舒伯在1953年提出的一种生涯理论。



上图中,红色线条之间,是欧美经典的生涯彩虹理论提出的6类角色,分别是


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家长。


弧形代表年龄,可以看到,不同角色之间是互有重叠的。


作为普通人,了解其核心思想即可:


人的生涯,是由各种有薪和无薪的身份角色,随着年龄而逐渐展开的。


从出身开始,我们都一直有【子女】的身份,到了18岁,开始有【成年人】这个身份,结婚了,有【夫妻】这个身份。养育子女后,开始有了【父母】这个身份。


生涯彩虹带来下面的启示:


1、“何时做何事”是最低成本的人生方案。


国人好像都是反着来,18岁之前,为了高考,其他都不顾。读大学时开始焦虑工作,工作之后呢,又发觉知识没学好。然后一晃,又成剩男剩女了。


2、平衡源自找到重心。


即虽然各个身份是重叠的,但在人生不同阶段,我们需要找到重点投入的角色。


比方,结婚之后,重心就要稍微往家庭偏移,否则容易后院起火。而生养子女之后,必然要求承担新的责任。


3、人的能量总体上是守恒的。


也就是说,你这个角色占据的精力多,其他角色必然就无法兼顾。


4、遗漏的角色责任,最好得补上。


出来混,迟早都要还。想起来Jason就惭愧,【儿子】这个角色一直有亏欠。


5、在新的身份到来前,需要提前做准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