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Sir电影
曾经,爱电影的人都关注了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幕穿越者  ·  传奇完成回购万达剩余股权 ·  2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双选会专刊 | ... ·  4 天前  
张小北  ·  转发微博-20241013142752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Sir电影

我心目中的最佳人选……豆瓣5.3

Sir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9-09-02 23:57

正文

曾经它是爆款。


现在它是魔咒。


Sir至今也没想明白,到底是什么让华语作品如此前“扑”后继——



《深夜食堂》


前有日本原版,韩国翻拍版。


后有黄磊剧版,和现在上映的梁家辉影版。


为什么说是魔咒?


黄磊,不差吧。


《小欢喜》他不仅是主演而且是编剧,才华还是在的。



然而《深夜食堂》让他生涯口碑触底。


家辉哥呢。


香港演技好、魅力久,唯二的Tony 梁,Sir心目中的汉化版最佳人选。



选择《深夜食堂》作为导演处女作,同样也绊了一跤。


得承认。


国产影版《深夜食堂》比剧版有了改进。


在菜品上——


从日式的天妇罗和寿司。



变成了龙井虾仁、糖藕、馄饨……



然而在其他方面。


梁家辉几乎把黄磊曾经犯过的错,又重新犯了一遍。


 一次是偶然,两次就得反省了。


为什么他们都折在同一个漂洋过海的题材上?


为什么中国人拍不好它?


以及——


魔咒能打破吗?
场景错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


《武林外传》的同福客栈不是用来做生意的,它是一个江湖事务的处理所。


《深夜食堂》也一样。


它是都市人心事集散地。


食客三三两两地走进来,坐下。


在美食的“催吐”作用下,吐露出各自的故事。


走心,是没错。


但场景,也并不是虚设。


人的心门,也只有在合适的氛围下才会打开。


众所周知,居酒屋,起源自江户时期。


原是日本的底层市民,贩夫走卒饮酒作乐的休闲场所,二战后变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酒吧文化代表,是工薪阶层下班后,释放压力的地方。


同是减压场所,与欧美的酒吧相比,居酒屋更突出日本特有的“私”文化。


简单说,它是介于宴会与家庭之间的产物,就像日式和服,半遮半掩,居酒屋的环境绝不会给客人富丽堂皇、高大上的压迫感,反而以温馨、妥帖为设计主导,让客人恍惚间有回家的感觉。


但是,吃饭饮酒的台面又将客人与招待、厨师浅浅地隔开,就像拉起薄纱厚度的帘子,真真假假,说者有心,听者无意。



搞清楚这一点,就明白,为何在《深夜食堂》的原版设定里,多么难以启齿的隐私在小林薰(初代主演)眼皮底下,吐露得底儿掉。


因为,绝对安全,绝对无负担,第二天也绝对会被淹没在市井喧嚣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因为这个设定,冯小刚在拍《非诚勿扰》时,才会将秦奋与笑笑关系关键转折安排在北海道三姐妹居酒屋的酒后……



人移活,树移死。


居酒屋的文化,在中国没有这个土壤。


不论怎样包装,怎样“中国化”都是无本之木。


Sir推荐过《人生一串》《此食此客》等等美食节目,很多评论都说,这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


区别就在于,居酒屋在闷骚、暧昧里探寻人性的幽暗,还真不太适应中国人走南闯北的江湖气,烟火味


所以,不论梁家辉再怎样努力。


菜做得再好吃。


Sir也很难相信一个穿着木屐,扎着头巾的厨师,给我们讲述他的日式居酒屋里的故事的真实性。


人物错了


哪怕原版《深夜食堂》中的角色各有各的故事,你也能概括出他们共同的特质——


灰色。


第一个就是老板本人。

梁家辉保留了小林薰的“刀疤”,并且还硬给解释——是在战争里留下来的,并且牵扯到一段异姓兄弟间的恩怨情仇。


但。


说得明白的,就不是暧昧的灰色了。


评分达到9.2分的日版第一季,就是死活不交代老板的来历,这道伤疤到底是情伤?坐过牢?还是打过仗?


你和食客一样好奇?


没用,打死都不说。


观众是带着猜度入戏,然后一集又一集陷入不同人生。


而抬起头,老板似笑非笑站着。



老板这个人物是“藏”,才会有下面食客的“露”,就像绘画一样形成勾连趣味。


老板越是闷葫芦,沉默是金,他hold住的磁场才有非凡手段,拉开门走进来的食客,不论是新客,还是头回客,都像被中了蛊惑。

说说说,什么都说。

而且不是一般人,还真不往老板的店里来。

你看看,原版都是什么人:


面恶心善的黑帮大哥阿龙、爱慕阿龙,默默关心的变性异装癖、性取向边缘人士、情妇、早逝红歌星……

无不显出一个“奇”字,奇怪、奇葩,尽显命运诡谲。


与这些人相比,老板的“刀疤”真算不了什么。


可惜,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国产片中的“技术问题”。


你看梁家辉版——


明显港味却硬扮老克腊的老头、易燃易爆炸的城管阿龙、广告公司不是姐妹胜似姐妹的吃瓜姐妹(弟)、谈恋爱比打拳更上心的拳击手、一言不合就在食堂里弹唱的好声音歌手……



看上去五彩缤纷,却唯独少了灰色地带。


原版《深夜食堂》老板的“面瘫”,和食客之间形成张力,是出没风波的处变不惊。


同样“面瘫”梁家辉的老板,站在一群道行不深的食客之中,只能更显得沉闷、无聊。



看过原版的观众,其实也明白,梁家辉影版里这些人物绝大多数都来自于第一季,如宣传所说,是正儿八经购买了版权进行的翻拍。


但是删删改改,角色已丢了七魂六魄。


举个例子。


邓超扮演的阿信与焦俊艳扮演的小雪,原版里也有。


贪杯潦倒的音乐人与一心想成名的怀梦少女互相欣赏,即将迎来事业的巅峰。



只可惜少女患癌不幸早逝,只留下一张专辑海报和一首金曲在居酒屋被后来的食客唏嘘。


并且,少女似乎转生变成一只可怜见萌的流浪猫,时不时在居酒屋的清晨,刚刚打烊的时候,蹭着门槛,让老板摩挲。


就像悲苦无依的人生也有了一点点安慰。


但这原版“哀而不伤


硬生生被改编成了“乐而淫(过火)”——


“好声音”评委与选手一个眼神就对上了,擦出爱情的火花,在居酒屋尬聊尬唱尬舞。



更让Sir哭笑不得的是,片尾彩蛋里还有邓超在居酒屋面试一群COSPLAY女郎,笑嘻嘻的镜头。


确实,这个镜头原版有。


但缺失了原来的背景,就显得格外突兀、油腻。


原版中,音乐人是在情海里翻滚,所经手的女歌手(女伴)不过是寂寞列车一站又一站。于少女而言,命运的悲剧一部分就在于:我本将心照明月,哪知明月照沟渠。


但对于这位大叔,日剧也并没有如对待“渣男”鞭笞,他也有投入有付出也有悔恨,只不过寂寞啊,实在难耐,就像手中的一盏酒。



小津安二郎说,电影胜在余味。


这部影版就是没有这些弦外之音,没有这些人性的缝隙。
心用错了


《深夜食堂》作为IP,本身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食谱——


真正暖心暖胃的,绝不是走马观花似的背台词,更不是靠着闪回撒心灵鸡汤。


但IP不是不可改编,故事不是不可移植。


被接受的例子也不少——



但为什么《深夜食堂》不行。


Sir觉得,比起居酒屋的水土不服,更致命的是这些——


直杵到人脸上的广告植入。


△ 黄磊版《深夜食堂》


一场拳赛,除了灯下的这几位,音效下的呐喊声里,周围是一片漆黑。


群众演员也没有?


△ 梁家辉版《深夜食堂》


还没来得及走心。


你就已经读出了毛躁和急功近利。


无论剧版还是影版,国产《深夜食堂》都暴露出它们——


想简单了。


场景简单——主要戏份都在居酒屋,拍摄难度/成本不大;


叙事简单——几段故事独立成章,不太需要一气呵成的全局把控;


煽情简单——每个故事,都像一篇网络爆文,几句话就想直戳观众的共鸣点。


△ 日版《深夜食堂》


怎么看,都像是一条投入产出比客观的捷径。


但。


真的是这样?


呵呵。


不客气地说,两次国产《深夜食堂》改编犯的错误都在于——

在饭店吃过了开水白菜。


就以为回家拿开水和白菜,也能做出这道菜。


殊不知。


“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背后,是多少不露痕迹的惨淡经营呢?


Sir在梁家辉版《深夜食堂》的特辑里,看到这样一幕。


简简单单。


买菜。



看起来不错,觉得这样就对了。


人与物,和谐相处,色香味俱全。


但是,下一个镜头,又错愕了——


家辉哥在认真地演;


群众在茫然地围观。


菜场的隔阂,诡异的像房间里看不见的大象。



这就是观众无法共鸣的原因。


从每个故事中都能清楚地领略到——


你是你。


他是他。


从未真正地走进中国人的生活里,只是傲慢地看一看,就以为自己了然于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