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穷忙族”的出现,已成为后工业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作者 | 杜晋华、罗慧玲
同时执行多份Case,脚不沾地,加班无数,牺牲假日,无暇娱乐,这一切换来了什么?
答案是Nothing,没有丰厚的收入、多彩的生活、光明的前途。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在职穷人,你就属于这个新族群,他们的标签是“穷忙族”(Working Poor)。
近来,国内各大论坛上“Working Poor”一词开始流行。“WorkingPoor”在英文中是个专有名词,被翻译成“穷忙族”或“在职穷人”,是指拼命工作却得不到回报、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友在抱怨自己是“穷忙族”,其中不乏一些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甚至每月收入近万元的办公室白领。
什么导致“穷忙”?
欧美国家通过客观指标发现,在他们的社会里存在着庞大的“Working Poor”族群。此外,随着近年来日趋明显的全球化发展,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也出现愈来愈多的“穷忙族”。
美国都市社会学家卡斯塔尔斯通过对过去二三十年发达国家发展过程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及劳动市场弹性化发展,导致除了高技术、核心人员的大量增长之外,非典型、边缘性工作者也愈来愈多,后者在劳动权益与社会安全保障上远远不如前者。
“穷忙族”的出现,已成为后工业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上海社科院咨询师刘波认为,“穷忙族”的划分虽然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但是在人们越来越关注CPI、收入分配、个人理财的今天,“穷忙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在“穷忙族”自己的眼里,拼命工作却得不到回报、看不到太多希望,主要原因是社会压力过大、竞争激烈;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穷忙”是因为缺少合理的人生和职业规划;还有人认为是由于起点太低、机会太少。
一位名为“王者归来”的网友认为,“穷忙族”产生的原因是因个人欲望膨胀。他说:“有的人,没钱的时候买个二手手机就是他最大的心愿,在月薪1500元时就想买个电脑,等到工资3000元时就盘算着买台高档IBM。薪水增加的同时,个人期望值也在上升,于是不断地为满足愿望而忙碌、奔波。”
阶段性“穷忙”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新闻中心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11351人参与):75%的人自认为是“穷忙族”,12.7%的人表示“不清楚”自己是否为“穷忙族”,只有12.3%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不是“穷忙族”。超过半数的人(57.6%)认同“穷忙族”多为“80后”,16.7%的人认为多为“70后”,也有13.2%的人认为“哪个年龄段的都有,但人数都不多”。
“我们‘穷忙族’比‘月光族’可怜多了。”北京市某私企白领黄燕华很坦率地承认自己就是彻头彻尾的“穷忙族”。黄燕华说,“月光族”也许多少有些“自得其乐”的成分,而“穷忙族”更多的是“越忙越穷,越穷越忙”。
由于工作的关系,黄燕华经常要出入高档写字楼。“人总得穿得体面些,才能见客户;有客户,效益才会好。”为此,今年26岁的黄燕华不得不将每月开销的大头安排在穿衣打扮上。“我身边的‘穷忙族'很多,他们大多兼了好几份差事,每天过得忙碌而且迷茫,永远觉得自己只是在‘过日子’,而不是在‘生活’。”不过黄燕华确信,“穷忙”是事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论及前途,她仍然一筹莫展。
国家心理咨询师王闽认为,“穷忙族”感到压力很大、前途无望,有很大一部分是价值观的问题。“感觉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可,这主要还是从金钱角度衡量的,其实应该从整个职业生涯来看长远的目标。”
怎样摆脱“穷忙”?
“我在‘穷忙’,但我不是‘穷忙族’。”在北京某投资公司的安泰,极力与“穷忙族”划清界限。两年前进入职场的安泰月收入3000元,在他看来,自己网页维护的职业只是一个简单的、打擦边球的基层岗位,而且义务加班的频率很高。“所以我到月底拿出工资卡时也不会有多少喜悦感。但我肯定不会是‘穷忙族’,因为我能看到希望。”安泰说,身边的同事中不乏因为薪水低而跳槽的,但他肯定不会,“付出了努力肯定就不会白忙,老板是看得到的。”
和安泰想法一样的人却不多,更多的人在为如何摆脱“穷忙”而苦恼。
对于如何摆脱“穷忙”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认为,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处于不断转型的时期,就业市场化趋向日益明显,各式各样的风险也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不断呈现。
因此,应对风险的能力以及面对风险时及时调整心态的能力比学到多少文化和技术更重要。同时,青年人在初涉职场时,还是应该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而不是过分考虑物质条件。
当然,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也有待完善,并应干预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实现社会公正,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更公平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保障,倡导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和合作,形成一个积极的、多元的社会环境。
总之,“穷忙”在初入职场时出现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变成常态就应该引起警惕,这样的人更需要改变现状的勇气。
—THE END—
☀《读者》六年典藏精选·美文彩插系列(全四册),所有文章均来自“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杂志,是经过亿万读者六年的阅读和传播沉淀而成的美文精华,具有深广的影响力与历久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