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三联学术”新书预告之五 | “古典与文明”丛书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18-09-07 09:42

正文

丛书是三联学术的生命线。我们已有十年未设置新丛书,经过慎重考虑,去年推出了新丛书“古典与文明”。在当今“古典学”成为趋之若鹜的学术热点之际,我们的初衷并非“抢夺”新的话语权,而是如两位主编所说:


“中国今日正在走向重建古典学的第四个历史新阶段,中国的文明复兴需要对中国和世界的古典文明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释。……今日推动古典学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在大力推动古典教育的发展,只有当整个社会特别是中国大学都自觉地把古典教育作为人格培养和文明复兴的基础,中国的古典学高深研究方能植根于中国文明的土壤之中生生不息茁壮成长。这套‘古典与文明’丛书愿与中国的古典教育和古典研究同步成长!”


过去的一年,“古典与文明”丛书第一辑已经推出了四种作品,其中《义疏学衰亡史论》和《礼是郑学》两本原创著作在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而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面的《奥瑞斯提亚》和《母权论》也得到了很多喜爱。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出版乔秀岩与叶纯芳合著的《文献学读书记》《学术史读书记》,哈佛大学普鸣教授的《成神》《作与不作》,以及其他中西古典学优秀作品,敬请读者关注!


“古典与文明”

新书预告


文献学读书记

乔秀岩  叶纯芳  著

510页,65.00元,精装

ISBN:9787108061607

上市时间:2018年9月


校勘文献、研究版本、影印珍稀古籍,这些听起来冷僻的工作如何变得“活色生香”?作者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在这本《文献学读书记》中,“读书”脱离了世俗的功利感,而完全成为“读书”本身的目的所在,如此一来冰冷古籍的篇章文句之间也充满了历史的温度与情感,这样的“读书”更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集合了十七篇文章,是作者多年来与文献打交道的点滴展现,既有对古籍整理的学理研究,也有对经眼作品的品评判断;既有学者科学、审慎的角度,也记录下了研究、出版古籍过程中可爱美好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是他们学术生命最好的展现,也是我们有效了解古籍版本、古籍整理知识的不二参考。


目  录

理解版本的方法与效用

版本的缺环或历史概念的形成

古籍整理中的存真标准问题

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

《旧京书影/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出版说明

学《中国版刻图录》记

影印南宋官版《周易正义》编后记

《毛诗正义》的历程

金刻本《周礼》商榷

《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周礼部》的文献价值

《仪礼疏考正》解题

影印宋刊元明递修本《仪礼经传通解》正续编编后记

嘉定南康军刊本《仪礼经传通解》之补修情况

师顾堂影印《仪礼正义》识语

《礼记》版本杂识

影印南宋越刊八行本《礼记正义》编后记

聂崇义《三礼图》版本印象

札记

后记


·


学术史读书记

乔秀岩  叶纯芳  著

526页,68.00元,精装

ISBN:9787108061607

上市时间:2018年11月


学术的历史面貌是什么?学术史,还有经学史、思想史、哲学史都在回答这一问题,这些“史”从不同角度展示思想、学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不同的理解思路。作者却反思性地认为:这些脉络并非古代学者自己意识到的,而是千百年后整理出的概念体系,以现代概念体系中的“史”来评介经学问题,未免以今律古之嫌。


这本书介绍了马融、郑玄、朱熹、孙诒让等多位学者的研究,呈现出经学在两汉、唐宋和晚清三个重要时期的研究典范。作者甩开了既成“史观”的束缚,以“读书”这一平凡无奇的用语为宗旨,直接观察古人留下的文本,挖掘其中有趣的思维过程,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经典、经学的多元可能性。


目  录

前言

郑玄《周礼注》从违马融《周官传》考

论郑王礼说异同

论郑何注论语异趣

郑学第一原理

学《抚本考异》记

如何理解晋代庙制争议

《孝经孔传述议读本》编后记

经疏与律疏

闲聊啖、赵、陆《春秋》学

朱熹、黄干及杨复祭礼学的形成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对《礼记》经、传的界定

《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导言

《周礼正义》的非经学性质

孙诒让《周礼正义》郑非经旨、贾非郑意辨

经学变形记

郭明昆对西方人类学理论的接受与利用

书评:汪少华《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

札记


乔秀岩,1966年生。东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毕业,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博士。先后师从户川芳郎、倪其心、王文锦、尾崎康等先生。


叶纯芳,1969年生。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先后师从许锬辉、林庆彰等先生


·


成神

早期中国的宇宙论、祭祀与自我神化

迈克尔·普鸣  著

李健芸 张常煊 译

王景创 校


本书通过对《诗经》、《尚书》、《淮南子》以及其他先秦及两汉文献的解读,并辅以列维-施特劳斯等人的人类学视角,探讨了中国自殷商至汉朝的宇宙观、天人关系等问题。作者意图说明,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一种较晚的认识,在此之前,“人”与“神”是两个延续的维度还是有着明显的分界,人能否“成神”,这些问题的讨论都经历了长期的分歧。


目  录

致谢

导论

研究综述

分析方法

大纲


1 神灵的人格化:

中国晚期青铜时代的祭祀与占卜

2 获取神力:

公元前4世纪自我神化学说的兴起

3 接受上天的秩序:

庄子与孟子的人性与神性

4“一”的后裔:

战国末期的关联宇宙论

5 精神登天:

解脱、神游与天游

6 神权统治:

秦与汉初帝国的有神论、拟神论与方术

7 经营宇宙:

《淮南子》中的拟人之神与拟神之人

8治理世界的祭祀:

西汉的神圣王权与人间王权


结论:早期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索引

·


作与不作

早期中国对创作与人为问题的论辩

迈克尔·普鸣  著

杨起予 译 唐鹤语 校


长期以来,学者多假定中国文明是某种“天人合一”的文明。换言之,这一理解以为,中国传统文明将自己理解为自然的一部分,其文化与自然间具有“连续性”。这一预设似乎奠基于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之上:如孔子所谓“述而不作”似在暗示,圣人及其所代表的历史文明共同体,仅仅意在承述历史,效法自然,而无意于人为造作与创新。


可在作者看来,这一预设疑窦重重。由爬梳早期文献可见,早期中国文明对“创作”问题的理解远为复杂。本书认为,直至汉代,上述理解才最终定型,在此之前,诸家聚讼纷纭,说解不一。是故本书旨揭示这一“天人合一”观念的历史形成过程,将此一观念理解为一种历史选择,而非某种先天预设。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御疆辟土:

青铜时代对祖先与创作问题的看法

第二章 塑造人性:

战国论辩中的自然与文化

第三章 圣人、大臣与叛徒:

书写国家起源

第四章 创造帝国:

中国帝国统治的出现与巩固

第五章 创造之难:

司马迁对早期中国帝国起源之重构

结论

附录:《“作”字再释》

参考文献

索引



普鸣(Michael J. Puett),1986—1994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师从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获人类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东亚系任教,现为Walter C. Klein中国历史讲席教授,东亚系、人类学系双聘教授。


普鸣的著作关注宗教、人类学、历史、哲学的交互领域,注重将中国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比较视野中讨论。其主要著作包括: The Ambivalence of Creation: Debates Concerning Innovation and Artifice in Early China (2001); To Become a God: Cosmology, Sacrifice and Self-Divination in Early China (2002); 与Adam Seligman, Robert Weller及 Bennett Simon合著 Ritual and its Consequences: An Essay on the Limits of Sincerity (2008)。


普鸣教授对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有重要贡献,其课程《传统中国之伦理与政治理论》极受哈佛大学本科生欢迎。2013年,被评为对本科教学有杰出贡献的五位教授之一;2017年,被评为哈佛大学15位年度教授之一。


“古典与文明”

第一辑回顾


义疏学衰亡史论

乔秀岩  著

328页,精装

定价:49.00元,2017年12月

ISBN:9787108059680

…………

拓展阅读:

“古典与文明”丛书第一种丨乔秀岩:《义疏学衰亡史论》

华喆丨读乔秀岩《义疏学衰亡史论》


·


礼是郑学

华  喆    著

470页,精装

定价:58.00元,2018年3月

ISBN:9787108060433

…………

拓展阅读:

新书丨华喆:《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


·


奥瑞斯提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