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西柚生活手记
精选全世界百分之一的优惠活动。(还有不定期特价商品和优惠券福利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什么值得买  ·  双11必囤的王炸爆品清单!快来捡便宜! ·  3 天前  
什么值得买  ·  双11好价|海尔对开门冰箱直降4000+;1 ... ·  3 天前  
电脑吧评测室  ·  双11倒数第二期——游戏本推荐 ·  3 天前  
电脑吧评测室  ·  双11倒数第二期——游戏本推荐 ·  3 天前  
仙人JUMP  ·  拼多多没给自己留后路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西柚生活手记

以前不爱读书的人,如何一年读完 100 本?| 西柚的朋友们

西柚生活手记  · 公众号  · 购物推荐  · 2017-10-13 16:24

正文

今天西柚邀请到了小伙伴 Y 小姐说说读书这件事。她超厉害,在平时工作量超级大,时间排得啪啪满的情况下,还能一年读完 100 本书。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就成了都市人“焦虑症”的解药。人丑?读书吧。没钱?读书啊。迷茫?还是读书呗。


说来惭愧,小时候我也不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孩,《红楼梦》、金庸都是在电视上看完的。现在毕业几年了,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我差不多也能保持一年 100 本书的输入。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你一点点启发。


😜


1. 了解读书的目的,也许有的书只需要读 5 分钟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使命,只有了解了读书的目的,才能判断自己究竟是读个序言就够了,还是隔两年就再翻出来读读。在我看来,读书有三个目的:


  • 为了获取见识


通过读书来提高思辨能力、掌握新的技能、增加社会谈资,这当然无可厚非。尤其是管理类、理财类、工具类、观点类书籍,都属于这类,功利性较强。


读这类书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如果光看序言和目录,你就大体了解了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和方法,可以直接拿来分析问题;或者看到最后,对一个道理印象深刻,能切实地运用到生活工作中——这就是看这类书的目的。读了几页、读了几遍都不重要,但能不能把作者有益的观点,在自己身上实践,才是目的。


🤓


  • 为了答疑解惑


“知道得越多,会发现自己越无知。” 这个世界上有非常多的知识,是没什么功利之用的。但正是这些“无用”的知识,帮我们认识了世界、认识了自己。当你有明确困惑或兴趣点的时候,也可以按目标去寻找相应的书来读。


读这类书最重要的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好奇、不断满足的过程。


🤔


  • 为了爽


总有一些作家,能让你在文字里找到沉浸的愉悦。不管是金庸还是琼瑶,是刘慈欣还是 JK 罗琳,是南派三叔还是村上春树……


这类书,我觉得压根不需要什么阅读方法,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偏好,甚至读到最后都忘了开头也没事,爽了就好。如果读完了,还有点人生体悟,都是彩蛋了。


😊


所以,接下来的几个方法论和感悟,主要围绕非虚构类书籍,尤其是第一类“获取见识”目的的书展开。


2. 序言目录一定要认真读,不重要的章节、案例可以略读


序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往往是作者对整本书概述性的介绍,和对创作目的、创作背景的交代。结合目录一起看,大体能分辨:哪些章节最重要值得细看,哪些章节是全书的要点,哪些章节是补充说明可以不用细看。这样子,对于阅读一本书的节奏和时间就很容易能规划出来,并不是每一章节都值得你花费相同的力气。


😉


有一段时间,我看了大量广告、营销方面的书籍,不少是 80、90 年代出版的经典著作。在阅读的时候,实际上许多案例已经过时了,但如果抽象出来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依然可以对现在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这个时候,对于一些已经非常明确了的概念,我就会略去一些过时的案例;如果这个概念有些模糊,我会利用案例来验证自己的理解。这样子详略结合的方法,会大大提高你阅读的速度。


3. 精读要舍得划书,整理笔记,把书读薄


以前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书,会小心翼翼地翻阅,不仅舍不得划,就连褶皱都不想弄出来,看完还像一本新书一样,放回书架觉得很得意。但对非虚构类书籍而言,这是典型的“白读”了行为——书中最精华的内容,你没有及时整理消化出来,几个月以后可能你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


我自己的方法是:边看书边划书,有时候遇到一些特别有感触的还会在旁边写几句自己的思考。整本书都看完以后,把所有划的地方摘录到印象笔记里(也可以采用拍的方式),如果比较大部头的话也可以分章节整理,这样既不打断阅读时的节奏,也能在印象最深刻的时候留下你同步的思考。


整理一本书最多也就花个 10 分钟,但是这个习惯会让你受益匪浅。当你回看自己的摘抄或者读书笔记,就能一下子回忆起阅读时让你印象深刻的细节和观点。一本书,有 1-2 个能让你愿意记住的观点,它就是一本好书了。而如果这个观点还能指导你的工作和生活,这时候书才是真正为你服务了。


4. 主动阅读,帮你提高效率


典型的主动阅读,就是你带着问题,去书里找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读完一本书不是目的,读完几本书之后让你对原本的困惑有了一些答案,才是真正的目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工作就是写稿子。每当接触一个新领域的选题时,我都会大面积高密度地阅读,一个研究需要 5 - 10 本阅读的支撑都是正常的量级。主动的阅读帮我在短时间内建立有体系的知识,对事实的判断有了时间和空间的纵深。这样子写出来的稿子,一定不是对只言片语的拼凑,而是对海量信息的浓缩。


😲


对大多数人而言,主动阅读都是帮助你快速掌握新技能的不二法门。想学点理财知识?想学点管理技能?想了解一段历史?当你抱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去找书来读的时候,会发现没花多少时间,就消灭了好几本书。这就像是“盲人摸象”,不同的书提供了不同的局部真相,把它们拼凑到一起让你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宏观的理解,经过这样过程所收获的答案也更让人印象深刻。

5. 利用碎片时间听书,是读书的有益补充


听书在喜马拉雅、得到上刚火起来的时候,我是非常不以为然的。那时候我觉得,自己选书、读书,和别人给你念一个浓缩版来听,怎么能一样呢?


在买了得到“每天听本书” VIP 之后,我发现,是啊听书和看书果然不一样。但我开始跟我身边的人不断安利听书这件事,因为它不知不觉让我获取了更多的信息,还反过来提升了我读书的效率。

🙈

首先,听书和读书并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补充的关系听书利用的是碎片时间,或者说是典型的“伴随行为”,那些本来你就没法读书的场景,吃早饭的时候、做家务的时候、上班的路上,你只花费了很少的时间,却收获了浓缩的信息。那些你原本计划看的书,也丝毫不耽误。


同时,听书是一个获取高密度知识的好方法,也帮你筛选出了值得精读的好书。有些书,也许你只要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核心观点,就够了,听书完全可以满足这一点。而有些书,值得你再找来细细精读,听书这个习惯也可以帮助你扩大筛选的池子,提高选中好书的几率。


当然,你永远也不可能在听书的过程中,感受优美的文字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所以只适用于功利性比较强的书。但一旦你养成了在碎片时间听点东西的习惯后,不知不觉你就比大多数人获取了更多的见识。


6. “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本科是在复旦念的政治学专业,还记得大学的第一门专业课《政治学原理》上,老师指着手里的指定教材跟我们说:“这本书,不全对。今天我把这门课的十几本参考书列给大家。” 而那门课的期末考试,是交综述题作业:从“政党”、“政府”或“国家”中选一个词,搜集古今中外的思想们是如何阐释这个概念的。


😀


这样的学习理念,对当时刚刚结束高中学习的我而言,是彻底颠覆性的。而现在,我越来越信奉这个价值观——世上大多数事情和观念并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我们无非是通过读书不断建立对这个世界和自我更完整的认知,而这个过程,没有尽头。


任何一本书,都是信息洪流中的一艘船,有些是万吨巨轮,有些是一叶扁舟。你的目的,并不是收集尽可能多的船,而是借助这些船,到达彼岸。你的大脑和内心,才是指引你前行的永动机,把书里的知识消化成你的阅历、见识、技能和胸怀,才是书之于我们的意义。


就我自己而言,一年可能绝大多数的阅读都是为了获取见识、答疑解惑,精读的书至少可以有 40-50 本(都有读书笔记哦),逛书店、听书都是我快速汲取书籍精华的捷径,姑且不算每天听一本书是 365 本,印象比较深刻的可能也有 50-60 本,而碰上假期或者旅途,就再看几本小说,大概在 5-10 本。100 本书的目标并不难实现,而读书也切切实实让我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思考。


回想起当年的专业课,每门都是十几本参考书,那时候期末考试采用的是“一本书一道论述题”的形式,看个序言或者摘要根本应付不过来。有无数个夜晚,我在宿舍里咬牙切齿得抄书抄到手断,考试前就看自己的读书笔记来复习。那时候,我以为我收获的是成绩单上的 A,现在想来,我收获的其实是通往无尽人生财富的钥匙。




自从关注稀有优惠,买到的都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