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用脚步丈量土地,唤醒风土中沉睡的诗篇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刷屏的网络梗,正在侵蚀这代孩子的大脑 ·  5 天前  
新周刊  ·  整顿职场后,这些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了 ·  1 周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冷秋的一杯,为什么一定要是桂花香?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文|孩子太磨蹭?因为你总是催催催!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3-04 19:57

正文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 杨柳 的朗读音频

文 | 凌想


如果做个排行榜,投票选出最让家长苦恼的教育问题,我猜,“孩子太磨蹭”估计能进入前十名吧。磨蹭,貌似一大顽症,从四五岁到青春期,横扫各个年龄段,很多家长为此头疼不已,无计可施。


关于这件事,我有很多话想说,写10000字可能都打不住,因为我曾经也为此头疼了好久,直到我开始学习、尝试做出改变。从无计可施到渐入佳境,这一路走来,颇多体会。


1


“磨蹭—催促”这样的模式曾经在我们家天天上演:早上催起床,放学催写作业,晚上催睡觉,一天三场,天天循环播放。


就拿早上起床这件事来说。每天早晨,把橙子叫醒,我就赶紧准备早饭。往往等我忙了好一会儿,进屋一看,衣服才穿了一半,人家还坐在床上发呆呢,正神游四方!


“快点,快点。”第一遍催,还能做到和风细雨。


好容易下了床,一转身看见猫,又去逗猫。


“赶紧刷牙洗脸!你看看几点了?还有工夫逗猫玩!”


总算洗漱完毕,早饭也端上桌了。每天早上吃饭是个大工程,得磨磨蹭蹭吃半天。眼看着快到上学时间了,小孩儿才吃了一半,又是催催催。


从起床到出门,小孩儿总共只需要做几件事,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却需要我不停地提醒、下指令:


叠被子了吗?没有。——催。

装书包了吗?没有。——催。

铲猫砂了吗?没有。——催。


……每催一次,我的火气就往上蹿一分,到最后,往往以吼来为这部“催催催”交响曲压轴。这一早晨下来,弄得大人烦躁恼火,小孩儿心情沮丧。然而第二天,历史又一次重演……


我真正意识到催促不能解决问题,是在一天晚上,我照例催橙子去睡觉。催到第二遍,橙子还在沙发上玩,嘴上答应着,身体并不动。


这时,一个念头突然跑了出来:几点该睡觉,说过这么多次,这么大的孩子,他其实是知道的。我再这么催下去,最后的结果就是,橙子只会以我催促的次数和发火的程度来判断该不该去睡觉,而不是他自己真正意识到该去睡觉了。简言之,他自己没有生成一个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的内在节奏,只会依赖其他人的行为作为判断标准。


我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不停的催促,最终会让他失去对自己的掌控能力。


不能再这么催下去了。



2


我首先做的,是管住自己的嘴,控制自己不去催促,不去唠叨。


有一天晚上,我有意控制住自己不去催促橙子睡觉。我想看看,不催的话会有什么结果。那天晚上,我忍了又忍,好几次话到嘴边又生生咽了回去。最后的结果是,按照橙子自己的节奏来,只比平时的睡觉时间晚了十几分钟。


催与不催,只差了十几分钟,我一遍又一遍地催,到底有多大意义呢?我对自己不停的催促产生了一种无意义感。


何况,我们催促,其实就是不相信孩子有自我掌控的能力,不相信他能管好自己——一个劲儿地催他还这样,要是不催他,还不定磨蹭到什么样呢!


可是,催得多了,孩子就对催促产生了免疫。那时,常规性的催促已经不管用了。慢慢地,催促的大人和磨蹭的孩子在无意识中形成了默契:不催——不动;小催——小动;吼着催——才动。


所以,第一步需要改变的,就是停止催促和唠叨,给自控力的小芽一点时间,让它慢慢地破土长大。


这个等待的过程其实挺考验耐心的。也许孩子习惯了被催促,一下子没人管了,会有一个反弹,磨蹭的情况会更严重,也很正常,需要我们多一些耐心和引导给孩子。


3


第二件事,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分清磨蹭是谁的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培养他的自主意识。


每次我忍不住想催孩子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这些催孩子做的事情,是我的事还是孩子的事?如果是孩子的事,他不着急,我为什么要比他还着急?


这么一想,心态就缓和很多。判断是谁的事,就是看这件事的后果由谁承担——谁承担,就是谁的事。显然,起床、写作业、睡觉,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催来催去,变成家长比孩子还着急,好像倒成了家长的事了。把本该由孩子自己负责的事情揽到自己身上,这其实是一种界限不清的表现。很多教育问题都起源于界限不清。家长越过界限,孩子自然往后退缩,最终变成了家长支配孩子,孩子丧失了自主能力,习惯了在一声声的催促中按指令行事。


接橙子放学回家的路上,是我们的聊天时间。在开始做出改变后,我增加了一项内容。我会问问他作业多不多,打算用多长时间写完,今晚回去打算做什么事,让他自己安排一下晚上的时间。


这样的对话,会让他有意识地对晚上的时间分配有一个大致的安排——有计划和没计划,由家长安排和由自己安排,两者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孩子的主动性也是不一样的。


在聊这样的话题时,我会注意保持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就像聊其他有趣的话题一样,橙子不会感受到来自我的压力。如果用要求、命令的口吻去说,那效果可能就截然相反了。



4


第三件事,用行为引导行为。实践已经证明,批评教育和催促一样,效果都非常有限,真正有效的,是家长用行动引导孩子,在具体的事情中让他体会到磨蹭和不磨蹭的不同结果。


针对橙子早晨磨蹭的问题,我和橙子爸爸尝试了很多办法。经过不断地摸索改进,现在的做法是这样:建议他几点几分出门比较合适,我们在这之前收拾利索,在客厅等着他,不催不喊。他什么时候收拾好了,就什么时候再出门。


会不会上学迟到?也许会。那他只能接受迟到的后果。如果出门晚了,也不会批评或者发火,我会在路上点他一句:你看,咱们晚出来十分钟,就在路上多堵好长时间,弄不好就要迟到。明天咱们争取早十分钟出来吧,你还能早到校玩一会儿。有过这样几次,孩子慢慢就会对什么时候出门心里有数了。


有时候,不妨狠下心来,让孩子承担磨蹭的后果。我们催促孩子,初衷是为了帮他避免磨蹭的后果:上学迟到,没完成作业,挨老师批评……在我们的催促下,孩子把事情都做完了,他体会不到承担后果的滋味。表面看,我们帮助了孩子,实际上,却剥夺了他们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权利。就让他迟到一两回,挨两次老师的批评,他就会知道着急了。跌了跟头,下次才会注意看路。总是由家长带着绕开坑坑洼洼,就总也学不会自己看路——反正有爸爸妈妈领着我呢。


5


这几件事,从意识到到做到,我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发生的。每看到橙子有了一点小小的改善,我都会及时做出积极回应,强化他的行为


现在,我家的早上一般是这样的:橙子起床后会自己完成一系列规定动作:穿衣、叠被、铲猫砂、洗漱。吃饭还是慢点,有时会提醒他一声:还有几分钟就要出门了。书包前一天晚上会收拾好,再检查一遍有没有落下的东西。我们收拾好了,会等着他。偶尔他比我们动作快,会有些小得意地来催我们。有时他还会有点小磨蹭,有时也会发一会儿呆,在我眼里都是正常的,顶多会提醒他注意一下时间。


现在想来,我已经好久没有因为磨蹭而冲他发脾气了。从一开始控制不发脾气,到现在觉得没什么值得发脾气的,在陪伴橙子成长的同时,我自己也有了提升。


想让孩子不再磨蹭,就要先从改变自己入手,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孩子、影响孩子。说起来,这比催促、训斥、发火要难很多,需要大人对自己有觉察,对孩子有同理心,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你,愿意做出这样的改变吗?



作者:凌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出版人,8岁孩子的妈妈。专注儿童心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身成长。微信公众号:凌想亲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主播:杨柳,一个做起事儿来果断干练,遇着事儿时会胡思乱想,往往由理性主宰抉择但又经常感性大爆发,看似高冷实则亲和的90后双鱼女。在《读者》和你一起分享那些好的文章,和生活的点滴。


文章选自微信公众号“凌想亲子心理”

(ID:lingxiang127

结尾音乐:石小飞 - 像初次相逢一样

编辑:乔木


【读者·书房今日推荐】

2017年《〈读者〉高考作文素材》增刊

备考最后3个月,一册在手,作文莫愁

在线购买请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