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waibuxing为好友,可领取一份投资推荐书单。
获取更多付费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文
字版如下:
各位好,近期召开了三中全会,网上现在也有各种转发的新闻和讨论。这期播客我们也聊一下关于三中全会的话题,尤其是三中全会这次通过了一个深化改革的决议。我觉得网上的解读容易犯大而化之这个毛病,比如谈到金融改革,就讲这次会议提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金融改革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个已经提了很多年了,如果就解读这么一个东西出来的话,其实说了跟没说一样。那么如果我来解读这种会议的决议文件的话,会如何解读呢?我觉得应该从细节去着手,就是能不能讲的够细,讲的够落地,这个事情才比较有意义。我们这次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叫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个决议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名字叫深化改革,实际上就是对于当下要做的整个社会的各方各面的工作来了一个全景式指导,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我们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或者说政策生活的百科全书,关于各方面的政策方向跟政治态度的官方词典。上一次通过这样的关于改革的百科全书式的决定,还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
11
年前,当时的决议名字叫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实和这次决定的标题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关于改革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决定,只不过这次我们最新提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所以标题里要加上,但这个决议的作用还是跟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看这次的决议很多地方是可以比照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去看,那我们下面有的地方我就直接简称十八届决议和二十届决议了,对比着看其实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也能看出我们中国社会这十多年的历史变迁情况,更重要的是还能看出来哪些政策容易推,哪些政策不容易推,推了
10
年还是推不动。
最典型的就是关于延迟退休这个问题,我们这次
20
届决议讲叫渐进式延迟退休,那其实这个词
18
届就已经提了,但这十年下来基本上可以用毫无进展这四个字来形容。所以我们到了
20
届决议还是原封不动的把这个关键词写进去,肯定还是得推,就是接下来这个长期的任务了。关于延迟退休的问题,前几天网上流传了一个谣言,就是所谓的
90
后,不论男女都是
65
岁退休。但是这个是假新闻,后来发布这个原文的公众号可能看这个影响太大了,自己就把原文删了。但是如果能看懂我们这种重大会议的决议文件的话,在朋友圈里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消息是假的,具体的逻辑我在会员文章里面有写,包括我们这次关于退休政策的一个决议的思考的方向,这里我就不重复讲了,想了解的话可以去订阅我们的会员文章,这是我们讲的关于决议的第一个方面。第二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决议的这些内容描绘了改革的方向,但不意味着最终就一定能按这个方向做成,可能往这个方向做,做着做着发现不对,然后往反方向做,这也完全有可能的,毕竟改革政策,不改哪知道后果,最后现实的结果搞不好就是跟当初设想的南辕北辙。最后我要说一下关于三中全会,民间有一些说法是认为三中全会一般都是讨论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但我们如果真的去回顾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历次三中全会来看的话,并非是这样的。三中全会不一定是讨论经济问题,有时候讨论经济问题也有不讨论经济问题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就没讨论经济问题,所以这个民间说法我提醒一下,是不太准确的。那么这个决议既然是一个百科全书,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懂。至少在我这边能聊的主要还是集中于金融,还有宏观经济这一方面的事情。其他的经济问题,包括产业政策、科研创新,我们也不在这里面去细讲,我就讲我最熟悉的这部分,我觉得才能做到一个比较好的具体跟落地。
接下来我们开始讲这次决议的正题,这次关于宏观经济方面的问题是在第五大部分里面讲的,里面包括了第
16
到第
18
点这几个分论,接下来我们就把这几个分论中比较重要的地方拿出来讲一下。第
16
点首先是讲了一个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这个表述是比较好理解的。我们现在的宏观政策肯定是要为服务一定的国家战略而做的,那么我们这个决议里面讲完这个经济政策要为大方向服务之后,接下来是有一系列比较具体的政策表述。首先我们能看到的这句话叫做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是什么呢?好像在我们的一般新闻当中不怎么提这个词,这个东西其实之前已经说了很多年要编了,酝酿很多年了,但到现在还是没编出来,所以我们现在可能报道也不算特别多,最近一次的跟这有关的消息应该是在
23
年
1
月份的时候,当时国家统计局网站上披露了一个叫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方案的一个文件,在那之后具体的资产负债表我们也没看到变好的能公布出来的。
那我们讲为什么要编资产负债表这个东西,一句话总结就是我们当前的国民经济统计当中,几乎只统计流量数据,不统计存量数据。统计数据是分为存量和流量,存量数据能比流量数据更反映一个经济体有多少资源和财富。我们举个微观的例子,比如马云有多少财富,那肯定得算他有多少股票,多少房子加一块,这是他的存量财富的一个表现,但是如果去算马云每个月能赚多少工资的话,是算不出他有多少财富的。工资就属于流量数据,每个月赚多少钱,可能马云现在搞不好都不领工资。之前有报道说阿里的董事长一个月工资是
2
万多块钱,那马云之前可能一个月赚
2
万多块钱,这显然是体现不了他到底多有钱,所以不能用这种流量数据去衡量一个人的财富,那肯定也不能用流量数据去衡量一个经济体的财富,对个人家庭是这样的,对国家来说也一样。所以想要搞清楚我们国家有多少财富,靠
GDP
统计是不准确的。
GDP
就是一年的数,一年的流量,必须要知道的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存量资产有多少。我们现在统计的包括
GDP
、工业增加值、制造业投资增速,这些全都是流量数据,都是一段时期内,一年内的一个情况,几乎就没有统计存量数据,那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很多事情说不清楚,而且也没法决策。比如说我们中国基建现在到底多不多这个问题,我们总说基建过度,但是基建过度是我们这几年对基建投资过多的一个直观感受。但和发达国家比,我们到底是不是真的过度了?他们当然没有我们这么短期内这样大跃进的似的搞基建,但是他们都建了
100
年甚至
200
年的基建了,那算下来存量到底谁多呢?就无法从数据上给一个客观的答案,如果不编这个资产负债表的话。所以我们现在如果想真正的衡量中国总的基建存量资产是多少,然后我们算一个人均数出来,这样我们就能跟其他国家真正的去比较一下,就能客观科学的决策我们的基建到底该增加还是不投了,这个就是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意义。
关于统计的问题,这次的决议当中其实还说了比较多。关于统计方面的问题在第
16
分论里还讲了其他几个重要的政策方向,包括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的纳统覆盖。这句话指的就是现在我们有很多新的业态,可能用老的方法统计是统计不出来的,包括自媒体这些。我们曾经讲过
GDP
统计当中有将近一半的数据是推算出来的数据,门口卖早点创造了多少
GDP
是没法直接统计的,只能靠推算,有一堆推算方法能推出来,经济活动越分散对
GDP
的实际统计来说,难度肯定是越大的。我们现在出现了各种灵活就业、各种自由职业、各种自媒体等等这些新的业态,他们的活动对于
GDP
统计来说其实有非常大的困难,所以这一点是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一个因为新经济兴起导致的分散的经济活动变多了,然后统计工作面临的一些新的困难,所以这里面强调了这么一句,加强新领域的纳统覆盖,纳入统计的覆盖。接下来关于统计改革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要优化总部和分支机构统计,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这其实也是我们统计实操中的老问题了,我们假设说一个公司,总公司母公司在天津,然后有一家控股子公司在杭州,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家公司创造的
GDP
应该是统计在天津,还是统计在杭州呢?这个答案就是过去天津这边会统计总公司的合并报表,杭州那边会再统计子公司的单体报表。这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这家子公司在
GDP
统计方面被重复统计了两遍,这就是我们过去很多年地方的
GDP
统计加总都是高于国家
GDP
的那个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都是过去统计不规范的地方。当然这块的改革其实很早也开始了,也不是说现在才开始的,之前我们天津
GDP
就挤水分,都挤没了
1/3
,所以这一块政策应该是重申确定了一下这个统计改革的比较重要的方向,就是各地方重复统计的这个问题,要进一步的把这个事情做好。
接下来我们再讲第
16
分论里面提到的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句话也不新鲜,是今年以来反复强调的事情。促成这句话被反复强调的直接原因,我一向都是认为就是因为去年年底的网络游戏新规政策导致的,当时是主管新闻出版的部门搞了一个网络游戏监管新规的征求意见稿,关注股市的人应该还有印象,那个征求意见稿一出来之后,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股价就出现了大跌,这个事就很尴尬,当时是在一个股市本来就很低迷的情况下,又出台了这么一个打击信心的政策。当时我就有写文章讲到过这种政策的出台,新闻出版总署那边是不知道这个政策会对股市有什么影响的,他们的人又不炒股,又不是天天盯盘,他们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出了这么一个政策,最后导致股市崩盘,经济管理这块的部门肯定就不乐意了,他们那边天天焦头烂额的,想办法怎么让股市别崩盘,结果最后被出版部门无意中捅了一刀,这个就很懵。所以从那次监管政策开始,仔细看就会发现我们的官方通稿里就经常开始把这句话,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都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句话开始反复被强调了。后来我们也能看到网游新规就没出台了,一直在征求意见,后来这个部门主管的领导也有被撤职的,结合这些现象来看的话,我们当时判断这是一次政策事故,这个结论应该是没错的。这次的政策事故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政府部门开始要把非经济政策也纳入宏观政策的一致性评估里面了。其他部门出政策之前得去跟经济部门商量一下,别自己闷头乱搞。
然后接下来决议就谈到了健全预期管理,这个今年我们播客里面也有讲过,我们现在国家的经济已经到了一个需求比较匮乏的阶段了,所以如何引导预期,如果通过预期去干预人们的行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但这里面还是讲的比较泛,就提了一个大家要注意,要健全预期管理的大方向,但具体方法还是没说,这块也没什么具体可讲的。然后第
16
分论的最后一部分是讲到了健全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机制,也是一直以来都在做的事,倒也不是个新东西。只不过大家可能对怎么做,怎么协调,是会比较陌生的。其实就是我们历次开那种国际会议,
G20
等等这些会议,还有央行领导人峰会等等,这些会议上面大家就会碰头,就会讨论,就是你要搞什么政策,我要搞什么政策,大家心里有个数,到时候别你在那边搞的时候,我搞了一个有溢出效应的政策,到时候互相干扰出乱子。就这块我觉得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辜朝明写的书。辜朝明写的书里面在讲到日本的汇率政策的时候,他就有一段比较生动的讲到了他自己经历过的在国际会议上,日本是如何跟别的国家去讨论日元要不要贬值的这个问题的例子,当然还讲到日本之前这那轮经济不好就保持没贬值,那这一轮该贬值了等等这种讨论。看完那个我觉得就可以对这一条有更具象的理解了,所以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
接下来是第
17
点时期分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这一部分应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之前我们也写过会员文章讨论过,就是那篇前财政部长楼继伟讲话分析的那篇文章里面,有很多更细节的分析,这里我们主要还是根据这次决议的文本去讲现在的一个政策方向,财税体制改革核心就是要从土地财政无法继续这个时代的大背景去理解,就是解决地方政府现在没钱的问题,而且不是短期没钱,是未来很长期的,靠卖地的这种方式都比较困难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看这次的决议,从结构上来说还是跟十八届决议是类似的,就是三大块,预算管理、税收制度,还有中央地方财政关系。那我们先说预算管理,这块就不细讲了,因为这一条跟我们老百姓关系其实没这么大,主要还是政府内部的一个制度规范的问题,所以我们直接还是讲税收跟央地财政关系这两个更重要的部分。税收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先是提了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这个和我们上面讲的统计制度改革的背景是一样的,就是现在我们的互联网平台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新的经济形势。这种新的经济形势都比较分散化,经营主体分散化,这些纳入管理很困难,纳入管理困难意味着统计跟税收都会很困难,统计的话还可以靠一堆方法去推算,但税收就没法推算了,所以这次也是提了税收这一块要改革,要同新的业态相适应。但是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比较统一的关于这部分税收如何改的比较落地的信息。关于税收的这一段,第二点是叫清理规范税收优惠。这个也是老生常谈的事,十八届决议的时候也说了这个事儿,但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怎么改其实都永远改不好的事情。因为税收优惠对地方的招商引资工作太重要了,想清理规范税收优惠,但是地方总能想出办法来去规避税收优惠的清理政策,比如说现在不搞税收优惠了,但地方可以搞各种补贴,可以搞各种先进企业评选,想一堆名目然后再把这个钱补回去,这样就导致最后财政算总账的时候,地方还是要出这些钱。只不过可能不通过税收这个渠道出,但我觉得这个事本身是没问题的,因为让地方去招商引资,既然把这个立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让地方去搞发展经济这个事儿,那么地方想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话必然是要付出相应的财政资源的,要么付出人力,要么付出物力,要么搞税收优惠,要么搞这种暗地里的补贴,这些最终都是财政的成本,区别就是财政资源的一个投资回报率,如果能把这个投资回报率提高的话,就是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本事的一个体现。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要提高长期投资回报率,不能建一堆故宫,把短期的
GDP
拉高,那样没意义。建那么多故宫到最后除了拍视频的博主来这边拍一下的话,也没有办法带动长期的旅游发展。所以我说税收优惠的清理是跟地方招商引资和地方发展经济相关联的,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去摸索、去探怎么才能最好的一个事情。
好,接下来是讲到要完善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经营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税税收政策,实行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那么这个所谓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十八届决议的时候也已经提出来了,这块其实在
2019
年的个税改革中已经开始调整了,就是所谓的之前的有很多项目,然后把原来的四个项目,就是工资、劳务、稿酬跟特许经营费这四个项目都合并成综合所得了。然后这样就都按照
3%
到
45%
的累进税率征税,都按工资那个标准,这样就解决了有些人收入来源比较多样,就这种收入来源多样的人比单纯赚工资的人缴的税就更少。之前的合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这次改革提了叫规范金融所得、资本所得、财产所得、实性劳动性所得统一征税。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现在的个人所得里面,有很多是看起来还不太容易分清楚的收入,就是有很多看起来可能是经营所得或者财产所得的事情,但本质上其实还是劳动所得,这样的话就需要对各种各样的小型的、新型的业态去分清楚收入到底应该属于哪一类,然后把那些看起来像是经营所得、财产所得的,但本质上是劳动性所得的那些部分还是要并入劳动所得去统一征税的。关于税收这块,最后讲的是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税收征管肯定是一个要一直强调的事情,其实就是征税的一个程序问题,要规范合理,不能有偷税、逃税,要提高这个征税的效率等等,就这些征税执行层面的问题。征税执行这个事儿当然是很难一劳永逸的解决了,所以是一个肯定要反复讲、反复提的事儿,要天天讲,年年讲、月月讲。
好,再接下来就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重点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这个问题,这个改革直接就涉及到我们说的现在地方政府没钱的这个大背景,那具体怎么解决?我们一个一个来看。首先就是关于消费税改革,从这次的决议来看,包括网上一直讲的就是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这次决议里面是出现了这个表述。这个事虽然决议里是这么说的,但实际上改革起来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可能会有很多负外部性的问题,比如说烟酒税,我们现在消费税里就是四个大品类,有十几个项目,但是占比最大的就是四个品类,就是烟、酒,还有汽车和跟石油相关的。那首先说什么叫后移,后移的意思就是现在大部分的消费税都是在生产这个环节去征收的,就是做酒的,这个生产酒的生产厂家去负责交这个税,那后移的意思就是移到销售环节,批发销售的环节,让经销商零售那边直接卖给消费者的那些环节,让他们去负责交税,这个就是叫征收环节后移。消费税以前都是中央的收入,那么下划地方自然就是要把这部分都下给地方了,消费税去年是大概
1.6
万亿的这个规模,如果全部下发给地方的话,能解决地方的这么一万多亿的财政困难,但是具有负外部性。问题就是比如说烟酒税如果真划归给地方的话,那这样的话地方政府是不是就开始要想各种办法鼓励大家抽烟喝酒了,这个就是楼继伟讲过的一个负外部性的例子。其实其他还有很多关于消费税后移会产生的一些问题,这个事儿实际上从
19
年政府已经开始有公开的提法了,但我们能看到现在已经将近
5
年过去了,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所以说这个东西虽然这次决议也提了,将来能不能继续改,还是有一定的不好说的地方,这是关于消费税。
然后第二个解决地方财政的问题,就是叫优化共享税的分享比例,主要就是优化增值税的共享比例。现在增值税是中央地方五五分,那么这部分估计可能会改一改了,这个改革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也是地方最直接容易受益的一个方法。但是增值税也有负外部性的问题,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贫困地区找一个富裕地区买了一条生产线,生产线比较复杂的,比较有技术的东西,大概率可能是富裕地区生产的,那么一个穷地方找一个富的地方买了这个生产线之后,会发现增值税的销项税是在富裕地区征收的,所以当地的税收就会变得更多,然后进项税又是在这个贫困地区抵扣的,那最后就会导致这个贫困地区的税收变少,这样最后就加重了地区间的财政的贫富分化。这个就是增值税存在的区域不协调的问题,所以说把增值税也按地方去分的话,也有一定的不太合理的地方。但是我们现在毕竟增值税央地分成已经实行了比较长的时间了,所以这一块至少说该有问题也有了,至少不会新增什么问题了。那我们从定量角度来说,增值税去年的金额是
7
万亿,如果这部分能给地方多分
10%
左右的话,就能增加个
7000
亿。那么这部分没有消费税全划给地方多,但是也不少。
然后第三个是这次决议首次提出的值得的看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来个新税种叫地方附加税,然后让地方去确定这个税率。我觉得这一条很厉害,这个合并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地方自己去确定税率,实际上就是给了地方自己加税的权利。而且这一条我觉得要跟后面的一段结合起来看,就是后面还讲了叫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这个其实就是把非税收入这部分给地方也开了口子了,地方可以自己去增加更多的非税收入,那些罚款,户口本的工本费这些,这两段加在一块看,其实是能看出一些逻辑来的。我们之前有在会员文章里写,现在关于地方收入如何解决的问题上是有一定争论的,像楼继伟他的表态一直都是认为应该提高税收水平,就是直接提高增值税税率,这是他这一派相对比较激进的一个思路。但是今年
3
月份,我们现任财政部长叫蓝佛安,他又在党媒上面公开写了一个文章,说新一轮财税改革是要稳定宏观税负,也就是不加税。那这样看起来好像是两条不太一样的路线,有一个争论的感觉,那么这次的
20
届决议应该说是给了一个初步方案了,就是咱们上面说这几条,其实最后还是要加税,但是没有采取楼继伟的那种比较激进的加增值税的方案啊。这个也能想到提高增值税率舆论影响太大了,到时候朋友圈又得喊了。那么这一次加税是采取很隐蔽的方式。挑了一个大家过去关注不太多,甚至可能一般老百姓都没听说过的这个城建税跟教育附加这块下手,同时在这个一向说不清楚来源的非税收入上给动作,这个方式就很隐蔽了,这个就是实际上让地方政府自己去确定加税的税率,而且还说是根据各地实际差别化管理税收入,这样一方面中央避免了公开说要把哪个税加到什么水平的这种舆论风险很高的一种表态。另一方面又让地方自己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征收,那现在地方的实际情况不就是很穷吗?把权限给地方的话,那根据实际情况征收,那肯定就是要增加财政收入了,所以这个完全就是一种加税于无形的方法,因为非税收入的名目太多了,各种罚款,这些地方一点一点去抠,最后加在一块,可能是非常非常多的,而且这种无限琐碎的项目,把这些项目平均的去提高收入,也非常适合这种有信息差的地方政府去干。最后大家体感上可能不是这么明显,舆论风险很小,因为这块抠一点,那块抠一点,可能搞不出一个大新闻来,但是最后这个税,或者说这个非税收入就起来了。而且这一招我觉得比较高明的一个点还在于是在小税种跟非税收入上面给地方政府开口子,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虽然是让地方去自主确定税率,但是这些都不是金额这么高的税,就是可以自己加,但也不能加的太过分,毕竟不能说非税收入最后一个户口本涨到
1
万块钱,那这样的话就能避免像
08
年那次的刺激政策似的,那次刺激政策是给地方政府开了城投债的口子,但城投债这个口子开完之后,因为是去银行借钱,体量太大了很难把握。最后地方政府隐性负债就瞬间爆发,所以也能看出来我们这种治理经验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那么这一次是给地方政府又开了一个自己倒腾的这么一个口子,但是开的口子相对小,不会说出现像地方隐性负债这么严重的后果。
那我们最后再说一下非税收入这部分定量上是多少。去年的非税收入是
3.5
万亿,然后城建跟教育附加是
1
万亿的收入,加在一块是
4.5
万亿,这部分规模还是比较大,比消费税的规模大。当然我不太清楚地方的非税收入的具体金额,我不知道它占总的比例是多少。但是城建跟教育费附加这
1
万亿都是地方的收入,那我们假设这两部分加在一块,如果接下来能增长
50%
左右的话,那地方是能多
1-2
万亿的一个收入的空间的,应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能解决现在地方没钱的一个途径。然后最后就是关于解决地方没钱,大家各方共识最多的就是叫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支出比例,那么这次决议也是毫无疑问的也写进去了,当然这个改革起来它也比较困难,是一个很细的事,得一件事的拿出来讨论什么适合中央做,什么适合地方做。现在眼前比较有共识的,而且成经验比较成熟的肯定是社保是比较适合中央来做的,尤其是社保中的养老保险这一部分。那我们最后在财政这一块做一个定量的总结式的测算,现在的地方政府就土地财政没钱这个问题,至少是要补
4
万亿左右的窟窿。那么这
4
万亿的来源目前来看这么几个方向,首先消费税
1.5
万亿,这能划给地方的话,肯定是一个很大的金额,但是目前来说改革比较困难,还不太好说。然后增值税是地方分成比例如果能提高个
10%
,那能增加个将近
1
万亿的金额。这种小税种跟非税收入下放地方这部分弹性比较大,但目前来看也是一个比较重点的,我们以后可以观察,我们那个罚款什么的是不是有变化,总额来看是从
1
万亿到
2
万亿的增收都有可能的,最后还剩下
1-2
万亿的地方的空洞,这部分就是靠中央事权上收来解决。反正这是一个比较精细的事,各地方都得抠一点出来,最后做的好的话,还是有可能解决现在地方财政的窟窿的。
好,接下来我们看第
18
分论,第一个叫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那么这一部分因为前一阵潘功胜央行行长刚在陆家嘴论坛上发表过演讲,那个演讲可以视作一个对这一条的非常具体详细的方案的注解,我们也有文章解读过,这块也不说了。接下来是要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关注财经新闻比较多的话,应该也是很容易理解的。这几年我们身边也总能看到这些信息,绿色贷款,小微企业支持这些都是这一段要讲的一个事情。再接下来是讲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这可能是这两年以来大家对金融行业比较重点的关注,我们体感最明显的其实就是金融行业降薪。就降薪这个事这段时间也炒得比较热闹,但我对金融业降薪这个事儿倒不是一个这么反对的态度,因为中国的金融业情况比较特殊,我们大部分金融业头部企业都是国企,这个金融业能成为头部企业,能赚大钱,靠的很重要的是有信用,开银行大家要知道你不会跑路,那大家这样才能信任你,把钱存到你那,在国外的话金融机构的信用是靠百年的积累下来的,是靠这种一轮轮的周期和危机的考验积累下来的。所以国外的这些百年的民营金融机构是有足够强的信用的,但是在我们国家,我们金融机构的信用大部分是靠国家帮忙树立起来的,就是大家信任的这个头部的金融企业,大家信任不是因为它是一个多么有信用的一帮人在经营,而是因为背后的股东是党和国家,党和国家不会把我们的存款卷走,也不会破产,甚至可以保底,刚兑本金收益,这些跟从业者就没什么关系,所以从业者对于金融行业的这个核心竞争力的确立和收入的贡献来讲没有这么大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还比照国外同行去分配收入,那我觉得确实是有点不太合理。而且我们头部金融企业因为是这种国企性质,所以里面关系户也非常多,而且很多时候里面的人员明确分成干活的和带资进组的,所以在国内搞这种高收入,最后确实是赚着钱可能还不一定都是小镇做题家们,这点跟互联网企业还是很大的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能看到就是降薪这个事儿虽然朋友圈上有一定的怨言,但是决议还是很明确的,就是所谓的激励约束。然后再接下来是讲了一些关于资本市场这方面的政策,包括强监管,强化退市制度、规范大股东、完善分红、投资者保护这些,这些最近也是在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主席也有一个比较详细的关于资本市场监管的讨论。这一期我们在第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