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drpei
让父母少花钱,让孩子少受罪。 来自@小儿外科裴医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复利复利  ·  复盘250207:2万亿!万物皆可deeps ... ·  11 小时前  
偶俚张家港  ·  金价再涨!创历史新高! ·  2 天前  
安全学习那些事儿  ·  北京农商行因10项违规 被罚超900万 ·  3 天前  
安全学习那些事儿  ·  北京农商行因10项违规 被罚超900万 ·  3 天前  
杭州日报  ·  刚刚,杭州通知:延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drpei

互联网医疗有没有未来?

drpei  · 公众号  ·  · 2024-03-30 09:04

正文

互联网医疗发展了近20年,曾经很多人看好,也有很多人做了尝试,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目前并没有看到很成功的案例,现在很多人都看衰。

怡禾从创建之初就开始做互联网医疗,我作为医生,也作为创业者参与这件事7年多,也有一些自己的认知,今天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在讨论之前,我们先把一些概念做一下定义。

互联网医疗 :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和医疗健康相关的行为和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医患在线沟通、诊疗、健康信息获取、药品购买、健康管理等。

互联网问诊&健康咨询 :医生和患者通过互联网就健康问题进行沟通,医生给出判断和指导意见,包括开具药物或线下就医指导等。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互联网医疗指的是互联网问诊和健康咨询,今天重点讨论的也是这个。

从场景来说,互联网问诊和健康咨询,主要有这几个场景。

一、就诊前

遇到健康问题是否去医院,影响因素比较多,既受病情轻重缓急的影响,也受患者对病情认知的影响。

对于非危重紧急的病情,在想去医院之前,先咨询一下医生,通过医生的专业分析,消除因为认知不足导致的焦虑,从而过滤一些不必要的就医,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医疗开销。

对于客观上确实需要到线下医院就诊的病情,如果不清楚应该到哪家医院,看哪个专科,看哪个医生合适,在就诊之前先问诊个医生,对问题有个初步的判断,就诊也会更有针对性,避免诊治过程中的一些弯路,同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诊疗,节省费用和医疗资源。

二、替代少部分线下就医

传统看病需要视、触、叩、听,现在还需要检查化验这些,所以隔着网络大部分疾病不能像线下那样做诊断和治疗。

但对一些皮肤疾病以及一些症状典型或者诉求确定的问题,通过网络也确实可以做出诊疗方案,替代一部分线下就诊。

在优质医疗比较稀缺的地区,线下做检查,线上找医生分析判断,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也能发挥很大的价值。

三、诊后随访

传统的线下就医大部分是一次性事件,但实际病情持续时间会更长,执行基于就诊时病情给出的诊疗方案,后续如果病情变化,医生需要跟踪随访,患者需要陪伴和持续的支持。

有了线下就诊的基础,有了明确的诊断,对于诊后的沟通、随访、调整方案、复诊来说,在线沟通可以节省患者大量跑医院的时间,带来很大的便利。

根据《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医院次均门诊费用 342.7 元,而在线问诊平均几十元,不论是在诊前过滤、 线下替代还是在诊后随访 ,都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线下就诊,节省患者费用、时间及精力,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医保资金。

四、健康管理

线上行为,不论是健康信息支持,还是问诊咨询,都很容易沉淀健康数据,基于数据,再结合医学规律,实现个体化、主动化的信息和服务匹配,改变用户健康认知和行为更有可能,实现主动化健康管理,可以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以及在疾病早期更早干预,这不论是对患者自己的健康,还是对医保、商保控费都很有价值。

商业上的挑战

听起来互联网医疗很有价值,患者有利、医疗支付方有利,但对运营机构来说,互联网问诊和咨询的商业价值很有限。 这是因为:

1、就医习惯问题

生病去医院还是大家普遍的就医习惯,互联网医疗虽然开展了20多年,并且经历过新冠疫情,有线上“看病”经历的人群比例还不太高,有这个习惯的人更少。

这背后可能有使用门槛的问题,因为单是用文字把病情描述清楚对很多人就有一定挑战,再加上隔着网络缺乏对医生真实性的感知,导致大部人还是习惯于生病去医院,线上问诊习惯的习惯还不够,用户规模有限。

2、问诊是低频、低价的需求

相比于购物、外卖、打车等需求来说,医疗非常低频,低频意味着同样的运营平台投入,被人使用的机会要低很多。

同时,由于医疗行业的服务价格管制,门诊挂号费是比较低廉的,大部分是十几块、几十块。对应的,作为类似的竞争性选择,问诊价格如果太高,患者还不如直接线下挂号,所以目前在线问诊大部份也是几十元。

低频、低价,同时不能像线下挂号外还有化验、检查、治疗等收入,结果就是,不论是产品、开发、运营、获客的投入,相比投入到其他互联网行业来说,产出比都更低,最后就失去竞争力。

3、缺乏对服务核心资源的掌控力

在线问诊是依靠医生的服务,但绝大部分的第三方问诊平台都不是自己的全职医生,而是依托于公立医院医生用业余时间来完成的,这是由当前医疗行业是公立医院主导的现状决定的。

兼职的收入本来就可有可无,再加上有很多平台可选择,这就导致平台在和入驻医生的合作上,不论是服务质量控制、还是在收入分配上都没有太多的议价权,结果是问诊的绝大部分收入要给医生。

用户习惯不足,再加上是低频、低价的需求,而且有线下就诊可替代,所以总的市场规模有效,再加上大部分收入要分给医生,所以即便国内有这么大的人口规模,国内互联网医疗探索了20来年,但也没有哪家公司单靠在线问诊做出了规模。

早期专注做问诊的公司,要么靠热潮时融到的钱度日,要么利用问诊聚拢的患者和医生资源,转型去卖药,做医疗广告、药品营销等,所以单纯靠互联网问诊,当下可能确实没有未来。

那是不是互联网问诊未来就会消亡呢?我不这样认为。

如前面所说,互联网问诊不论在诊前、诊中、诊后,还是在健康管理上都有很大的用户价值,只不过在目前的用户习惯、技术条件和医疗行业现状下,它作为一个独立业务,还不足以支持一个公司做规模化运营,但在互联网如此普及的今天,互联网医疗已经成为医疗产业里不可或缺的能力,而且有机会以它为切口去拓展其它业务。

比如对传统的线下医疗机构,把互联网问诊和传统的线下就医结合起来,运营得好的话,不论是对患者体验还是医生工作效率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对患者管理和医院运营效率也会有很大帮助。

比如对医药电商来说,通过互联网问诊的能力,在购药前后的指导,也能提升用户体验,实现服务闭环。

对医疗支付方来说,不论是国家医保还是商业健康险,不论是互联网问诊减少的不必要就医,还是主动化的健康管理,都可以在不降低用户体验,并提升用户获得感的同时,带来额外的医疗控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