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用一个会计术语描述:富人主要持资产负债观,一般人主要持收入费用观。
即:富人经营财产,一般人侧重于收入和支出。
一个代表思维差异的典型表述是:王健林看着有钱,他欠几百个亿呢。
其实是,富人将净资产变化量作为中心管理标准。最小化支出或负债,对富人并非效益最大化策略。
参考小学数学的"蓄水池问题",富人管理的就是“池水总量”,一个进水管,一个出水管。不计较出水量大小,而管理“池水总量”的增加,致力于池水成江海。
注,考量净资产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的变化,在会计上又称为"财产法"。
我认为富人思维主要起源于“抗风险能力”,船大则抗拒风浪的能力强,所以可以借水势而行。但是财力不丰厚,增加风险相当于肉身下水,只会被吞噬。
第二个差别
钱在一般人是“生活资料”,富人却可以作为“生产资料”。
所以贫者愈穷,富者愈富。
富人的钱更接近于"资金"。所以对“钱”具有客观态度。视之为工具、资源、桥梁。
胡雪岩喊钱喊什么?“头寸”。就是一笔要调度的款子而已,和他的生丝、药材没有太大区别。
而一般人的钱叫做"开销",钱里面包含着劳动的辛苦和生活的尊严,使之无法客观看待。
就像农民对粮食的态度,是带有情结的。
这一点也影响了视野。
第三个差别
从管理手段上来看,一般人的钱是有“数量单位”没有“时间单位”的,富人的钱是有“时间单位”的。
一般人对钱作静态管理,富人对钱作动态管理。
即使是同样做生意,在技术层面也有差距,这就是"思维门槛"。
我有个朋友的家人给中粮集团跑运输,帮着运豆渣之类食品加工的尾料,经营了一段时间,生意做得也不坏,但是资金一直非常不痛快。碰巧坐在一起时聊聊,原来是:中粮跟他三个月一结,他跟下面的车队当天干完了活就要结。
我说,这个就叫“账期”,你给了上游账期,但是下游没给你账期。你的上游太强势,我就不说了,你对话和活动的能力要提高。——但下游你可以努力,据我所知,工程类项目上用渣土车,有的人的付款方法是“当日结算油钱,年底支付车钱”,既不让有车的人有垫资之虞,也拥有了账期。
他说,具体建议?
我说,建议你提几个百分点的价,例如每1万加500,艰难建立下游账期。你现在拆借的资金成本更高,不如把钱给下游,这样你的话语权更强,先从一个月一付开始。但是信誉必须像铁一样管理,一天不能延误付款。
他没作具体回应,我说每个行业有不同难处不好说,我说这样吧我讲案例:
九十年代的北京城,有很多开电器店的。
1、早期的开法,大部分是从广东进一批货放在仓库,然后卖出去赚取利润,卖完了再进货。
2、随后,人就变聪明了,不买这么多的货了:首先,只陈列一小批样品。收了订金后由总厂发货。其次,与总厂建立信誉关系,不打现款提货,而是分期结算,建立以月为单位的支付账期。但是,向客户收款的时候始终是收现款的。
3、最后有一个广东仔,他大手笔投资建了一个几千平米的大型综合电器商城,这种形式对业界非常有吸引力。随之:
(1)所有想进这个商城的厂家,都要交一笔不菲的进场费。
(2)所有的商城促销人员都由厂家聘用,电器城不用支付工资。
(3)所有卖出的电器,都是当天结算给电器城。但是对厂家的结算是三个月一结。
这个广东仔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叫黄光裕。
由于这个商业模式的创新,此后逐渐就没有那种传统的电器店了。黄光裕每开一个大型电器城,上下游的资金都会汇总到他手里,这笔钱就变成了他的“头寸”,使之实现快速的扩张。据说国美在未上市融资之前,就实现了每三个月多开一家分店的扩张速度,可见资产周转率非常之快。
从第一种到第三种电器店,这里面不断进化的学问,就是“资金的时间差”。——同样的利润率,如果收款的速度,始终快于你付款的速度,你就可以用更小的资金。相反,你的生意如果始终要垫资,就会用生意受困于资金。
另:需要解释一下,黄光裕虽然后期下狱,但是其先期经营主体还是实业家,他的店铺能够扩张,和他的财务管理水准有关,同时也在于他创造了一套标准的服务管理流程。
管理上下游账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常规手段,这和投机赌博加杠杆不是一个概念,我本人并不倡导投机,请阅读者明鉴。
讲企业案例是因为可以比较直观了解"钱"的时间属性,不是说跑题去讲企业管理——要看到是思维方式的局限,决定了我朋友家人在生意中无法驾驭这一层。同样,他可能在家庭金钱支配上同样受到影响。
福利:今天为大家推荐一个朋友的微信公众号,他在股市中沉浮15年,起起落落,目前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如今闲来无事,想在微信号上和大家分享投资心得,并为散户们分享他自己的股票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和他交流。
| 长按二维码关注他,与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