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铅笔经济学
铅笔经济研究社,成立于2006年,是非盈利性的民间社团。我们的核心观念是市场经济、法治、有限政府、古典自由主义。我们致力于在中国社会宣扬和推广这些观念。同时,我们努力研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实,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铅笔经济学

李子暘:市场上真的有暴利行业吗?

铅笔经济学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06 12:2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文共计 1741 字,建议阅读时间 4 分钟。

媒体上,时而可以看到那种对“行业暴利黑幕”的揭露。某某行业,其商品的进货价低得惊人,而销售价则非常之高,其间的利润惊人,简直就是暴利。懵懂无知的消费者,被商家所欺,白白花了许多冤枉钱。

最近看到的“揭露暴利”文章说的是眼镜业,据说高档国产眼镜片的利润在 95% 以上。 95% ,确实要算是暴利了。

不过我家附近有个眼镜店,最近因为生意不景气,把半边店面租给别人卖服装了。 95% 的暴利,怎么还会不景气呢?应该是数钱数到手软啊。

被指为暴利的,当然不仅是眼镜业。前些日子,我打算买个钢琴。有个朋友神神秘秘地对我说:你知道吗?市场中那些售价好几万的钢琴,他们从厂家的进价超不过一万元。这里面的利润,好几倍啊!

每次听到类似言论,我都想对那人说,账不是这么算的。你丫不懂商业。

假设一家钢琴店,以每台 8 千元的价钱购进 10 台钢琴,定价 2 万元。后来都卖出去了。进价用了 8 万元,销售收入 20 万元,赚了 12 万, 1.5 倍。

另一家超市,购进一批饮料,同样用了 8 万元,加价 5% ,也都卖出去了,销售收入 8 4 千元, 赚了 4 千元

一个是 1.5 倍,一个是 5% ;一个赚了 12 万,一个只赚到 4 千。 哪个是暴利,哪个赚钱多,不是一目了然吗?

如果你是这么算账的,我劝你千万别去经商。对你来说,更合适的工作是找个官媒当记者,写写“揭露暴利”的文章,博点儿喝彩,蛮好。如果你不自量力地去经商,会赔光光的。

钢琴店进货用了 8 万,销售得到了 20 万,赚了 12 万,这是真的,但卖出这 10 台钢琴,用了一年。

超市饮料进货也用了 8 万,销售只得到 8 4 千,这也是真的,但他们卖出这些饮料,只用了一个星期。如果超市一直都能这样销售,每周赚上 4 千,一年就可以赚到 20 8 千。

嗯,看到了吧,同样用 8 万元的本钱,一年时间内,只加价 5% 的超市,赚钱却比加价 1.5 倍的钢琴店要多。

当然,实际的利润比这低得多,因为还要扣除房租、仓储、水电、人工、缴税等支出。不过,这些因素,大家都有,做比较时,可以忽略不计。

看来,“揭露黑幕”式的“售价 进价 = 利润”的算账方法确实不对。那么,错在哪里呢?

错在混淆了销售利润和投资利润。

销售利润的计算方法确实是“售价 进价”,但这个销售利润的意义其实不大,真正对投资者有意义的,是投资利润。也就是他投进一笔钱去,一定时间后(比如一年),到底能挣回多少钱。

不同行业的销售速度大不一样。有的行业,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单笔销售利润惊人。有的行业,则天天都有买卖,忙得不可开交,资金快速周转,虽然销售利润率很低,但总体核算下来,大家其实差不多。

那些被指责有“暴利”的,往往正是那些销售速度较慢,资金周转期较长的行业,比如眼镜店,钢琴店。人们不会天天配眼镜、买钢琴。在这些行业,往往货品要在店里放上很长时间才能卖出去。 如此长的资金周转期,如果没有较高的销售利润,根本支撑不下去。

而一些“快速消费品”行业,比如大型超市,则货品销售很快,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天天都在忙着进货出货。虽然销售利润率很低,但他们实际的赚钱能力,可并不见得低。

换句话说,不同行业的销售利润率有很大差异,但各个行业的投资利润率其实相差不大。

是投资利润,而不是销售利润,决定了投资者是否要投资,投到哪个行业。所以,资金分散在各个行业中,而不是都去开钢琴店、眼镜店。

目前,超市和钢琴店的利润率,大致都在 10% 15% ,而眼镜店的利润,我查到的数据是不到 10% ,有的更低甚至亏损。这倒和我家附近那个出租半个店面的眼镜店情况一致。

暴利何来?

知道了这个道理,也就知道了沃尔玛这样的企业如何能在不断降价的同时赚取高额利润。

他们确实是在降价,在主动降低销售利润率。他们的目的是增加销售量,也就是加快销售速度,缩短资金周转时间,从而获取更高的投资利润率。同样一笔钱,一年周转 30 次,和一年周转 50 次相比,就算销售利润率一样,投资利润率也相差很多。

沃尔玛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强大的管理能力。这种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做到更大的规模、更高的速度,而正是这些造就了他们在市场中的优势:更低的价格,同时更高的利润。

销售利润,人人可见。投资利润,却只在市场逻辑和企业账本中。不懂经济学的记者,只看见前者,而意识不到更重要的后者。他们少见多怪地以为自己发现了“暴利”“资本家的黑心”,揭示了“市场失灵”。

其实,市场从不失灵,倒是他们的头脑,在接受正确的知识时,经常失灵。

2013/6/4


关注铅笔经济研究社公众号,并回复以下数字,或点击以下链接,查看精彩铅笔社文章。

回复“201”, 国家存亡的意义 (令人惊奇的大格局精彩长文)

回复“202”, 伊斯兰问题还是阿拉伯问题 (寻找现代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根源)

回复“204”, 北京为什么是首都 (寻找北京成为首都的那段历史)

回复“205”, 林毅夫,张维迎争论的是什么? (为你解惑2016年中国经济学转向元年的一场争论)

回复“208”, 重新理解市场 (打破人们对市场长久以来的认识,一篇读了后对世界的看法都会改变的长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