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糕妈。
时间的流淌,果然是悄摸声儿的,一个转眼,明天就是我
当妈的第 10 个母亲节了。
和往年不一样的是,我的肚子里,现在“住”着 5 个多月的小米糕啦。
当妈的又一年,我们都辛苦了,必须要好好地、认真地,祝我们“
母亲节快乐💗
”!
不过,今天这篇文章,我更想聊聊我的妈妈。
官宣三胎后,我和父母同住了一段时间,最大的感受是,
我的妈妈,变听话了。
这种感觉…… 又高兴又心酸。
高兴的是,沟通的压力变小了。
比如饮食。
以前我要是晚上想少吃一点,压力是很大的。妈妈总说要多吃点,怕我瘦了怕我饿了。夸张的时候,甚至当场眼泪就流下来。
这次她要来杭州前,我就做了预设:她肯定会很唠叨,会强迫我吃东西,会整天说“你不吃小米糕要吃的”之类的话。
出乎意料地,她并没有。
她那么听话,完完全全按照我的意见准备便当。我说要几只虾,就装几只。
△今天的“妈妈牌”午餐便当
不光饮食,其他事情我妈也“听劝”了很多。
这两年和她谈话,我的回答有时会跳出她原本的框架。替她分析,认真地讲解。
在她眼里,我能读到一丝“我女儿现在讲话好厉害”的感觉。
比如我妈跟我吐槽一些小事,我会劝她,“妈,别盯着这些小事儿,你跟我吐槽这件事,会让这个家变好吗?能让你自己变开心吗?如果都不能,说它干嘛呢,有空不如去跳个广场舞。在小孩面前说这个也是不合适的。”
她没有像以前一样立马反驳,而是有一些错愕。然后不说话,像被老师指正的小朋友。
这也就是我心酸的地方。
就像我前段时间看过的书,《在小山和小山之间》,
母女之间会有隐秘的对峙、柔软的相拥,而“最动人的相拥,有时候并不需要真的张开怀抱”。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我想和姐妹们分享几本
和「母亲」、和「女性」相关
的书。
有几本之前是安利过的,但尤其适合在这个周末,拿出来回味回味。
这本书拿在手上小小的,1个小时就能看完。但它,却给了我“大大的”东西——
重新理解了我的妈妈。
母亲是经历过悲惨岁月的“不快乐的母亲”,女儿是在大城市生活、懂科学的“新时代女性”,在日本留学定居了。
故事发生在东京,女儿彩英快要生产,任蓉蓉来照顾她。
就算自己孕检一切正常,但妈妈还是不管不顾地唠叨“多吃点”,不理解女儿有自己的身材追求。
女儿也很不理解,妈妈为什么总是活在过去,总是抱怨,为什么对自己总是充满挑剔、不体谅,为什么不肯尝试新的事物……
就像我开头写的,妈妈和我吐槽,我没有接她的话,而是问她:“吐槽会让这个家变好吗?”
扪心自问,那种时刻,我没有更多理解,甚至有点嫌弃。“为什么不能向前看呢?”“纠结这些陈芝麻烂谷子有什么意义?”
任蓉蓉还是一个老师,算是有自己的事业。我的妈妈甚至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印象里,我妈总是很“抠”。一直到现在,也还是会做些“无效节俭”的事。
爸爸有时会跟我说:要理解妈妈,那时候,她想要挣一块钱都很难。
我小时候是帮妈妈看过地摊的,那段经历我只是“记得”,但可能对父母来说,那是他们会在脑海里不断翻涌的记忆。
书里面的母亲任蓉蓉说,到这个年纪,眼前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情却越来越清晰了。
有时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身体一动不动,过去的事却一件件在脑子里重新上演一遍......
不知道在我忙着拍摄、开会、陪娃的时候,我的妈妈是不是也坐在家里的凳子上,回想从前?
很喜欢书里后记写的那段话:
“真心和真心之间的距离,有时很远有时很近,但好在真心不会变,真心永远是真心。”
我们和母亲,即便有不解,有争执,但爱彼此的真心,是永远啊。
作者杨本芬在四平米的厨房里开始写作那一年,已经六十来岁,是一个退休老太太,一辈子为生存挣扎,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她却干了一件从未干过的事:写小说。
她在厨房里,一遍又一遍,足足写了 8 公斤稿纸,最后成了《秋园》这本小书,2020 年中国文学最美的收获之一。
她写的是她妈妈秋园,
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经历战争、贫穷、生活的磨难,却坚韧、善良。
想到了我的外婆,那么苦的日子,依然能把一个家、一堆孩子收拾得妥妥当当。
父亲重病临终前,母亲突然像变了一个人,冷漠、迟钝,对父亲的呼唤置之不理。
这本《我还记得》一开头,亦邻的描述就让我的心揪起来了。
父亲去世后,母亲确诊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
书里讲述的,就是亦邻三姐妹照顾母亲的故事。
大姐承担了日夜看护母亲的职责,是承受压力最大、在崩溃边缘的人。
给母亲做营养餐,管理母亲吃药,想尽办法增加妈妈的活动量。
老二(就是作者)擅长作画,偶然发现,把以前的事情画出来,能帮助妈妈唤醒记忆。
于是开启了跟妈妈的“记忆对画”,跟妈妈聊以前的事情,鼓励她画下来。
三妹是舞蹈老师,她带着妈妈跳舞,编制专属于妈妈的手指舞蹈和身体游戏。
“阿尔兹海默症可怕的地方,是
它不仅可以夺走人的记忆,剥离人的情感,它还可以夺走一个人通过好几十年不断学习建立起来的修养、自尊甚至羞耻心。”
看到三姐妹的交流、反思、互相安慰和支撑,不厌其烦地为母亲制定新的方案,外地的女儿频繁来往,真的很感动。
想起《最好的告别》一书中提到:避免入住疗养院的机会直接与养育的子女数量相关联,拥有至少一个女儿对于父母能够获得的帮助至关重要。
要说是为了老了不住养老院而生女儿,那就对女儿太不公平了,但这本书激起我对母女之间独特情感体验的向往,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