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药一世界
与同仁分享药的童话世界,遨游在医药行业的宇宙,仰望社会的星空。脚踏实地话医药,仰望星空追梦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要资讯  ·  郑商所期货品种之甲醇(下) ·  2 天前  
汇易咨询  ·  JCI:美豆全球销售同比快10%,压力不在自 ... ·  3 天前  
汇易咨询  ·  JCI小品种观察:2025年中国木薯干及其相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药一世界

新闻|四年后,GSK又火了!外资药企纷纷裁减中国研发中心,这是中国药企的时代!

一药一世界  · 公众号  ·  · 2017-08-04 00:01

正文

问题:怎样才能让我的工作学习更有效率呢??

答案:只需要点击图片上边蓝字一药一世界即可!


 今天被“GSK关闭中国研发中心”的消息刷屏,各个关注新药研发的自媒体和微信群一片感叹:既为曾经轰轰烈烈的全球研发中心消失而伤感,又对被裁减研发人员可以拿到N+6的补偿而羡慕。


GSK中国研发中心在2007年成立的时候曾经豪情万丈,不仅因为人数和投资额在外资药企中首屈一指,而且是首个从前期研发和后期临床开发全过程的全球级研发中心,最多时超过500人,号称是GSK除美国英国以外第三大研究中心。说没就没了,GSK中国研发中心做错了什么? 

 

好像也没什么(除了4年前一场文章风波),直接原因是新任CEO 调整研发策略,砍掉了除肿瘤和免疫炎症以外的30多个研发项目,中国研发中心不幸在列。然而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中国研发中心在跨国药企的定位和价值不清晰。

外企当初轰轰烈烈建中国研发中心目的不外乎是这么几条:

01

“In China for China”,推动中国参与早期新药研发和临床开发,包括开发中国特有的适应症

02

“In China for Global”,利用中国“价廉物美的”研发人才和医药资源(例如中草药)开发全新的药物(GSK模式)

03

提高中国市场在总部的重要性,研发、生产、销售都有才行

04

示好中国政府甚至换取一些政策优惠

但是中国研发中心楼盖起来、人招起来之后,大家才发现并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研发的下游Development(临床开发)部分挺忙,各种临床试验接二连三。但上游Research(研究)部分就不好做,都是跟着总部研发屁股后面打杂,没有深入的开创性研究,中国研发中心运作多年后并没有弄出什么新药。所以早期研发部门就成了裁撤的重点。

 

再加上外企普遍对中国的IP保护仍有顾虑,核心技术与业务不愿意离开母国。某些政策也加大了外企在中国研究新药的成本,例如人体遗传物质不得出境,缺少好的临床检验中心实验室等;这几年中国本土研发突飞猛进,造成自身研发人员的薪酬飞涨(总监以上的比美国都贵),还有巨大的跨国管理、沟通、差旅与人员外派开支,中国研发中心成本一点都不比欧美低。

 

不止GSK, 这两年跨国药企都在悄悄裁减研发中心,去年艾伯维关闭了中国研发中心,今年诺华也解散了中国生物药研发团队,罗氏生物研发团队也做了人员裁减。


聪明的你也许会说,我只是卖药的,对什么研发中心不感兴趣。但是你对你卖药工作的稳定性感兴趣吗?

研发是跨国药企的核心或者命脉,在国外建研发中心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GSK研发中心运营十年,花费恐怕得十几二十亿,但说舍就舍了。你有没有想过背后的原因?


那外资药企裁减中国研发中心是不是看衰中国市场或者“要大撤退?”


中国医药市场已经是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也不遥远,这样的市场哪家药企不看好?也就是从过去狂热看好变成理性看好吧。

 

现在是中国新药研发最美好的时代:CFDA简化了新药的注册流程,强化了专利保护,增加了准入和价格利好。风投对新药研发空前热情,中国研发可以获得不亚于欧美的投入,大量海外做新药研发的高端人才纷纷回国,就连辉瑞、诺华、罗氏和GSK的前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都离职去自己干新药研发,一时间在研新药层出不穷,连最高端的PD-L1类中国就有十几个新药在上或要上临床试验。

 

而跨国药企裁减中国研发中心其实是换个思路做研发:从自己包揽一切转向与外部共同研发。

 

近十年全球上市的重磅新药有一半是跨国药企从小型研发公司买来的,例如Sovaldi, Humira,Opivo、 ImbruvicaIbrance等等。因此保留需要较大人力资源的临床开发环节,把高风险的早期研发环节剥离外包,充分发挥小研发公司高效低成本的优势。礼来亚洲基金投了好几家优质本土研发企业,国内药企如恒瑞、绿叶、信达、和黄与再鼎等又成功将在研新药转让给跨国药企,这也是中国本土研发实力提升后倒逼跨国药企研发策略改变。

中国市场重要不假,但研发中心不出活可不行。以前总部日子好过加上中国市场高速增长的故事,研发中心成本再高、产出再低也能接受。现在全球医药市场放缓,中国市场也可能长期维持着6-8%的增速,原来大兴土木但是贡献不明的就得砍。研发可以外包,营销也可以,支持部门更可以,只要能够提高效率。

 

医药行业发展到现在,跨国药企和中国市场都变得更加成熟,以什么形式在中国做业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研发、生产或者销售都会存在,但未必都集中在某家公司内部,内外结合、灵活组合都会发生,前提是要能出活!

       我能不断推出新药,何必在意自家的还是投的买的?

我能把事干好做足,何必在意公司怎么调整?


GSK的研发人员其实没啥好担心,赔偿方案不错而且就业机会很多,只是未来工作压力会加大且稳定性下降,但你有本事又何必在意稳不稳定?

 

这个事根本不是什么一个时代的结束,反而是一个时代的不断进步。在中国新药研发最好的时代,没有那家治理正常的公司会缺席。


   扫码上车,让医药工作学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