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氧叔本叔
探索美的终极奥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美芽  ·  范冰冰的新恋情真是离了大谱 ·  16 小时前  
红秀GRAZIA  ·  新年新气象!先安排上开运美甲~ ·  2 天前  
红秀GRAZIA  ·  新年新气象!先安排上开运美甲~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氧叔本叔

张震巩俐二十年后再现神级拉扯场景,内娱绝色依然抗打!

氧叔本叔  · 公众号  · 时尚  · 2025-01-03 22:47

正文

【氧叔招人啦!】🎉


新媒体原创编辑岗位,还在招聘中~



如果你善于表达、喜欢研究变美、

对美学领域感兴趣,

就有机会成为新氧美学院的一员,

跟氧叔一起:

制造新媒体爆款

用审美影响影响数百万女生


💰💰💰


福利都有什么?

免费医美项目体验,

高额奖金激励,

专业有爱的工作氛围


* 请发简历到邮箱:[email protected](并附上原创内容作品)

* 同时也欢迎兼职编辑,邮件标题备注“兼职”即可



“他对我来说,就像沙漠里平静的绿洲”。


科幻巨制《沙丘》的导演丹尼斯·纽伦维瓦,这样评价张震。



张震在《沙丘》中饰演岳医生



平静、内敛,是我们常常用来描述张震的形容词。


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四,到《最好的时光》里沉默寡言的男主角,再到《吴清源》。





这些张震在观众心中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似乎总有着“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共性,不事张扬,诠释着十分标准的内敛。


既不是自我压抑的产物,也不是极度内耗之后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让他整个人的内在化,与自闭、抑郁、害羞、恐惧等区别了开来,只作为一种性格底色和度过人生的状态而存在。





所以有人说他温和而纯粹,自带不摇摆、不慌乱的贵气


但张震总是会为角色赋予一层,即便不那么耀眼、但也绝对会被看到并记住的魅力。


比如《王的盛宴》里的韩信:





《赤壁》里的孙权:





《天堂口》里的马克:





和《爱神》里的裁缝,最近两位神级演员在活动中复刻了这一场景,几乎没有变化的脸和自身气场,让空间瞬间拥有电影级氛围。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张震深邃的五官、出众的轮廓和良好的表演直觉,为他赋予了成为顶级电影明星的资质。


内敛、腼腆甚至略显笨拙的个性底色,平和顺遂的成长经历,又让他在个人的审美气质上,显得比较保守。





这意味着他大概很难成为张国荣、梁朝伟那样,纵横商业、艺术,拿奖扛票房两不误的传奇。


但无疑可以是一名,能对作品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优质演员。有了他,影片可以立即提升质感。


《卧虎藏龙》里的小虎是这样。





《一代宗师》里的一线天是这样。





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满堂彩的科幻巨制《沙丘》里的岳医生,也是这样。





冷酷、神秘,充分融入了导演丹尼斯营造的美学氛围之中。相比于主演甜茶和赞达亚身上浮躁的好莱坞网气,也为这部电影注入了一股沉郁的文艺气息





于是就有了导演丹尼斯,在采访中对张震溢于言表的欣赏:


“他就像是沙漠中平静的绿洲”。


“我无法形容有他加入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多么大的荣幸”。





这些话出自其他好莱坞导演之口时,或许是场面话,但对于丹尼斯,一定是肺腑之言。


为什么呢?


因为他是好莱坞商业导演里,最有审美sense的那批人中的一员,张震这款他是真的爱。


从《降临》到《银翼杀手2049》。


以往贩卖视觉冲击、堆砌美学符号的商业科幻电影,被他罩上了一层诗意和哲思的氛围,看上去真实而又唯美。


广阔的原野,氤氲的晨雾:





矗立在晨光和流云中,巨大而沉默的飞船:





这大概是科幻电影里,外星人最清新的出场。


《银翼杀手2049》里荒寒优美的场景比比皆是:





废土、垃圾场,在他细腻、简洁的视觉风格里,也变得不再那么令人不安。





到了近两年难得令人兴奋的《沙丘》。


丹尼斯得以在更宏大的世界观设定上,展示他的美学抱负


质感拉满的场景、特效、服化道:





漫无边际的沙漠荒原,在他的镜头里,也拥有了梦境一般的观感。





说到这里不禁想到。荒原、废土、废墟对于欧美的文艺作品来说,似乎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美学意象


遍布于文学、电影、游戏等诸多媒介,并且在不同时代反复出现。


比如《圣经》中记载的,有关亚当和夏娃的失乐园神话,就可看做是西方文学中荒原意象的原型。





“土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需要吃田间的蔬菜,你必汗流满面才能糊口”。


亚当和夏娃失去天上乐园,踏上征服自然荒原的旅程,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真正的开端





文艺复兴之后,人的意志觉醒,荒原、废土则被认为是由神主导、需要被颠覆的旧世界


比如莎士比亚就在《哈姆雷特》中描写到:


“这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草”。





16世纪之后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则把荒原当作是充满奇异事物和财富的未知世界来处理


堂吉诃德就对仆人桑丘自豪地说到:


“游侠骑士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荒山野岭度过的,这是对他骑士精神的磨炼”。





《鲁滨逊漂流记》里,也对鲁滨逊如何在荒岛自力更生,进行了详尽且正面地描写。





到了19世纪,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突飞猛进所带来的精神困境,荒原意象在文艺作品里,开始从自然向精神层面转变


《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丽·勃朗特,就试图让读者感受到。只有把“约克郡荒原”狂放不羁的自由精神,注入人类自己的灵魂,才能使人体会到更高的生存境界。





为此甚至精心设计了主人公的名字,希斯克利夫。


这个名字,由Heath(长满灌木的荒原)和cliff(悬崖)两部分构成。他的坚韧、黑暗、深情、狂暴,无疑是荒原意象的人格化展示。





比勃朗特稍晚的作家哈代,在作品《还乡》里,则倾向于把荒原描述一个人类悲苦欢乐的见证者


“堂皇而不严峻,感人而无粉饰,有深远的警戒性,有浑厚的淳朴性。又有一幅郁郁寡欢的面容,包含着悲剧的种种可能”。





到了19世纪末。荒原意象在艾略特的诗歌里,演变成了人类现代精神的废墟。


“我坐在岸上垂钓,背后是一片荒原”


“这些带头罩的人群是是谁,在无边的平原上蜂拥向前,在裂开的土地上蹒跚而行”





从那之后,随着20世纪各式各样社会运动的兴起,和世界大战、冷战、核战阴霾。


荒原、废土意象和它所代表的美学,在电影和游戏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媒介里,得以大行其道。


从《疯狂的麦克斯》系列里血腥暴力的沙漠戈壁:





到《艾利之书》:





《遗落战境》:





《极乐空间》:





再到游戏《废土》、《辐射》系列:





和因视觉风格粗粝、跟磨皮精致风大相径庭,进而引起广泛讨论的《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





成为近两年为数不多值得继续期待的电影,沙丘系列:





以荒原、废土作为美学基底的影视、游戏作品,在西方可谓数不胜数。


鉴于欧美文化作品的强势输出,我们已经对这种美学见怪不怪了,但在某些时刻,还是会感受到彼此审美趣味的极大不同


比如《流浪星球》里拖着地球搬家的设定,其实就意味着我们认为荒原、废土都是可以改造的





但西方影视作品里的荒原,通常都是不可改造的。


废了就废了,荒了就荒了。


人们要做的,要么是借由眼前的状况反思“人类做错了什么”,或者单纯表示“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展示命运的无力感。


要么是逃离,另寻他地,重建一个散发着温暖、优美气息的新家园。





结合日常也不难发现,荒原、废土,对于中国人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审美价值


比起歌唱《废土(Wasteland)》,我们更喜欢《风吹麦浪》、《希望的田野》。





我们眼中的美景,通常也是宜居地带中那些不适于生产的部分,比如各种石山:





那些具有开垦潜力的土质山,则会被我们称为荒山。它们不仅不美,甚至还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道德评价,“这么一座荒山,怎么不改造它,都是懒汉吗”。


至于美国人热爱的狂野西部,在中国人眼里则是贫瘠。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一方面在于地理环境。欧洲人虽然把北美改造成了现在的世界粮仓,但在过去几千年里,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是畜牧和出海捕鱼。因为低温高湿的环境,并不利于小麦、水稻、玉米等的生长。





没有生产性的荒原对于他们来说,因此更容易成为单纯的审美对象。


另一方面则在于,荒原、废土意象,很好地承载了欧洲文化中浓烈的“恐惧意识”


“看吧,我就知道我们会完蛋”。





其中蕴含着的,人类束手就擒的末日感,对于欧洲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一种精神解放。类似于,我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所以他们喜欢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描绘这种恐惧、绝望。





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恐惧之情是很难理解的。因为主宰我们心灵的是“忧患意识”。我们知道可能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需要为此做好准备。


只是相比于人类会万劫不复,我们更相信生生不息、天无绝人之路。





那么在面对荒原的时候,我们反而会生出某种豪情,类似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或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总之,不同的地理、文化会塑造不同的审美雷达。某种美学在哪里诞生、在哪里流行,看似难以琢磨,但深究起来或许都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