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未必同意,但是可以聆听。
”重新回归的《奇遇人生》第二季,仍在用最真实的笔触探寻着这个世界的宽广,描摹着不同人生的奇遇。
景色旖旎,一首苏格兰民谣《Right down the line》飘出车窗,外面是一望无际的麦田。
当莫妮卡悠闲自得地哼着歌,镜头一转,黑暗中五六个“彩色”的人影闪过,远处有模糊不清晃动着的光。
“但这真的是神秘现象吗?
两个英国艺术家道格跟戴夫,宣称做了不少麦田圈。
但是到今天还是有人相信,并非总是如此,其中一个人就是莫妮卡。
”一段严肃的英语新闻腔述说,一下把观众带入了悬疑的世界,仿佛在看一部科学解密的BBC纪录片。
这档国产纪实综艺已经很难用文字加以讲述——你需要去看,安安静静地观看,找到纪实影像里最惊喜的魅力。
新一站里,阿雅和冯绍峰抵达英国,想去探寻麦田怪圈的秘密。
重新回归的《奇遇人生》第二季,自10月22日起每周二晚八点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从层峦叠嶂的北美森林,到麦田怪圈的符号语言,再到极地淘金的苦与乐……又一轮全新的人生奇遇,正在铺开它们的画卷。
“绿色”的夜和“斑斓”的人
我们怎样看见世界?
漆黑一片。
当嘉宾冯绍峰和阿雅准备在夜晚潜入麦田时,他们既要小心翼翼地来回穿梭,还要关闭光源躲避“捣蛋者”的追踪。
突发事件,于纪实影像的创作而言,无疑为宝藏;
但于创作者而言,面对这么复杂的环境,这份巨大的挑战不言而喻。
怎么拍?
创作团队引入了以往只有自然纪录片中才会用到的红外夜视摄像机和热感相机,因其对物体的温度很敏感,可以记录下拍摄对象的热量散发效果。
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一集高潮部分的色调总是频现绿色和黑暗中“五颜六色”的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当顾城说这句话时,没想到也能成为纪录片拍摄手法里的一个重要隐喻。
一方面,技术手段的创新营造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增加了叙事内容的张力。
在《奇遇人生》第二期节目中,大量的夜景热感技术、航拍等的运用,让夜间的叙事更极致,也更具“身临其境”的气质。
另一方面,自然与人文叙事的结合,也让这档节目兼容了多重力量。
除了那些突发事件的纪实段落,让人误以为打开了BBC自然纪录片,更多穿插着的直击人心的访谈,又让人们的情感刻画同人文纪录片一样缓缓道来。
从第一季走到第二季,这档国内绝无仅有的节目,都在尽最大可能地拓宽多元空间进行故事讲述,每个故事都是一段新的际遇,也对应着完全不同的创作理念和手法。
以往的纪录片在展现自然风景或人文历史时往往避开不可控的拍摄,这次《奇遇人生》却勇敢地把自己置身于漫长的骑行途中和黑暗的麦田里。
让故事更丰富的同时,实则也是多种技术应用而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长期以往,甚至能培养出一套自成体系又有“观众缘”的审美风格。
新技术,意味着新视角。
当我们在把人类社会的文化、情感和主题融入进每一次探寻体验的故事中时,这种对新技术纪录创作“去景观化”同质拍摄的纠偏,有着理性的启发与实践的指导意义。
因为由技术所带来的美学体验既是由视觉奇观上升为心理景观的重要尝试,也是真正让用户体验“奇遇”的力量源泉。
总要有人摸索,不管从艺术上、技术上还是新的什么方式。
今年2月,《奇遇人生》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因为它采取了纪录片和综艺真人秀结合的形式,在每一集的未知旅途中对嘉宾进行同步采访拍摄。
在技术和叙事等层面的强纪录片特征,使其获得学界和业界的双重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季的尝试让这档节目越来越逼近更极致的“纪实”,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拍摄手法,更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了——如果说这档节目是在记录不同地方的人生奇遇,我们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带领观众们去审视这个世界里的“天差地别”,见众生,见自己。
毫无保留的记录
才能换回路上的敞开心扉
赵琦导演把《奇遇人生》比作一把手术刀。
“切入到生活的真实场景里,也希望有机会能让我们艺人袒露出更真诚的一面。
”正是这种固有信息和真实画面的落差,有可能让每位受众都能从这里面获得新鲜、不一样的观点,在他看来,“这恰恰是更有价值的,而不是对以往、既定的观点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应和。
”
从第二季开始,每一期邀请到的艺人镜头并没有想象的高,人物之间频繁进行着多视角切换。
不管是第一集的徐爷爷还是第二集的莫妮卡,围绕主线,他们都有一个完整的场景段落来塑造人物。
甚至在第二集中,因为被拒绝参与制造麦田怪圈的马修,还开了一场直播记录他的“捣蛋”。
有趣的是,这个“反面角色”的主观视角也被剪入这一集的故事中。
除了人物视角的多元,对未知积极的拥抱也让《奇遇人生》第二季有了更多不一样的视听体验。
当阿雅和冯绍峰来到酒馆,谁知道他们一直误以为的“麦田怪圈制造者”却另有其人,这个乌龙甚至连跟拍摄影师和导演都没发现。
在导演看来,虽然他们有通过调研了解素人,但如果直白地让素人与嘉宾介绍相遇,中间有一些信息会缺失,“导演的观点和角度未必是他们(嘉宾)的。
”
奇遇人生,奇和遇缺一不可。
一起面对未知和意外成了《奇遇人生》第二季带来观众的最大惊喜。
它记录下原生态事件场景,比如认错迪恩、马修反目报复等,不故意避开那些不可控的事件,反而跟随这些突发事件,马上进入一种记录的状态。
“纪实终归有很多场景没有预判,不像电影一样是虚构的,可以掌握。
这种介入本身就是对故事更全面的交代。
”
拥抱“意外”,能到什么程度?
阿雅和一众嘉宾作为参与者,他们都不知情故事的下一个瞬间是什么,甚至于创作团队也沉浸在这种未知中。
据悉,第二季首期中两位嘉宾在迷路的同时,节目的主创也迷路了。
两位摄影师跟主体部队已经脱离,可能隔着不远,但就是不知道对方在哪里。
在《奇遇人生》中类似这样的情景经常出现,目的是为了让观众进入到故事里面,这个故事是天然的故事,不是电影设计情景。
“当不同的人生线相遇,可能是转折时机,但也可能只是一道风景,不同阅历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触。
”企鹅影视天马工作室总监、《奇遇人生》监制李笑提到。
节目在叙事上的开放心态,让它真正的切合了“奇遇”的主题,使其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都相对完整,有冲突,有张力,动感十足。
第二季有什么不一样?
奇遇的态度会更宽广一些,包容了不同的人。
用一种尊重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可能未必同意,但是可以去聆听。
回归真实的奇遇里
这里有最具生命力的人生
徐爷爷在第一集播完后就“火”了。
很多观众表示,没想到看一个真人秀,却被一个老头圈粉了。
“刚开始他执意要提前走的时候我也不理解,但慢慢地我好像能感受到他心中向前的渴望,虽然我做不到,但还是很佩服他的信念感。
”
这一季《奇遇人生》试图把镜头更多的转向普通人,不管是第一集的徐爷爷还是第二集那些把“麦田怪圈”视作终身事业的人,他们都是热爱生活、追逐梦想的代表。
例如看到彩虹后,徐爷爷说“不能总是留恋一个景,前面还有更好的,走吧!
”,一个哲学家的形象呼之欲出。
这种转向从普通人身上寻求闪光点,让节目并不仅仅是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把握时代的脉络,更从普通人的一言一行传达出某种创作理念。
“人的情感终归是普通的,我们因为彼此感动,因为彼此产生各种问题,这些都是人性的展现。
”在赵琦看来,“奇遇不只是服务于那个人,并把他们内在私生活展现出来以馈观众。
而是将嘉宾拉到正常生活里来,让他和平常所见普通人一起展现生活里面的困难和挑战。
”
所以在节目中,我们甚至也看不到那些艺人日常高光的瞬间,他们像普通人一样表达自己的疲惫、感动甚至不满。
当冯绍峰要设计“麦田怪圈”时,也终于直抒胸臆地说,“但是我不喜欢这种感觉,全世界的人都在帮我做这个事情,来秀一下这个事情,但其实并不是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