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孙培博、顾晨洁、单亚雷
摄影:王全
2017年度风景院交流会第一单元
2017年,风景院结合专业特点,在十九大“建设美丽中国,践行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和拓展项目类型与研究领域。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拓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规划类型,如《郑州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发展格局,探索城市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平衡点。
城市景观规划类项目发挥专业特色,承接了城市景观风貌与城市设计业务,如《威海城市风貌保护规划》、《阿拉尔城市重点地段控制性详细设计》等,以生态与山水特色为核心,以城市设计为方向,重点研究城市景观风貌,作为未来风景院城市设计的主导方向。
“规划设计”单元共7个报告。
报告一
对症下药——“空间划定”vs“政策设计”——区域生态空间管控规划的实践与反思
报告以郑州市城市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项目为例,分析了多个大型城市的区域性管控规划与管控政策编制,探讨了生态空间划定在政策管控实施层面的互馈支撑。
空间划定层面,介绍了从生态空间识别、生态网络构建、生态技术手段处理到形成生态空间分级划定与分级管控的规划路径。
政策设计层面,提出了生态空间管控规划编制与法规、政策、事权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思路,强调了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由“空间主导”转向“空间-政策”并重。
报告呼吁,规划者应重视并提升规划政策的设计水平,提升规划参与决策和治理的能力,发挥智库功能。
报告二
我的公园我做主,共建美丽济宁——以济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报告以济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介绍了以问卷调查结果为研究基础的公园游憩体系的构建方法,研究传统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前期如何通过使用者大数据反映的民意对技术进行拓展延伸。
报告介绍了从调研问卷设计、调研结果分析到规划响应的工作思路。结合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提出游憩绿地“生活圈”构建、以弱势群体使用需求为导向和郊野游憩提升等规划策略。
报告三
主动保护,严守底线——威海城市风貌保护名录为例
报告介绍了威海城市风貌保护名录编制的技术特点,讲述这种新型规划工作的开展方式。
通过对威海城市风貌的全面调研普查,总结威海市景观风貌特征,依托“全面归纳、本体求和、严保活用、深入浅出、精确互联”的策略进行编制,最终形成“表格数据和GIS数据”的城市风貌保护名录,直观展现了研究对象的保护范围。
风貌保护名录编制体现了规划师从被动到主动的保护理念转型,既是在风貌上划定了保护的底线,更是在规划博弈中坚定了严守底线的态度。
报告四
借景自然山水——以枫香岗荷花组团城市设计为例
报告从借景自然山水的角度,介绍了枫香岗荷花组团的城市设计途径。报告践行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提出因借山水标的的三种方法:
(1)构筑内外生态空间连通,形成山水景观互动的绿色空间布局形式;
(2)基于模型的分析,确定两河四岸览群山的景观架构;
(3)通过实际的调研和踏勘,助力游线及功能组织。
报告认为,以生态蓝绿空间作为本底的城市设计,传达了园林景观特色与生活宜居态度。
报告五
筑生态·立格局——关于新疆阿拉尔市一河两岸城市设计工作的一点思考
报告从地方发展愿景出发,立足分院优势,根据项目背景问题,提出“筑融”、“塑丽”、“聚福”、“承文”的规划策略。
报告就“筑融”、“塑丽”两方面介绍了基于生态本底,规划系统思维统筹解决问题的规划思路。
“筑融”将生态和城市融合布局,形成大河大绿、疏朗有机的城市风貌。
“塑丽”塑造塔河美丽河岸景观,提倡堤内湿地亲水,堤外丰富层次,避免不符合塔河水文特点的筑坝工程。
报告六
一脉相承的景观规划与景观实施——以准格尔塔哈拉川景观项目为例
报告以准格尔塔哈拉川项目为例,分享项目推进过程中如何贯彻践行“持恒心、出精品”意识,总结从景观规划设计到实施的长期工作过程中需要持续坚守的三个方面:
守住红线、不忘初心与知行合一。
在工作中将设计初期的美好愿景最大限度的还原落地,将“生态与活力”设计理念贯穿始终,延续设计风格,在施工中遵循设计策略并因地制宜的开展实施。
报告七
为“人”设计的城市街道景观更新——以济南道路景观提升整治为例
报告以济南市四条城市街道景观提升改造项目为例,探讨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解决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的复杂问题。报告凝练了三个技术特点:
(1)乐居之街与慢行之道的塑造,根据沿街功能分段提出整治策略;
(2)地域文化在城市街道的表达,挖掘城市文化本底,将“泉城”济南“泉”的特色通过现代景观的抽象表现,形成街道中的特色“泉道”景观;
(3)建设有参与感的场所,增加场地功能性,扩展思考范围。
通过满足公众参与需要的设计策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平衡。
这一单元的技术交流体现了风景院规划设计的主导思想,即以自然、生态及文化为主线,贯穿落实到项目技术路线和规划编制的全过程。
新时期,风景院应落实十九大精神,规划中有风景特色,设计中体现规划意识,在承担的城市项目中展现山水园林特色。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背景下,应注重研究详细空间设计中如何体现人的需要。
景观设计应落实“生态造景、文化造园”,探索生态设计发展发向,对内,解读、还原自然生态过程,对外,对接城市设施缓解城市生态问题。景观设计应展现文化自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中的传承发展方向: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修正和补正它与当代生活的差距。
欢迎关注“中规院风景院”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等着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