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了几个热搜,让我有种强烈的“分裂感”。
“麦琳内核好强大!”
“麦琳的执行力!”
“麦琳全平台涨粉近10万!”
在这些热搜里,我看到的都是这样一些评价:
真诚、认真、强大、执行力高、漂亮……
这不禁让我感觉非常颠覆,毕竟一个月前因为“熏鸡”“画像”事件,麦琳被骂上热搜时的关键词还是:
懒惰、邋遢、自私、撒谎、控制欲强……
同一个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有了差异如此巨大的风评,甚至成了不少人心疼、羡慕的对象。
好奇怪啊,是不是,不知道的还以为雇了什么水军呢。
接着插播一段我同事这周的“遭遇”。
她儿子正处在初三中考关键期,上周期末考试不理想,想到其他考得好的已经可以提前直升重点高中了,而他们下学期还不知道要经历多少痛苦挣扎,她心里满是担忧,一整个下午心情都不好。临到家前,已经做了不少心理建设,同事回家第一句就是:这次考试不算个啥,走,妈带你出去吃点好吃的!”
可没想到儿子完全不买账,还白了她一眼,说:“你说这话你自己信吗?!从进家门你已经叹了三次气了!你在不在乎我知道,别再把我当小孩子了!”
同事一秒钟又破防了。
好,现在两件事结合起来,为什么现在麦琳一张口,网友们就觉得她真诚了,而当妈的说的这话没毛病啊,自己儿子就不信呢?
这真是有有趣的问题,常爸试着探讨分析一下,有反对的请轻点拍砖哈。
在往期的节目中,麦琳很多时候的言语被认为是假的。
比如,她说自己很爱李行亮、很爱孩子。可网友却认为,这个“爱”是假的,麦琳最爱的其实是自己。
但看了《再见爱人》的番外篇《回门宴》,麦琳道歉了,很多人对麦琳的评价是“真诚”。
同样是“口头表达”,网友怎么就认定麦琳这次就是真诚的呢?
常爸试着抛下了之前的固有成见,发现这段真的可圈可点,甚至能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道歉。
首先要提到一个社会心理学的名词,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指人在传达讯息时,会使用语言、文字以外的媒介,例如脸部表情、肢体语言或音调等,来辅助说明语言传达的含义。
专门研究情感沟通的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最著名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一个沟通效果的公式:
信息的全部表达= 7%语言+ 38%声音(音调等)+
55%肢体语言
*这个公式主要基于梅拉比安对情感和态度的表达研究。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我不在乎你说了什么,而是你是怎么说的。
麦琳第一次道歉是因为“熏鸡”。
她给嘉宾们准备了熏鸡大餐,没有任何回避,而是选择直接道歉:
我很任性,
给你们添麻烦了,
感谢你们的包容。
整个道歉过程,麦琳情绪稳定,说话非常有条理。而且除了“说抱歉”外,麦琳的道歉还有很多亮点。
首先是直接点名要向黄圣依和葛夕道歉,对象越明确,事实越清晰,道歉的指向性就越强,可信度就越高。
其次是,道歉过程中与黄圣依、葛夕一直保持眼神接触和肢体接触,并且语气和表情都很平和。
最后是,道歉结束后,麦琳与黄圣依、葛夕相互拥抱,有更大的肢体接触。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的非语言信号与所说的话相匹配时,就会增加信任、明晰和融洽。但如果不这样做,倾听者就会产生紧张、不信任和困惑。
麦麦的道歉,就做到了“匹配”。
1、面部表情与“道歉”匹配。
人脸极具表现力,能够不言而喻地传达出无数的情感,比如喜悦、悲伤、难过、逃避等。
麦麦道歉全过程都一直很平和,没有攻击性,传达出了一种真诚的情感。
2、眼神交流与“道歉”匹配。
眼神交流是一种特别重要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因为绝大多数人接受最多的就是视觉信息。你看他人的方式,可以传达很多东西,包括兴趣、感情、敌意或吸引力,同时眼神交流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谈话的流畅性、对对方兴趣和反应的衡量等。
和对方说话却不能直视对方,很容易被认为是在逃避和撒谎。
麦麦在道歉中始终直视道歉的对象:葛夕和黄圣依,而且眼神没有冷漠和攻击,反倒一直传递温暖,让人很容易相信。
3、触碰和肢体接触与“道歉”匹配。
在道歉过程中,麦琳一直和黄圣依拉着手,这种触摸本身就传达着“友好”的信息。道歉结束后,她主动和黄圣依、葛夕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这种姿势和动作都是在传达善意。
希伯来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联合研究也发现,肢体动作比面部表情能更好地传递情绪体验。因为口头语言传递信息时,人们很有可能会因为利益做些处理甚至是撒谎。但身体语言往往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语言和非语言动作的高度匹配,让麦麦的道歉真诚度直线上升。
但仅仅是这些,并不足以让麦琳的口碑有如此巨大的逆转。
所以,还有什么呢?
麦琳的道歉,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
她改变了,她进步了,她成长了。
她在自我介绍中说自己是“正在努力成长的麦琳”。
从“不道歉”到“会道歉”确实是一种改变,但也仅限于口头上。但节目中,麦琳的更多行动让自己的“道歉”变得更立体。
具体做了什么呢?
第一件事是,成功减肥13斤,外形明显更漂亮了。
回到家后,她开始做运动,吃减脂餐。
她开始吃减肥餐,调整作息,不再熬夜。
她学会了骑自行车、骑电动车,给自己增加技能。
不管是减肥、运动还是骑车,给外界的感觉就是,麦琳真的要变成“更好的自己”了。
除了对自己更好一点外,麦琳也对家人比以前更好了。
她给李行亮买了他最爱的星战系列积木,还答应与他一起拼。
她还给李行亮织绿色围巾、做葱油面。
她给女儿买了喜欢的汉服,还拍了汉服写真照片。
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尊重他人的喜好,开始不以自我为中心……曾经被无数网友吐槽的“麦点”,都成了麦琳进步的证明。
她那句“正在努力进步的麦琳”,便显得不再是空口白话。
而这些事实,让“道歉”和话语变得更加真诚,也开始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所以,语言、非语言沟通和行为,共同让麦琳“进步、改变、提升”的形象立体了,有了更强的说服力。
说了这么多,再反观同事和孩子的生活片段,不难发现一些问题。
第一个是,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的一致性问题。
同事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一边说“没关系”,一边不自主地“叹气”,两者传达的信息完全是矛盾的。
孩子那么聪明,肯定一眼就能看出“叹气”才是大人最真实的样子,知道大人对考试成绩肯定是不满意的,自然也就不相信大人说的什么“没关系”。
说到这点,我真的建议家长们注意一下自己“无意识”的动作,比如叹气、失望的表情、口头语、手势、肢体动作等等。
因为与“说什么”相比,你的“非语言沟通”传达的信息更多,而孩子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父母的行为和反应。
有时候,你甚至什么都没说,孩子都已经把你的真实想法看得一清二楚。
第二个是,语言和行为的一致性问题。
给孩子说自己都不信的道理,孩子会信吗?
显然是不会的。
同事看到孩子的成绩后有点担忧,但是却跟孩子说“没关系”。她的本意是想要安慰孩子,但是却让孩子一眼看出了真实想法。
所以啊,其实与其掩饰自己的担忧,不如大大方方地承认,不说违心的话,反倒让孩子更心安,更愿意分享自己真实的想法。
真诚才能换来真诚,虚伪只能造成疏离。
说实话,起初看到麦琳从被全网骂转变成大家心疼和赞赏的对象,我真以为又是节目组无下限的骚操作,但看完她这段道歉过程+成长史,我已然无心关注背后到底有没有剧本了,这根本不重要。
而重要的是什么,是我们在日常与孩子交流时,不要只盯着自己“说了什么,我们语言背后潜藏诸多信息,像表情的细微变化、声调的起伏波动、不经意的肢体动作等,都有可能暴露我们的真实想法。
就如同我同事和孩子的沟通困境一样,家长家长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与言语相悖的表现,瞬间就会被孩子识破。
那究竟什么最能打动人心?答案不言而喻,唯有言行一致,方能直抵人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