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捡书博士
世事如书,我偏爱你这一句,每晚9点,翻一本书,想一个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顽主杯实盘大赛  ·  大娃封神一战 ·  2 天前  
顽主杯实盘大赛  ·  大娃封神一战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捡书博士

“凌晨2点,发完最后一条朋友圈,他去世了”:这件事,杀死了800万中国人

捡书博士  · 公众号  ·  · 2020-01-22 20:45

正文

作者 | 山叔 来源 | 不山大叔(ID:ouba798)
结束曲 :时光机 - by 五月天


01


酒后的这个动作,杀死了他
昨晚,朋友圈那个提前回家过年的朋友,去世了。
小张一年工作辛苦,这次为陪家人,特地调休回家。
回去后,饭桌上老友相会,数瓶白酒自然摆上,几轮推杯换盏,小张已经醉的不省人事。
最后,还是媳妇接到电话,将人接走。
直到深夜,小张酒劲不退,难受的昏天暗地,于是使出大多数人用过的醒酒方法: 用手指抠喉咙催吐。

厕所干呕一小时后,躺回床上,本以为休息就万事大吉。
可没过一会儿,小张突然肚子剧痛,整个人面色发白,呼吸逐渐微弱。
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他离世了。
最后结果出来:因为抠喉咙呕吐,引发 急性胰腺炎 ,外加酒精中毒,双管齐下,丢了性命。
一个简单的动作,竟夺去了人命。
喝酒催吐,某种程度上有醒酒作用,但藏着风险:
一旦喝酒的人意识不清,过程中呕吐物被吸到气管,引起窒息;
加重食道损伤,造成食道溃疡,引发大出血。
最严重的,莫过于小张这种,直接引发胰腺炎,轻则住院调养,重则危及生病!
还没过年,人就没了。
一顿饭把自己灌的大醉,喝酒图高兴,却让自己痛苦到强行催吐,甚至赔上性命……实在太不值得。

02

这两年饮酒,已经成为全球第七大致死因素。
而所谓的“劝酒文化”,才是害人不浅的陋习!
饭桌上,好像不喝酒就交不到朋友,谈不了感情,我们总听见一套套挂在嘴边的劝酒令:
感情浅,舔一舔;男人不喝酒,白在世上走;
不喝了这杯,就是不给我面子……
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披着善意和情谊的幌子,把一口酒变成一杯,把一杯酒变成一瓶,把适量变成了过量……
而一旦出事,每一个劝酒者,都是杀人者。
不久前,深圳某楼盘2名员工被领导强行劝酒,其中一人,就喝进了医院。

另一名,在老板“喝完回家不上班”的威逼利诱下,饮酒过量,当场身亡。

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每年,都在不同地方上演无数次。
“感情深,一口闷”这句话,不知道害惨了多少人。
然而,比起被劝酒丢了性命,酒最大的危害,也来自饮酒本身。
酒精,是明确的,一级致癌物。
全世界,5.5% 的癌症发生,和5.8% 的癌症死亡,是由酒精引起。
简单来说:每 18 个癌症患者,就有1 个是喝酒喝出来的。
有时候,无知真的会死,代价是我们难以承受之重。
它在很多人看来是家常便饭,但背后,也多的是你不知道的危险。

03


这样喝酒,真的会死!
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后饮酒,等于自杀。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已证实:
药物和酒精互相作用,引起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心衰、急性心梗,可直接导致死亡。
除了头孢类抗生素外,也要警惕这些药。
感冒药+酒=肝衰竭

简单来说, 感冒不喝酒,伤害高几倍。
降压药+酒=低血压休克

安眠药+酒=致命

降血糖药+酒=低血糖休克

抗心绞痛药+酒=头痛休克

同样带有头孢二字的药、部分带硝唑二字的药、还有氯霉素、酮康唑、华法林、胰岛素、格列本脲、氯磺丙脲、苯乙双胍、磺胺类药物。
看完以上禁忌,不要觉得是故弄玄虚。
毕竟,每年有70万人因饮酒致死,近十年,死亡人数已超千万。

04

酒的另一个危害,来自饮酒的误区。
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的饮酒人群中,65%的人不是健康饮酒。
误区1:小酌怡情,适量饮酒?
可能有人要问了:出了问题,是不是因为喝的太多?
偶然喝酒,难道没一点保健作用么?
事实是,所谓的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一说,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伪命题。
即使每天只摄入25克酒精,也可能导致多种疾病风险增加:

包括流传许久的 女性喝红酒养生 ,也是极不靠谱的。
它既不能养颜美容,更不能细化血管。甚至,由于对酒精代谢慢,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

最好的酒,本质都离不开酒精。
希望大家记住:适度饮酒,本就是针对需要喝酒或有饮酒习惯的人群提出。

但从防癌/病角度而言,最好的养生,是滴酒不沾。
误区2:酒,才是真正的空腹杀手
似乎人只要空腹饿着肚子,就会出现无数饮食禁忌,比如这样的叮嘱:
空腹别喝牛奶豆浆,对胃不好;空腹别吃香蕉,对心脏不好;空腹别喝酸奶,活菌会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