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朗自学
自学就是孩子内在生命的自我生长;越小自学能力越强!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小朗自学

有关孩子的新闻接二连三,太令人痛心:我们的教育,正在把孩子逼成病人?

小朗自学  · 公众号  ·  · 2024-03-13 12:00

正文

作者:小野
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


最近有关孩子的新闻,太令人痛心了。

10月10日,成都一名中学生,在校内栏杆处 自缢身亡

10月19日,湖北一名小学生,从父母租住处的公共消防通道窗口

10月26日,合肥一名大学生,在宿舍内 轻生 ,紧急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

不过短短半个月时间,先后多名学生离世。

且都 排除了刑事案件。

为什么这一代孩子,抑郁、自杀的问题频发?

为什么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活得不快乐?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每一起悲剧背后,都不是单一的原因。

而是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这一代孩子的成长,处于高墙之下,牢笼之间,狭窄且窒息。

01

学校 ,是密不透风的高墙

前几天,山西一位老师发视频吐槽 “课间圈养” 现象。

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偌大的校园空空荡荡。

有学生说,上厕所得跑才来得及。

我太有共鸣了。

女儿今年一年级,她说课间不能出教室,说话也要很小声。

因为上厕所太费时间,她在学校都不敢喝水。

听完我真的很震惊。

我读书的时候,课间会和同学跳绳、踢毽子、追逐打闹。

现在的孩子,连放松身心的机会都没有。

我还听一个妈妈说,她家娃 教室的窗户被不透明的纸封了。

课间想要看一看天,只能从厕所的小窗户望一眼。

还有的教室,安装了 监控 ,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监督之下。

失去自由的孩子,被封印在一方窄窄的书桌前。

空间的狭窄下,是时间的狭窄。

一年级的孩子,早上8点到校,延时课上到晚上5点半;

初一的孩子,早上6点30分进教室,晚上8点才放学;

高一的孩子,早上6点就要开始晨读,晚上10点才结束。

一天在学校至少待13个小时,回到家写作业到凌晨。

没有运动,没有户外阳光,没有与小伙伴的嬉笑。

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年,而是十几年!

别说孩子,大人都受不了。

成年人尚且可以躺平,上班可以摸鱼,或者请假回家。

孩子却不能停下来,不能休息,没有开小差的权利。

在学校没有!课外班没有!在家也没有!

02
家庭,是冷冰冰的牢笼

看过一句话:

“一个被父母无条件爱过,有安全感、归属感和意义感,热爱生活的孩子,是舍不得死的。”

学业压力超载,密不透风的校园生活,不足以摧毁孩子。

真正压垮孩子的,是回到家里,同样感到窒息。

要么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要么是家长职责缺失。

前几天,一篇文章《开学一个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刷屏。

那些去精神科治疗的孩子,在外部压力和父母的不理解下,走向失控。

情绪情感,得不到父母的回应。

秦俊峰老师 曾分享过他治疗过的学生。

16岁的女孩,经常自残,主动向父母提出去医院检查抑郁症。

得到的是质疑和批评:

“不就是不想学习吗?扯什么抑郁症!再这样下去,你就废了!”

15岁的女孩,吞了半瓶药片自杀,父母误以为是叛逆期,不以为意。

甚至还批评她,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在学校,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在家里,父母也盯着分数。

在任何地方,孩子都感受不到爱和支持,自然会很容易放弃。

没有温暖和爱的世界,对孩子来说就是绝境!

还有的家庭,就像精神病院。

儿童精神科医生 林红 ,曾治疗过一个山东农村的女孩。

升入高年级后,她突然不能去上学了,根源在家庭内部。

最疼爱她的奶奶意外去世,她没来得及告别。

备受打击的爷爷,每天抱着酒瓶入睡,无暇顾及她。

爸爸妈妈则因为外遇频繁吵架,爸爸还曾把妈妈的手打折。

这个女孩不去上学,是担心如果自己不在家,爸爸把妈妈打死。

家庭中既没有爱,孩子还要承担父母的情绪。

年幼的她,又没有力量解决现状,只能活在痛苦和恐惧之中。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能不抑郁,没有人格问题,都是奇迹了。

我们总以为,孩子遇到的事都是小事。

殊不知,我们看到的一粒灰,压在孩子身上就是一座山。

家长看不见或者忽视,那座山终将会压垮孩子。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想变好,都希望家长能看见自己的痛苦。

这考验的是家长,你是孩子最亲的人,家长的改变意义重大。


03

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

孩子心理问题频发,教育并不无辜。

但外部的大环境短期内无法改变,唯有父母能为孩子托底。

我知道,今天父母压力也非常大。

既要处理工作上的问题,又要承担繁重的教育责任。

既要照顾好孩子的身体,又要兼顾孩子的心理健康。

管少了怕没尽到责任,管多了怕给孩子压力;

管轻了怕孩子不听,管重了怕对孩子造成伤害。

上一代的教育经验失灵,全凭自己摸索学习。

到底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

怎么把握家庭教育的度,培养心智健全的孩子?

很多时候,家长也很迷茫。

心理咨询师 陈瑜 说过一句话:

“最底层的原则很简单,就是爱孩子,爱能给孩子很强的安全感,有利于孩子建立强大的自我认知,这样的孩子才有力量去发展自己。”

怎么去爱呢?

一方面,家长要先去处理自己的童年创伤。

这一代父母,可能本身也背负着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问题,一直没解决。

父母先进行个人成长,孩子才能改变。

另一方面,家长要学会捕捉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

孩子并不是某天突然抑郁或自杀,他一定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历程。

我们要多关注孩子,注意他们的情绪异常。

孩子抑郁的表现往往是烦躁、容易被激怒、大发脾气。

有这些问题,不一定是叛逆,而是心理出现危机。

还有的孩子,会出现一些 躯体化 症状。

比如 头晕、肚子疼、恶心、呕吐、心慌 等,但 身体又查不出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