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可能不少朋友会说:出去跟朋友聚聚,好好吃一顿。
想想还有点小陌生呢。
防疫宅家的这段日子,让我们以前不太习惯的事情,慢慢开始适应,比如:戴口罩,消毒,甚至是使用公勺公筷。
说到吃,由
新华社全媒编辑中心、 新华网客户端联合出品
,我们制作的这期
公益视频
,就
从科普和文化的角度,来聊聊关于吃饭的问题。
点击观看视频:
在人的口腔中,平均有
300多种病菌
。它们中可能有甲型肝炎病毒、戊肝病毒、甚至是现在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
当几个人你一筷我一筷夹菜时,很可能大家就随着唾液交换了这些病菌。
虽然,我们口腔里的溶菌酶有一定的抗毒作用,但它并不能完全消灭所有病毒。
另外,人的唾液很可能还携带一种
非常常见的病菌
——
「幽门螺杆菌」
。
根据2003年发表的《中国Hp感染流行病学Meta分析》,1999年到2002年之间,我国的幽门螺杆菌平均感染率高达
58.07%
而在2013年的《体检人群胃Hp感染的横断面分析》里,51025例样本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
49.49%
也就是说,可能有相当多的中国人都是幽门螺杆菌的携带者。它可能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乃至胃癌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很多人发出倡议:推行
「分餐制」
,即,
每餐皆配备公勺公筷,将饭食置于个人的餐具内再进食。
可能有人会说:“分餐制嘛,我知道,西方人和日本人这么吃,太见外了!合餐制才是中国人平等、友好传统的体现,没必要学外国人“
但实际上,「分餐制」并不是舶来品,
它恰恰是我们自己的文化
,
在我国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
。
「分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小戴礼记》有云:
「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这里的「席」指的就是人们聚餐宴客时的「筵席」。食客们按席入座,一人一案,饭与酒均按位分之,进食的形制皆有不同,这便是「分餐」的由来。
公元前206年,项羽设「鸿门宴」,刘邦赴营请罪,
「项王东向座,范增南向座,沛公北向座」
,
虽共处一室却一人一案,各自进食。
之后,汉承秦制,不仅王侯将相们传承了「分餐制」,百姓间也颇为普遍。
我们熟知的
举案齐眉
,正是民女孟氏的故事,她信步而来,将餐食置于案上,端来的正是她为在外务工的丈夫准备的饭菜。
这里的案,是古代端食物的木托盘,通常只限一人使用。虽是夫妻,却在不同的场合进食,而高举的餐案体现的正是孟女对夫君的敬重。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拉开了烽火硝烟、三足鼎立的时代。
周瑜,设盛会宴请来访的曹操谋士——蒋干与东吴诸将,史称「群英会」。
文官武将席地跪坐,面前摆放着精致的小食案和若干盏碟,皆是分餐而食。
魏晋南北朝时,草原游
牧文化对中原地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也给饮食风俗带来了改变。
众人虽共坐一桌,却会将饭菜盛于各自的餐具,再分开进食。这被称为「会食」,是「分餐制」的一种。
于是,我们看到惊艳世人的
敦煌壁画,第四七三窟中
,画上之人,同桌而不共食。
以及著名的
《韩熙载夜宴图》
里,很像今天自助餐的分食方式,这都是「会食」的「分餐制」。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到了盛极一时的宋代,「会食」或「分开进食」的方式更多地被用在隆重的宴会。
《水浒传》
第82回《张叔夜三番宣御诏,宋公明合伙受招安》中曾写道:
「宋江便命开筵,款待天使。尊张叔夜、刘光也上坐」
「宋江、卢俊义等众头领都在堂下列席」
可见,虽然合餐已经流行,但凡遇见重要场合,共处一室却分开就餐,或许最能体现对宾客的尊重。
到了明清时期,合餐已十分普遍。
不过,在反应当时世态百相的
《红楼梦》
中,依然有「分餐制」的身影。
比如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宝玉一时兴起,提议
「谁素日爱吃的,拣样儿做几样。也不必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
「再一个十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
既是会食,也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分餐制」的一种
在这里「分餐制」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有时,它甚至还是种新奇的吃法,比如第四十回里,宝玉一时兴起,提议:
「谁素日爱吃的,拣样儿做几样。也不必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
「再一个十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
到了如今,「会食」与「分开用餐」的方式依然存在。
北京胡同的卤煮,弄堂小店的阳春面,或者一顿别致的广式早茶……
无论如何,「分餐制」并非舶来品,
而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习俗,它源远流长,
是中国饮食文化古老的根基。
当前,新冠病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死亡的阴霾仍在许多地方上演,
我们仍要保持警惕。
这次疫情按下的「暂停」,或许正是一次让我们重新审视
自己
用餐习惯
的契机。
「合餐」可能是平等、亲近的体现,
却有交叉感染、导致胃部疾病的风险。
「分餐」不仅能有效减少新冠病毒、幽门螺杆菌等病菌的传播,且在更文明卫生的特性下,显示着对共餐者的尊重。过去,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未来也可以成为中华文明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