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无语……大反转,她公开致歉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祝福!他们终于要办婚礼了 ·  4 天前  
新华社  ·  等了六十多年,这条地铁终于开通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世界那么大,是想看就能看?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25 10:35

正文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青春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有些事情现在不去做,就一辈子也不会去做了。”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



以上风靡社交网络的鸡汤,有几句曾打动你的心?


前不久,温州80后青年布雷(化名),成为第393363个成功登顶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登山者。就在半年前,她还是温州的一名公务员,并且已是一个科级干部,如今却开始过上了拿着相机走世界的别样人生。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青年人选择“辞职去旅行”、“行走间隔年”,踏上未知的旅途,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间隔年”

“间隔年”的概念最早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指年轻人在上学或毕业以后,忽然脱离原有的生活,花一段时间去别的地方体验另一种生活,比如旅行打工、做志愿者等。


2008年,一个名为《迟到的间隔年》的帖子,将“间隔年”概念带入中国。作者带着一张存有2.1万元人民币的银行卡,在13个月里横跨亚洲。这个帖子迅速获得拥趸,很快被出版成了畅销书。如今这种生活方式早已在年轻人中悄然流行起来。



为何辞职去旅行



1、抵抗压抑的都市生活



许多青年之所以选择“辞职去旅行”,“间隔年”等旅行方式增加人生体验,是为了投身大自然,远离现代都市文明,寻找一种更加纯粹的生活。



这一代青年人年少时生活温饱,独生子女多,受父母宠爱,也几乎没有受冻挨饿的经历。然而当他们渐渐长大成为人步入社会的时候,却因为社会的急剧转变而遭遇了物质上的挫折和精神上的困扰。近十年来,物价飞涨、房价高企,各种价值观混行,啃老族、蚁族、房奴等等词汇也经常出现在报刊网络,并不陌生。


除了工作环境的压力而选择外出旅行,也有人因为情感生活的不如意而选择出走。



2、抵抗传统方式的旅游



比起商业化的传统旅游模式,青年人更倾向于自己动手确定旅行线路,回避整齐划一的旅游方式。不少青年人并不喜欢传统的商业化的旅行社提供的服务,在他们看来,这些服务虽然周到,但缺乏个性,而且商业气息浓重,与他们推崇的“体验性”、"非商业性”、“个性化”相去甚远,甚至冲突。



所以,旅行实践者基本上不会参与到商业化的旅游系统中去,甚至对这种制度化、商业化的系统充满反感,并认为正是因为商业旅游的过渡开发导致了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旅行方式上,青年人喜欢选择与传统旅游完全不同的搭车、骑行或者徒步等方式。



3、抵抗主流文化的霸权



所谓的主流文化指的是在这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化,它是由这个社会中的具有主导地位的人群所决定的,符合他们的利益和审美的取向。而这个主导人群中,有一大部分是这一批“80后”、“90后”的父辈们。


他们这代人往往比较传统和保守,趋于寻找一种稳定的生活,对于新鲜事物和新思想接受地较慢或者不善于接受。而一旦有新的事物出现,便会首先对其进行价值和道德判断。他们不仅拘谨而严格,还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子女的未来和生活道路过分重视,以爱的名义帮子女安排一切,这样就给青年人们造成了无形中的束缚。


而“间隔年”与“辞职去旅行”的实践者的人大多是都市的“80后”和“90后”,在他们的成长时期,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包容,思想多元,经济也迅猛发展,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让身处其中的年轻人接触了许多新鲜的事物,而他们也同样喜欢追求刺激的感受,在展现自我的同时张扬个性。


几乎所有的亚文化,都可以看到青年人对于自己的父母、老师和权威角色的反叛。别样的旅行方式,正好符合了他们寻求冒险、寻求新鲜的特性,他们以这种方式远离家庭、远离父辈,试图抵抗自己的父母所代表的主流文化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权威和束缚。



辞职去旅行是勇气还是冲动



还记得那封最有情怀的辞职信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很文艺的辞职信,一时间引起众多年轻的职场人士的艳羡。然而,辞职去旅行,到底值不值得?真像听上去那么美好吗?有人认为生活需要旅行来调节,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看上去很美。


赞成的人认为,工作和旅行两者本身并不矛盾。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生活过得潇洒一点,除了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有精神生活的慰藉。而旅行对于每个人来说,属于高层次的情感体验,通过游览大好河山,愉悦身心,适当放松紧张的心情,为了有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因此,辞职旅行,未尝不可。


但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辞职旅行会滋长个人任性情绪,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增加一些野性,不能安分守己工作。也有过来人表示,现实生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不能靠辞职旅行来逃避,等旅行结束,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


法国小说家塞利纳就认为旅行完全出自想象,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旅行十分有益,使人浮想联翩,其余一切只是失望和厌倦,我们的旅行完全出自想象,这就是它的力量所在。我们的旅行从生到死,人和牲畜,城市和事物,都出自想象,这是部小说,只是个虚构的故事。利特雷说的绝不会错,况且所有的人都会想象,只要闭上眼,它就在生活的另一面。”



小调查


你向往辞职去旅行吗?




旅行归来,如何重新面对现实



选择“辞职去旅行”的青年人自有自己独特的原因,但是不可以忽视的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而选择旅行的人。


无论何时辞职去旅行,终究还是要重新回到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和现实再次融合呢?现如今,有很多毒鸡汤给人们灌输“活着就是为了看看这个大世界,不旅行就白活了”的观念,并且将远方描述的像诗一样美好。于是压力巨大的青年们从格子间里抬起迷离的双眸,对远方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更有许多“旅行明星”仿佛不用工作,天天在旅行,引起人们的羡慕甚至崇拜,以为他们是靠自己的能力“游遍全世界”,并幻想自己也能将旅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实际上她们不过是“多方利益合作诞生的产物”。这些“旅行明星”可能拿着赞助费环游世界,却摆出一副自己是“穷游”的姿态。只要在网上“晒一晒”这些赞助商提供的相机、电脑、服装、汽车等,他们就可以轻松赚到钱,每个月少则上千,多则上万元。



对于还没有经历过历练的青年人来说,这些都不具有参考价值。如何衡量自由和现实和权重,是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揣摩的,一言不合就“撂挑子”逃避现实,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对于间隔年,过来人更愿意提倡“间隔月”,一来没什么大刺激一定要用年来调整;二来对于工作五年以内的人来讲,不断花钱还没收入,不出一年,三个月就慌了。三来对于职业生涯来讲,过长的断层会让身心不在状态,对行业的人脉关系与业界动态发生严重断层与陌生感。


好不容易历练了一两年可以升职加薪一点点了,但是离开了整整一年,或者三个月,市场会让你之前的努力几乎归零。你并没有甩掉这个让你不满意的世界,而是这个世界甩掉了喜欢逃避的你。



编辑:胡睿

资料来源:豆瓣、知乎、新疆都市报、澎湃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逃离与回归:个体化视角下青年间隔年旅行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