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近日,香港《2024年施政报告》新鲜出炉。教育规划部分,紧紧围绕抢人才和培育人才两大主题,
扩大“高才通”大学名单,还要着力打造“留学香港”品牌,猛猛出地、砸钱。
这波东风吹得更猛了。
文丨Luna 编丨Charlotte 排版 | 李嘉祺
10月16日,备受关注的香港《2024年施政报告》出炉了,这也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任期内的第三份施政报告。
对于关注国际化教育的家长,报告中里提及的未来教育规划,十分吸睛。还是围绕着
抢人才
和
培育人才
。
特别是几点:
●扩大「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大学名单
●延长香港高校大湾区校园毕业生纳入「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的试行安排
●设立「香港未来人才深造奖学金计划」
●打造「留学香港」品牌
此外,还将推动一系列配套政策,利好赴港家庭和留学群体。可以说是,“香港大舞台,有才你就来”。
这次的《2024年施政报告》里透露出的一个信息,就是香港政府要全面利好高端人才和留学生。
在问答会上,李家超表示,「留学香港」要分阶段进行,
现阶段集中专上教育
。(注:香港专上教育是香港中学教育之后的教育阶段,包括副学位(如副学士及高级文凭)和学位课程。)
抢人才里最显眼的一条就是
「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截至今年9月底,各输入人才计划
已超额完成
本届政府最初订下在2023年至2025年
三年共引入105,000名人才的目标。
而未来,香港还将——
在2024年11月于「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合资格大学名单加入13所海内外顶尖大学至198间,新增学校中包括9所内地高校: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
延长该计划下A类人才(在紧接申请前一年,年收入达港币250万元的人士)的
首个签证期限至三年。
在留学竞争力方面,相比美国、英国等主流热门留学目的地,香港确实还有差距。为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香港圈了这几个重点:
有更多奖学金。
●设立
「香港未来人才深造奖学金计划」
,由2025/26学年起,每年为最多1 200名修读指定研究院修课课程的本地学生提供奖学金。
●加大宣传
「一带一路奖学金」
,以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培育更多人才。
还有
便利支付
,加强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功能。
比如将暂免兼职工作限制的范围
从研究生扩大到本科生。
●由2024年11月起,暂免在港就读的全日制非本地本科生参与兼职工作的限制。
目前,不少香港高校都在大湾区设立了校园、分校,比如港中深、港科广、港城大(东莞),理大正筹建在佛山的校园。
在这些校区就读的学生,实习就业福利来了。
●延长本港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校园的毕业生纳入「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的试行安排,为期两年至2026年年底。
而且,
港八大本科招生中,非本地生录取名额已经从20%提高到40%
,内地生进入港校的机会大幅增加,港大、港中文等高校都明确表示会增加内地本科招生计划人数。
长期以来,港校的宿舍申请都要拼手速、看运气,没申请到的学生只能校外租房,花费更多。这次的目标,也看得出香港的决心。
●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先导计划,在规划、地政、建筑图则审批方面拆墙松绑,鼓励市场以自资和私营方式
改装酒店和其他商厦,增加学生宿舍供应。
●通过发展局辖下的项目促进办事处,为改装酒店或商业楼宇作学生宿舍用途及新建学生宿舍
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
●在改划分区计划大纲图时预留弹性, 以便利在合适地区的学生宿舍发展。
一直在说抢人才的香港,最想要的是什么领域的人才?
一个特征是,
科创
的含金量正在不断提升。
《施政报告》提出要继续围绕香港的
八大中心
定位,包括——
四个传统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商贸中心、亚太地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
四个新兴中心:
国际航空枢纽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除了传统、强势的
金融
,
科技创新
多次被提及,和香港要着力发展的
“新兴工业”
紧密相关。
这方面,香港花钱也毫不含糊,一出手就计划设立
100亿港元
「创科产业引基金」,推出新一轮
15亿港元
「研究配对补助金计划」,拨款
1.8亿港元
推出「创科加速器先导计划」等。
涉及的领域包括:
数码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分阶段投入运作,在2024年首先提供至少每秒浮运算 300 千万亿次的算力,支持本地大研发机构和企业的需求。
除了成立工作组,完善法规条例,还迫切希望推进技术和项目。
在2025年初起陆续推行
低空试点项目
,并与业界及伙伴机构合作,提供本地试验「监管沙盒」的低空飞行应用场景,推动产业发展。
继续适时编配合适频谱支持更广泛及
更先进的通讯科技(包括6G)
的应用。
预留7.5亿元推出电动的士和
电动巴士资助计划和氢燃料电池
重型车辆
资助试验计划;
鼓励企业在香港合适地方(例如已修复的堆填区)进行绿色科技示范项目,包括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绿色科技的最新应用。
支持本地大学筹建第三所医学院,将邀请有意开设医学院的大学提交建议书。
全方位支持在香港进行
先进医药技术研发、临床试验及应用
,推动药企在香港
开展更多研发活动
及
聘用研究专才。
就连金融也要搭上科技的快车,发展以
区块链技术
为基础的数字支付生态圈,推动金融业界负责任地使用
人工智能
。
而继续发展的
“北都大学教育城”
,也是希望达成
“南金融,北科创”的产业布局。
到今年4月,除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港八大中已有6所表示有意进驻,其中不少都围绕着科创、科研。
不过,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是个长期工程,到大学真的进驻还需要等待。
在香港新一轮的抢人攻势下,相信还会有更多家庭和学生选择香港,甚至留港工作。
但人一多,竞争压力也就跟着来了。
一个是大学录取,虽然录取的内地生名额多了,但是录取难度并没有下降。
港大招生及国际生交流事务总监严志坚,形容内地生“好有兴趣”入读港大。他表示港大对内地生设下的成绩要求,
已高于其他地区学生,坦言跟港大“择优而录”原则“有小小矛盾”。
而
硕士申请方面,这两年的录取难度更是连年攀高。
几年前那种“双非网排接近400,gpa3出头,雅思6,申请到香港大学”,现在看来简直神话。
另一个是港八大非本地生学费飞涨。
今年6月,港府决定教资会资助课程的学费水平将于2025/26学年至2027/28学年(即三个学年)以平均每年5.5%的幅度调整。从42,100港元,温和地涨价到49,500港元。
但非本地生学费涨得更多更快。
根据各学校官网信息,港中文两年学费
涨幅超过20%。
此外,香港的
留位费
一般是学费的30%-50%。但不同专业和学位,学费不同,留位费自然也不同。有媒体报道一位23fall香港大学硕士课程录取,开出了17万港币天价留位费。
此外,
留港人数也在增加。
2022年12月,香港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的逗留期限。
2023年1月-11月“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的获批人数,就达到了24,654,和2022全年相比,
增长了137%。
涨幅惊人。
如今这项政策将延长到2026年底,相信还会有不少学生愿意去香港闯一闯。
其实,不仅是内地生进香港的大学要卷,
想提前赴港为孩子转换教育赛道,也不容易。
因为大家的目标都是国际学校和传统名校,这类学校不愁生源。
比如基本属于Band 1的英中学校,多的是十几人争一学位。
(注:只要一所中学连续两年每班收纳85%学生成绩在「前列 40%」,便符合学生能力的标准,并能根据教师能力和校本支持的预设条件,开设「英文班」。如果一所中学实施「全开英文班」,俗称为「英中」。)
多所英中的校长都表示,内地学生和香港本地学生的入学面试及考试要求相同,
内地学生并无特别优势,反而需要适应香港教学环境。
学校也会通过朗读、对话考察中英文和表达能力、解难及创意能力,以及举止是否有礼。
而
国际学校的中小学生总数,更是创下近年新高,竞争程度可想而知。
本学年,中小学国际学校的剩余学额为4452个,占整体学额约9.6%,预计到2028/29学年,全港有4427个剩余国际学校学额。但
那时如果有更多人才赴港,学位只会变得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