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肥克
奇爱博士
按:时值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文慧园路三号”(CFA1958)将为大家推出“香江留影”系列专栏文章,为大家盘点这二十年令人难忘的那些影人影事。
《喜剧之王》中,尹天仇有一本床头书,名叫《演员的自我修养》,是俄国著名的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司机)
表演体系的精华。
这本书尹天仇应该是读了许多遍,但据周星驰说他自己只读了几十页,没能完成。这本书也不像片中那样薄薄的一小本,作为道具,周星驰将其缩小了很多。
虽然没读过多少,不过周星驰却在《喜剧之王》中处处与其理论抬杠,许多笑料也因此在解构中有了升华的余地。
按照李力持的说法,周星驰应该是读过另一本书《演技六讲》。
该书是对《演员的自我修养》的继承,为司机的一位学生所著,同是郑君里首译,以对话的形式,讲述表演的经验,要比《演员的自我修养》浅显易懂。
周星驰曾说《演员的自我修养》太高深,只读过一点,还不能理解。不过较为简单的《演技六讲》周星驰有没有读完,对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也已无从考证。
感知上,这本小书对另外读过此书的吴孟达、吴镇宇、刘青云等人的影响要远高过对周星驰的影响。周星驰自己的想法较多,并且将之看的比其它方面要重要的多。
《神探》刘青云
众所周知,对《喜剧之王》之前的标准周星驰式无厘头演法影响最大的书,其实是日本漫画,当然还要伴随无数次的“刻意练习”。
有人说周星驰从《一本漫画闯天涯》开始,“突然开窍”,无厘头表演开始形成。这种突然开窍当然首先是一种方式的转变,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周星驰这种表演一出现,就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成熟。
而这种质的变化,“从新手到大师”,最有效的途径是“刻意练习”。
(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
周星驰的这种“刻意练习”,在《喜剧之王》和《长江七号》等片中都有所交代,尹天仇和七仔表情的表演,都告诉了我们周星驰曾经的练习经过。
《一本漫画闯天涯》
而其对形体的练习,则在《97家有喜事》
(健身房跑步)
,《喜剧之王》
(走路方式)
,《回魂夜》
(模仿让雷诺及将其漫画化)
等影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该种塑造绝非一蹴而就。
说回日本漫画。其不仅对一些演员的表演有影响,对日本和香港的一些电影本身的影响也非常大。比如杜琪峰的《柔道龙虎榜》,以及《孤男寡女》等影片中的神经质和一些拍摄手法。2016年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第二名,庵野秀明导演的《新哥斯拉》,剧情的刺激感和一些镜头的拍摄方法,也是日漫式的。
做导演后的周星驰,更是几次三番拍摄“日漫”式电影,比如《食神》和《少林足球》,甚至《功夫》也有此痕迹。《食神》中周星驰最后悟道,自言自语“人人都是食神”,然后众人做出反应,形式与戏感,与日漫如出一辙。
《食神》
如此例者,不一而足,可见年少时或者成年后读的日本漫画,对周星驰影响之大,并将其转化为真爱,在电影中进行反哺。而“一本漫画闯天涯”也成了笑谈
(戏谈)
周星驰电影生涯的评语,颇为有趣。
有小伙伴说,周星驰必定读过王勃的《滕王阁序》,毕竟这是他名字的源起。周星驰读不读这样的古文不知道,倒是会在影片中吟几句古诗,比如国产凌凌漆中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垓下歌》项羽)
,《唐伯虎点秋香》中念唐伯虎的诗《桃花庵歌》等,有时他也对古诗进行歪念。
虽然不知道周星驰能不能看懂古文,不过可以猜测上到中学的周星驰是学过古文和古诗的。他数学功课不好,不过其他方面的功课怎么样不得而知。
因为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人们对读书在心理上给划分了两种形式,一是上学的读书学习,其二是社会与生活中普遍意义上的读书,虽然两者本质上没任何区别。
《逃学威龙》
周星驰曾在《逃学威龙》里回到学校念书,而且其中对读书学习的惨痛认知也被现在的影迷认为是周星驰曾经的切身感受。
后来在《长江七号》里,周星驰虽然将儿时记忆中古板严厉的老师照搬到影片中
(李尚正)
,但可看到人到中年的周星驰其实对其已不再心存几分厌恶和反感,更多的是一种回忆,而周星驰的讽刺,个人认为更多是为笑料服务,他的价值观和态度,还要表现在其他方面。
真正反应周星驰内心的,更可能是他对小狄的教育:“好好读书,长大后做个有用的人”、“一定要好好读书,还有不到十年你就要高考了”。
《长江七号》
周星驰曾经在接受柴静访谈时坦言,现在确实越来越难想到东西了。不再演戏专心做导演后的周星驰,不像其他导演那样可以或容易或艰难的去书上寻找滋养。
其实许多导演读书的“功利性”都非常强,比如张艺谋读书可能更多是为寻找拍摄素材将其转化为电影
(金陵十三钗,归来等)
,现在的张艺谋可能越来越少时间随便读书。
而侯孝贤则曾经依靠读书来找拍电影的感觉
(《从文自传》对《童年往事》)
,或者读大量的书来架构自己的电影
(《海上花》、《刺客聂隐娘》等)
。
李安也说自己平时很少读书,但他每做一部电影都要读海量的书籍,典型的如《卧虎藏龙》,会让内行人都以为李安修道多年,他认为读的书要拿来用的时候效率会非常高。
《卧虎藏龙》
那么做导演后的周星驰,有没有像其他导演一样,为了电影去读书呢?我们可能仅能凭借他的电影去猜测,去寻觅一些痕迹,当然无法给出定论,但可以试试看能有什么发现。
这里咱看他的三部影片《功夫》、《西游降魔篇》和《美人鱼》。
第一,周星驰很可能读一些佛家书籍。周星驰在拍摄完功夫后,喘了一口气,这口气就是轻松的《长江七号》。而一以贯之的周星驰作品,其实是更加厚重和沉重的《功夫》、《西游降魔篇》以及《美人鱼》。
《功夫》
这三部影片,有太多相同点与贯通之处。《功夫》中最明显和最多的佛学元素,是“善恶本一体”,比如棒棒糖意指的善,和斧头意指的恶,海报中周星驰左手棒棒糖,右手斧头,善恶集于周星驰一体;佛家又讲人有二心,真心妄心,真心本善,妄心生恶,这一点也可以去往剧情上套。
不过一直以来个人都认为周星驰不是概念化的导演,他不遵从任何哲学思想和理论概念,基本上是将其唯我所用,这种自由化也是众多影迷大爱他的原因之一,当然也会招致批评其执迷不悟。
周星驰最强的“佛性”是慈悲之心,这很可能是他在影片中表现出的“真心”,也是其影片的基石之一。如来神掌其实就是大慈大悲掌,周星驰说他最后用如来神掌打破了一切,他升到最高处,“世外”,来看待善恶,最终将其打破,而这记如来神掌却是大慈大悲的,它摧枯拉朽,却不置人于死地,这掌法威力极大,却杀不死人。
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不过慈悲之心。这慈悲之心,说白了,其实就是爱。周星驰的这三部影片,也都是在讲述以爱惩恶扬善,拯救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故事。
《西游降魔篇》
《西游降魔篇》出来后,有人评价周星驰是“半部佛经与一部西游”。该片中的许多台词和情节都可贴靠《金刚经》去比较。而片中看待大爱与小爱,则是周星驰的真心“私货”,称其执迷也可,说他真诚也可。
《美人鱼》中的邓超也是善恶一体,遭林允儿“当头棒喝”,顿悟清醒,真心出现,开始向善。其海报,以及片中的美人鱼“老干妈”的鱼尾,也都是莲花这一佛家意向,在《功夫》与《降魔篇》中都有出现。
因此对于佛家的关注,可以肯定是来自周星驰,而不是来自于其他编剧或者其他团队人员。但是既不能以此判定周星驰信佛,也无法判定他就真的读过佛家的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