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枪稿
汇聚媒体精英智识,每天发表电影相关之深度评论。
51好读  ›  专栏  ›  枪稿

90岁的奥斯卡:只选对的,不选好的

枪稿  · 公众号  ·  · 2018-03-01 21:04

正文


今天的执笔枪手,是导演兼影评人兰波。


他的体力和阅片量十分惊人,比如,本届奥斯卡一共提名了41部长片,他已经看完了34部。


所以,除了他还有谁更合适来讨论一下今年的奥斯卡呢?




奥斯卡:外籍军团接过好莱坞新价值观大旗


文 |兰波


作者简介:籍贯三峡,地方电视台编导出身,因为想当电影导演,所以自学了影片分析,结果误上了贼船,最终干上了影评,于帝都折腾十年有余,依旧混得灰头土脸,近日决定在文字和影像的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出来,两者都是心头肉,两者都要做出成绩来。



作者导读

做为一个关心美国电影工业的从业者来说,自1998年开始,每届奥斯卡提名电影的盘点整理于我已成为每年必备之功课,原因无他,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下称学院)乃至好莱坞每年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的变迁,以及新技术新技法的发展,俱能在奥斯卡这一“年度大典”中一窥究竟,当然,每年亦有不少遗珠,而对于这部分电影“取舍”的思量,恰恰也构成美国电影文化当下语境阐述的一部分,这也会在我这篇粗略点评中略为顺带提及。


又及,因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趣味点不同,导致对电影理解的迥异,这篇小文中只表明我的个人观点,若带来观者心理不适或认为冒犯,恕不负责。


今年奥斯卡大热电影其实只有两部,一部是《三块广告牌》,一部是《水形物语》 ,前者号称“中小成本神作”,后者拿下最多提名,两者都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镀过金”,毫不夸张地说,最佳电影,最佳女主,最佳男配,最佳原创剧本,甚至最佳导演都极可能从两者之中诞生,其他影片,爆冷门的机会并不是很大。


而这两部电影,恰恰是提名的九部奥斯卡最佳里,我最不喜欢的。


原因很简单, 它俩的“问鼎之势”并不是靠实际达到的艺术水准达成的,也不是两位导演真正的巅峰之作,他们只是在自己的私人趣味和惯常套路之上,套了一件迎合好莱坞最新口味的外衣而已。


目前最佳影片的争夺,就是这“二选一”的局面


先补充点背景知识,方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关心时政的读者朋友应该都知道, 好莱坞的“政治正确”运动这几年大有燎原之势 ,前两年针对共和党特朗普入主白宫,做为民主党最大拥趸的好莱坞对其的抵制,可谓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从未有过之激烈,制片人、演员、导演,这一批最有实权的好莱坞核心成员不仅在各个公共平台上发声硬怼特朗普,在电影中更是各种讥讽,而这股浪潮随着美国国内日益加深的政治撕裂有扩大之势,大有非我族类,其心必诛的意思。 最典型的莫过于由反对行业性骚扰而掀起的“猎巫行为”,伍迪·艾伦、凯文·史派西等人首当其冲,已被半永久封杀。


由于这股“政治正确风”愈演愈烈,且有扩大且逼迫个人站队的倾向,担心被其反噬的有识之士开始认清:同上个世纪因挥舞民权运动和反对越战大旗、进而掀起左翼浪潮、激进乌托邦和嬉皮士运动的理由一样—— 一切因正确的动机而起,最后却激进失控的运动,极有可能造成国民族群永远不能弥合的矛盾和伤口。

“MeToo”运动极有可能造成惨烈后果


达成和解,缓和矛盾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已悄然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恰其逢时,《三块广告牌》和《水形物语》就这样进入了学院的视野。


更备受学院青睐的是, 这两部电影的导演都是外籍,都是近年来的好莱坞“闯入者” ,这让一直标榜多元化及国际视野的学院如获至宝,让“外人”代为发言,好过“自己人”摇旗呐喊。 这几乎是罗马帝国的翻版,被罗马价值观所同化的“野蛮人入侵”,最终化为帝国守护者。


吉尔莫·德·托罗(左)和马丁·麦克唐纳(右)都是好莱坞的“闯入者”


在《三块广告牌》的结尾,大家可以很清晰看到这种左右两派再度短暂团结的信号;而在《水形物语》里,观众也可察觉其主题的阐述:不管分属哪个政治阵营(意识形态),只要心中怀有真善美,他们迟早会做出正确的抉择。


于是,“和解和谅解”成了好莱坞新的价值观大旗,而扛过大旗的外籍军团,又成为了好莱坞原有价值核心的最忠实的守护者和体现者。


两全其美,皆大欢喜,可惜,除了艺术。


虽然奥斯卡不会不把艺术水准做为一个主要考量,但是,艺术水准从来、将来也不是它对优秀电影的最大考量。

艺术水准从来不是奥斯卡对优秀电影的最大考量


《三块广告牌》目前受到最多的赞誉就是称其剧作精良。 但如果把电影替换成戏剧,我是非常赞同这句话的,可惜电影毕竟不是戏剧,所以,这部片子在我眼中最大的缺点,就在于马丁·麦克唐纳苦心打造的剧本。 角色刻意的性格和行为,加上电影主题的先行尤为刺眼,尤显刻意,如果评我心中“本世纪最大概念先行,人物套进框架的十大剧本”,这个剧本无疑会榜上留名。


《三块广告牌》的故事其实适用于全世界,因为你看不出片中密苏里州这一美国中西部特定地点对整部片子的风貌有多大影响,你可以把它搬到英国,搬到法国,搬到中东,甚至搬到中国,只要族群有撕裂、社区有分化的地方,它都适用, 但适用在此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尤其是事关具体判断的地域性。

《三块广告牌》的地域性十分薄弱


英国人马丁·麦克唐纳这个初看具有普世价值的剧本(这就是很多人赞赏它的地方),套用在一个美国中西小镇上,完全无视当地真实的社会实情,和那种真正洞察社会,观察人物,从中提炼冲突,进而展现观点和主题的电影,比如《一次别离》,是有本质区别的。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强行嵌套,后者是自然生长的,所以,这片里,除了一些怼人的词语还显得生动有趣以外,所有的角色,我完全从内心同情不起来,也喜欢不起来,他们就像上好发条的木偶,在一个空荡荡的剧场里上演着编排好的剧情,说着好莱坞想听的甜言蜜语。


缺乏人味,生搬硬套,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缺陷所在,如果不是演员们给力,这片真是完全没法看。 很多剧作上的缺陷,接榫上的不周全,情绪上的不连贯,包括之前我提过那个刻意到人设崩塌的结尾,都被演技强大的演员们集体盖了过去。

幸而有“科恩嫂”一众的强大演技


相对应的是,《水形物语》则缺怪兽味、缺趣味,缺Cult味,这个跟吉尔莫·德尔·托罗(下称陀螺)之前的所有电影都相行甚远。 我个人非常喜欢《潘神的迷宫》,很喜欢《环太平洋》,较喜欢《地狱男爵》和《魔鬼银爪》,甚至连《变种DNA》和《猩红山峰》,我都觉得有黑色喜剧加恐怖的趣味,有津津乐道之处,但在《水形物语》里,除了鱼人把猫吃掉那一小段恶趣味戏份外,我连一丝乐趣都没寻觅到。


这个鱼人没有魂 ,因为大篇笔墨浪费在描述良心人士如何营救他的过程,我们缺乏对他生活细节的观察,我们也无从了解他的内心,我们只能单方面从莎莉·霍金斯扮演的女主角身上找到一丝他内心孤独的影子,而物种上的巨大跨越差异被陀螺用两者都无法发声这样的笔墨轻轻带过,我甚至有些刻薄地怀疑:其实陀螺自己也没想好怎么细致表现这个角色,他有的只是从《黑湖妖谭》得到的童年震撼而已,而这点,他早已用在了《地狱男爵》里的鱼人身上,并不新鲜。

大家好,这就是那个“没有魂”的鱼人


至于刻意营造的人鱼相恋的浪漫情节,我一丝感动都没有,这个鱼人和人之间的感情,还没有星爷在《美人鱼》里打造得生动, 交流并不是在迷影环节里相拥沉醉,而是将灵魂的颤动深入到观者心中,感同身受 。所以,如果你仅仅满足特效和美术打造得动人的话,那么,编剧和导演这两行当应当早已灭绝才对。


另外, 强行植入的冷战背景并没有给这片带来厚重感 ,不像《潘神的迷宫》和《地狱男爵》,时代和人物的成长是息息相关的,而我在这片里感觉不到冷战跟鱼人之间在深层次上的联系,而只是一个划分意识形态和阵营的框架,好植入陀螺那幼稚的价值观。

强行植入的冷战背景并没有拓宽影片的深度


两部奥斯卡大热被我吐槽,肯定会有人不乐意了: 那你喜欢啥?


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划分,即分成 “可敬”,“可信”, “可厌”


可敬有三部,分别是《敦刻尔克》、《魅影缝匠》、《至暗时刻》 ,前两者是对导演的敬意,因为他们迈出了安全区,在挑战自我,在不断创新。 《敦刻尔克》是诺兰对于时间切割,电影结构和整体导演气质上的一次革新, 我认为最佳导演应该颁发给他

《敦刻尔克》是诺兰电影结构和导演气质上的一次革新


《魅影缝匠》同样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一次全新的尝试,要细说《魅影缝匠》非得单列一篇文章,我就一句话概括好了: 他完全不屑今日美国同行们在电影主题和技法上的保守,他在向库布里克和欧洲最优秀的同行们看齐。 但他在形式上革新程度没有那么大,这次基本重心放在了剧本和表演上, 我认为最佳原创剧本应该颁给他

《魅影缝匠》是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又一次全新尝试


对于《至暗时刻》,第一我是加里·奥德曼的粉,其次,我是丘吉尔的粉,最后,我是二战粉。而三者结合起来是我敬佩丘吉尔的勇敢和战略远见, 我敬佩狗爹的敬业和天分,但我不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一次表演,甚至连前五都谈不上,我更喜欢他扮演的那些灵光闪现的小人物和大反派们,但奥斯卡这次肯定会褒奖他,因为奥斯卡欠他一个影帝。

加里·奥德曼的影帝奖可能是本届奥斯卡最无悬念的奖项之一


可信有三部,分别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华盛顿邮报》、《伯德小姐》。


最佳影片提名里最打动我个人的电影就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部电影细腻动人,可以归纳进我之前提及的 “细节和情感动人,是从生活中生长出的电影” 一类,如果最佳影片给它,我完全没有意见,它虽然外观近似一部小清新,但它不做作, 它用生活里的小细流最后归纳出了人生的大川,这是一部关于青春无悔的电影 ,但它比《伯德小姐》要深邃得多,父亲在片尾说的那席话真是长者能给幼者最好的人生箴言。


它还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同性之情的电影,其实,我觉得性别划分在这片里并不重要,它是给我们展示怎样从相爱之人及共处的时光里抽身而出,去做一个更好的人。 当然,它还是比不上侯麦的那些杰作,但对于一部美国电影,我们或许不应该要求太多?其实,私底下,我更欣赏它对知识分子的卖弄远远没有法国电影那么多,我厌倦了法国人这类题材电影里的喋喋不休。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本文作者心中的最佳影片之选


《华盛顿邮报》没啥好说的,根据史实改编,体现新闻工作的真谛, 但斯叔这么多年来致力于美国人民的思想启蒙,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加上技法古典厚实,混个提名维持脸面无可厚非。


《伯德小姐》根据导演亲身经历改编,对所有参加过高考的观众应该都有触动, 它的问题在于,还是美国电影中那种摆脱不去的“芭比娃娃式甜腻”,以及流水账的剧情推动 ,所幸,父母的爱维系着这部电影的骨架,不至于让它散落开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