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utocarweekly
资深媒体人打造,一个有个性、有视角的汽车人文观点和交流平台,提供不一样的真话、资讯、福利、女神……我们的意思是,车不只是代步工具,还是生活的一种刻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汽车金融大全APP  ·  被骗了,6.98 万海鸥没有智驾天神之眼 ·  17 小时前  
汽车最前线  ·  质量报告:杂牌车第一!美系垫底!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utocarweekly

日本车企的团结,可能是中国车企最稀缺的一种品质

autocarweekly  · 公众号  · 汽车  · 2024-12-19 15:2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跨国车企日产汽车面临生存危机,全球裁员、产能削减、高层降薪,与本田汽车可能合并的消息。文章详细回顾了日产汽车的历史和近年来在扩张与电动化转型中的战略失误,以及业绩下滑。同时,也提到了本田汽车的优势和两家车企合作的潜力。最后,文章呼吁国内看官们不应只关注巨头的危机,而应看到行业和企业的周期性发展,并看到日系车企的团结和积极行动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日产汽车面临生存危机

全球裁员9000人、产能削减20%、高管降薪50%,生存时间仅剩12-14个月,正在寻求与本田汽车合并。

关键观点2: 日产汽车的困境有其历史原因

经历过多次严重危机和高层变动,目前的问题既来自于过去扩张积累的问题,也有面向电动化转型时的战略失误。

关键观点3: 日产的业绩下滑

全球业绩下滑、在中国市场和新业务的发展遇到困难。

关键观点4: 本田汽车的优势

本田汽车拥有混动技术优势,同时在市场上有强劲表现。

关键观点5: 日系车企的团结和积极行动的重要性

尽管日系车企之间也有竞争,但在面对共同的挑战时,它们展现了团结和共同研发的精神。这种品质可能是它们能够穿越周期的关键。


正文

文|Grace


2024年余额不足,新势力接连暴雷,但是没想到“浓眉大眼”的跨国车企也会在一夜间住进ICU。


全球裁员9000人、产能削减20%、高管降薪50%,突然被曝出生存时间还剩12-14个月的日产汽车,前脚还在试图力挽狂澜,后脚就传出了将和本田汽车合并的消息。



对于日媒的爆料,当事双方态度暧昧,没承认也没否认;作为日产第一大股东的雷诺汽车,表示愿意和本田谈。


最戏剧性的是,富士康母公司鸿海也被卷入传闻,据说打算捡漏,收购日产多数股权。这件事一出,反倒加速了日产和本田可能合并的速度,因为没有日本车企想让外国人捡了便宜。


据说最早在12月23日,双方有可能对外公布消息,是合作还是合并,年前就能见分晓。


而我们想讨论的,是一家92年历史的传统巨头,为何突然就住进ICU?在新能源大潮下,传统巨头是不是真的都如此脆弱?一旦日产和本田合并,到底会给汽车行业带来哪些震动?


三次住进ICU


在日产汽车9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过不止一次严重危机,最有名的是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很多日本企业资金链断裂,负债2万亿日元的日产距离破产就一步之遥。


当时福特、戴姆勒动过接盘的念头,但是被巨额债务劝退,最终法国公司雷诺出手,以54亿美元拿下日产36.8%股权,时任雷诺副总裁的卡洛斯·戈恩成了日产CEO。



戈恩和日产相爱相杀的故事,熟悉汽车行业的人都不陌生,概括一下就是“成本杀手”稳准狠地实现了日产的复兴,裁员、减少供应商数量等各种狠招一起上,只用三年就实现了日产扭亏为盈,在日本被奉为神明膜拜。


恢复元气之后的日产开始了全球扩张之路,2016年三菱造假事件后陷入困境,“汽车沙皇”戈恩再次出手,直接拿下了三菱34%股份,建立了日产-雷诺-三菱巨无霸联盟,2017年这个联盟秒杀丰田,成为仅次于大众集团的全球第二。


不过正所谓,“上帝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就在大联盟和戈恩都如日中天的201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日产内部和戈恩的矛盾也逐步升级,在这一年末的权力斗争中,戈恩败北,在日本成了阶下囚,最后逃亡回了老家黎巴嫩。


而2018年也成了日产第二次危机的开始,董事长被抓了,继任者西川广人第二年也因为不当报酬下台了,后来CEO内田诚、COO阿什瓦尼·古普塔和副COO关润之间又曝出不合,关润出走日本电产,COO古普塔也在去年“主动离职”。


这里还有个细节,关润去年加入了鸿海作为电动车业务军师,这也是此次鸿海想插手日产收购案的主要原因,简直是爽文剧情。


说回日产,高层乱斗只是表象,深层原因是2018年元气大伤之后,过去六年日产的复兴计划进展并不顺利,远在黎巴嫩的戈恩喊话,说日产战略失误,而在任高管则把问题推到戈恩身上,认为是他过去多年拼命扩张,只顾销量不顾盈利,把日产掏空了。


现实情况则是,日产今年突然暴雷,既有过去十几年拼命扩张积累的问题,也有面向电动化转型时的战略失误。


踩错了节奏


先看业绩,2024财年上半年 (今年4-9月) 日产营收下滑1.3%至59842亿日元,全球销量下跌1.6%至159.6万辆,净利润则暴跌93.5%至192亿日元。


海外业务恶化是主因,美国和中国,是日产最重要的两个市场,今年表现都不佳。销量和营收微跌,利润则骤降,说明车没少卖但是越卖越亏。


美国热衷大车,日产则热衷小型车,虽然紧凑型SUV Rogue很火爆,可是更大的SUV和皮卡市场存在感不高。为了刺激销量,只能从折扣上下手,越卖越亏。


虽然美国人对纯电不感冒,但是混动市场今年需求很旺,三季度混动份额接近11%,丰田和本田都从中受益,可是日产在美国只卖纯燃油车和纯电动车,又错过一轮红利。


CEO内田诚都意识到了战略失误,上个月公开表示明年会在美国推出插混产品,2026年推出e-Power混动车型,问题是时间不等人。



另一边,日产虽然早早押注了纯电动,2010年推出量产纯电车型聆风,特斯拉在它面前都要叫声大哥,可是赶早却没赶巧。在电池续航没有突破、充电设施建设不完备、用户接受程度不高的十多年前,日产没有享受到纯电红利,后续投入力量明显减少,十年后才磨出新剑ARIYA艾睿雅。


在中国市场,聆风2011年就来了,当时国内新能源市场连萌芽期都算不上,特斯拉Model S都是三年后才进入中国,聆风自然没能激起任何水花。后面日产和其他合资品牌一样,象征性地推出一些油改电车型,重心还是放在赚钱的燃油车上。


2015年年销破百万后,日产在国内开始大规模扩张,连续7年稳坐百万辆俱乐部。但是在那之后,日产就出现了对于国际以及中国市场的战略误判。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预判当时在欧洲以及国内愈发严格的排放法规走向时,将宝压在了发动机小型化,结果通用和福特踩过的坑,日产接着踩到了里面,再叠加后来疫情的影响,可以说是痛失好局。而在国内市场新能源日渐成为主流只是,日产又姗姗来迟,纯电ARIYA艾睿雅2022年才上市,没想到这时的国内,纯电已然不是最受热捧的概念了。而年销百万时代积累的巨大产能,如今成了日产在中国的“负担”。大象不容易转身,然而时代的大火,已然烧到了眼前。


紧急救火


2020财年出现经营亏损后,过去三个财年日产也有过扭亏为盈,但是目前的结果来看,这属于治标不治本。


年初日产还乐观认为本财年能实现3000亿日元的净利润,现在预期已经改为“未定”,而且很有可能出现上千亿日元赤字。


上半财年日产汽车部门的自由现金流已经出现了4400亿日元赤字,明年过后还将面临巨额债券到期,所以急需在资金方面抓到救命稻草,雷诺是指望不上了,两家公司过去多年的关系都很敏感,日子过得好的时候互相想吞掉彼此,日子难过了雷诺更想甩掉包袱。


本田当这个白衣骑士,日本政府第一个支持,早在2019年就曾释放过让两家公司合并的信号,但是当时日产还没有陷入如此大的困境,态度称不上积极。


不过日本企业的团结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在全球汽车市场大家都是对手,可是车企之间各种合作、结盟,坚信团结力量大。



今年3月日产就开始和本田合作,8月成立全面的业务联盟,零部件通用化、软件共同研发都在合作范围内。


原本本田有一个铁哥们,美国的通用汽车,双方在电动车、自动驾驶和氢燃料技术上都有合作。不过随着通用战略调整,双方合作开始收缩。


虽然本田今年也经历了业绩下滑,第二财季净利润下跌了15%,在中国也在经历困难,不过大的战略方向没有问题,所以美国市场和日本市场的表现都很强劲,实力是有的。


两家日本车企合并,即便是涉及到裁员、关厂,日本政府的阻挠也不会那么强烈,更何况两家目前的战略能够很好的互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