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南部帕罗奥多市的
小利兰·斯坦福大学
是当今最富盛名的美国高等院校之一。由时任加州州长及参议员的铁路富豪利兰·斯坦福及他的妻子简·莱思罗普·斯坦福于1891年共同成立的,以
纪念他们因伤寒去世的儿子小利兰·斯坦福
。至今共有
67
位斯坦福校友、教授、研究人员获得诺贝尔奖;
20
位获得图灵奖;
7
位斯坦福教授获得过菲尔兹奖。
不计其数的高科技公司创始人
。
然而在
1891年刚刚建造这所大学时,它还算不上一所一流的大学院校
。甚至在当年举办开学典礼时,纽约的报纸曾预言没有人会到蛮荒之地的西部上这所大学。“二战”后更是入不敷出。没有多少校友可以依靠,最大的财富就是斯坦福夫妇留下的8000英亩(约32平方公里)土地。当时的美国电子工业和航空工业方兴未艾,很多公司有意从斯坦福大学购买土地,但是斯坦福夫妇的遗嘱规定学校永远不许出售土地。
后来被称为
“硅谷之父”的弗里德里克·特尔曼教授
,在仔细研究了斯坦福夫妇的遗嘱后,兴奋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在校园内建立斯坦福科技园。然后将其以极低廉、只具象征性的费用,长期租赁给工商业界或已经毕业的校友开设公司。因为遗嘱里并没有限制大学出租土地的条款。
科技园区的面积不断的向外发展扩张,逐渐超出了斯坦福能够提供的土地范围,形成了今天的“
硅谷
”。随着美国西海岸高科技带的兴起,斯坦福大学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它培养了众多高科技公司的领导者,这其中就包括惠普、谷歌、雅虎、耐克、罗技、特斯拉汽车、Firefox、艺电、太阳微系统、NVIDIA、思科及eBay等公司的创办人。是美国培养亿万富翁最多的大学之一。
这些公司一直在与斯坦福合作,提供各种研究项目与实习机会,使其成为全球与科技连接最为紧密的大学。
▍
在线教育的昨天
2011年秋季,
来自斯坦福的CS教授塞巴斯蒂安.特伦
(Sebastian Thrun,同时他还是谷歌无人车之父。谷歌眼镜、Project Loon热气球项目的参与者)决定把自己教授的人工智能课向全世界开放。
他是最早的MOOC学院优达学城 (Udacity)的创立者。
MOOC 的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
“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MOOC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可直接注册学习。
“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长途跋涉,不受时空限制。
“C”代表Course,课程。
在Thrun早先的演讲中提到,有十六万人注册了他教授的AI课程。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仅仅来自立陶宛的学生就超过了斯坦福的学生总数。很多阿富汗的学生穿越十分危险的战争的地带,就为了寻找一小时的上网时间完成作业;来自伊拉克单亲家庭的母亲,即使在家庭遭受悲剧打击的时候依然坚持上课。在这门课结束的时候,
一共248个人获得了完美的成绩 – 整个课程从头到尾没有错一道题,而这些人中没有一位来自斯坦福
。
优达学城 (Udacity) 的课程多以计算机为主
,数量不多,却极为精致,许多细节专为在线授课而设计。所有的课程都由顶尖教育专家和来自硅谷的技术领袖共同开发,让每个人都能免费在线学习世界最高水平的IT课程。
2011年年底,同样
来自斯坦福的计算机系教授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
试探性地将 3 门课程免费放到网上,其中包括她的同事、祖籍香港的华人
安德鲁·吴
(Andrew Ng,又名吴恩达)教授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最后意外发现报名人数竟超过 10 万人,学员来自世界各地。这个数据令他们震惊,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在高等教育资源依然分布不均的当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在线学习领域正在掀起的这场革命。
于是,达芙妮·科勒与安德鲁·吴共同创办了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意为“课程的时代”),
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和公司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
。让一些专项课程的学生跟着这些公司做毕业项目。
科技公司的加盟让 Coursera 推出的毕业项目显得不那么纸上谈兵——各家公司大都利用自己的特色,为课程提供适合的内容。比如一门“安卓平台移动云计算”的课程,毕业项目就是在 Google 的 Android 系统上做个应用出来,
Google 也会把学生做出来的应用收入 Google Play 中
。而在“交互设计”这门课的毕业项目上,图片
分享应用 Instagram 的联合创始人 Mike Krieger 更是亲自出马指导学生
,Krieger 似乎对这门课情有独钟,他在一份声明中称:“我在大学里学习的交互设计课程对 Instagram 和我的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 Mike Krieger 还将同这门课的教授一起,评定学生能否通过。
另一个MOOC平台的代表edX,
来自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
。于2012年4月创建。基于麻省理工的MITx计划和哈佛大学的网络在线教学计划,主要目的是配合校内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广网络在线教育。
而早在2006年,同样是
来自于MIT 及哈佛毕业生萨尔曼·可汗
,创立了“
给所有人提供免费的世界级平台
”的非盈利教育机构可汗学院。目前在 Youtube 上有超过 5600 个课程视频,涵盖数学、历史、医学、金融、天文和计算机等诸多领域。
在中国,Udacity 和Coursera的支持相对较好,分别有自己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另外网易和果壳同Coursera都有官方的合作。edx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因为承载课程的YouTube在大陆是被封锁的。
2013年,果壳网旗下
MOOC学院
上线。收录了大约1500多门各大MOOC平台上的课程。有50万学习者在这里点评课程、分享笔记、讨论交流。
同年10月,清华大学正式推出
“学堂在线”平台
,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与edx合作,引进哈佛、MIT、加州伯克利、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的优秀课程。
网易公开课
则分别为Coursera、TED、可汗学院的视频设立专区。同时与北大、复旦等中国高校合作,承接了
中国大学MOOC
。另一款产品
网易云课堂
的内容则更偏向职业教育。
腾讯课堂
涵盖了英语、IT等各类学习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
另外还有百度旗下的
百度传课
等等。
就像蒸汽机和电为工业带来的变革一样。
人们对PC和互联网为教育可能带来的变革充满了希望
。
早在1962年,美国发明家和知识创新者
道格拉斯.恩格巴特
(Douglas Engelbart) 提出来一项研究计划,题目叫《增进人类智慧: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个概念框架》,在这个研究计划中, Douglas Engelbart 强调了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增进智慧的协作工具加以应用的可能性。也正是在这个研究计划中,Engelbart 提倡个人计算机的广泛传播,并解释了如何将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的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大规模的、世界性的信息分享的效应。
跟传统教育相比,在线教育可以大量的节省成本,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都可以享受到平等学习的能力。
然而不幸的是,
在线教育不但没有消除不平等,反而加剧了这种不平等
。
数据显示,在Coursera在线教育平台上听课的学员中,80%很早就拥有学历了。一方面,这和认知有关。即便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MOOC的存在。另一方面,许多低端工作并未给劳动者提供使用电脑的机会。
托马斯·弗里德曼曾说,“当迫切的需求突然成为可能,重大突破便会降临。”
▍
今天:在线学习的新物种
2016、2017,黑天鹅事件频发。
互联网商业和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出现拐点。
标志性事件层出不穷。
美国预言家
雷.库兹韦尔
认为指数级的进步速度将最终使得人工智能出现飞跃,并且开创性地提出”
加速回报定律
”,即21世纪科技仍然在加速发展,这100年的科技成就将是过去1000年成就的总和。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过去一年在知识领域发展的一些标志性事件。
得到、喜马拉雅、知乎、分答等知识付费类产品纷纷上线,有知识付费意愿的用户增加了3倍,付费用户达到近5000W人。
罗辑思维的
得到
创办于2015年11月,用罗胖自己的话说,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知识服务运营商(主要提供音频、专栏、电子书、精品课等付费服务)。
每天听本书(约30分钟左右)的价格为4.99元/本或365元/年。
专栏订阅费每人每年199元。
上线的第一款知识付费专栏《李翔商业内参》,
当天订阅数就达到了1W人/次,上市不到一个月,用户订阅数达到了5W,20天营收突破1000W
。成为内容付费的标志性事件。
同样作为首批专栏作者的李笑来,在得到的《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获得了18W的订阅量。营收直达3600W
。周更之余,李笑来又发起了多场知乎Live,其中最多的一场有12万人参与,成功拿到了知乎平台转型“知识天猫”的首波流量红利。并在此后孵化了自己的知识直播平台:
一块听听
。
创立于2010年12月的
知乎
,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互联网知识分享社区(主要提供免费问答、知乎Live、电子书、线上咨询等付费服务)。
作为最核心的知识付费形式,知乎Live上线仅一年,就举办了2900场,每位主讲人平均时薪超过1W元。
除了Live,知乎还推出了电子书(针对某一领域的话题整理成书)及线上咨询(值乎)两项付费服务。正逐渐由问答社区向知识付费平台转型。
于2016年5月上线的付费语音问答平台
分答
(主要提供问答、快问、小讲和付费社区等付费服务),由果壳旗下的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在行”推出。
通过分答,每位用户可以快速找到专业人士获得指点,直接获取经验和知识,减少碰壁和弯路。
“一分钟语音问答”是分答最基础的功能。用户可以向特定的人发起付费提问,或者通过快问以悬赏的形式获得解答。其余用户可以支付1元钱”偷听”。
国民老公王思聪仅仅回答了32个问题就轻松赚到23.8W元的收入。
小讲是分享人针对某一话题事先录制好一个大概30分钟左右的音频,以提供不同使用场景的实用知识经验。用户购买后可以与分享人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互动。
社区的功能和『小密圈』非常类似。通过跟随一名行家,选择一个目标,与志趣相投的线上伙伴共同学习。
目前分答平台上付费问答的答主已不再以知名大伽为主,而是由各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答主组成。分答正在从主打头部IP的付费语音问答转变为一个为用户解决问题的知识平台。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平均每位主讲月收入超过3W元,最高一位已获得近40W万的收入。
类似的产品还有微博问答和悟空问答。
与分答不同。微博问答目前采用的是纯文字回复的方式。粉丝能够通过付费1元围观。围观粉丝的付费由答主和提问者平分。微博向双方各自收取百分之十的平台费。
创立于2012年8月的
喜马拉雅
,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拥有3.5亿用户,500W主播(喜马拉雅与平台主播55分成)。与得到的头部IP买手制相比,喜马拉雅更像是知识界的淘宝。即有《湖畔大学三板斧》、《每日听见吴晓波》、马冬的《好好说话》、梁冬与吴伯凡的《东吴同学会》等精品内容。同时也包括很多以某领域技巧心得为主的低价专区内容。
2016年12月,
喜马拉雅举办的“123知识狂欢节”销量超5000万元
;
就连『听见.好时光』的网易云音乐也上线了《知识技能》电台。
作为十点读书旗下业务的延伸,
十点课堂
上线10个月,收获将近40万的付费用户,占十点读书整体营收的1/3。
2016年8月,一档刘轩的心理学视频课程《教你巧用心理学,过更有效率的人生》,在十点读书的十点课堂上线。课程仅上线一个月,就销售了2.5W份。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
明天:即将到来的新物种
新物种的概念援引自地质科学的物种大爆发,五六亿年前的寒武纪。
从寒武纪开始,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突然增加,增加到跟我们今天的空气中氧含量差不多的时候,制约生物生存的约束条件消失了。绝大多数的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
商业世界里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物种”,都跟“约束条件”的消失和新资源的突然出现有密切的关系。在今天,数字科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使得从前各个产业所受到的那些明显的约束条件一夜之间消失,这就导致了商业物种的爆发。
为什么会出现网红?
直播这东西十年前就有了。
只是那个时候的直播是基于PC互联网的。
但,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使用PC互联网。
十年后,手机几乎成为了人类身体的一部分。
人们获取内容的成本,制作、分发内容的成本,物流的成本,支付终端的成本,已经不再成为外在的约束条件时,新物种爆发了
。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使用电脑,
但,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使用手机。
于是,
『网红』出现了,
随之而来的是『在线学习』。
严格的说,
根本没有『在线』这个概念,它已然成为了常态
。
也没有『教育』,教育是被动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的十年里,卖的最好的课程是K12、英语学习、考证(公务员和驾照),然后才是职业技能的原因。
更多的人是被动的。
学习应该是主动的。
谁能重新定义用户体验,谁就能重新定义『在线学习』的商业模式。
从诺基亚到苹果、从如家到Airbnb、从ATM机到微信支付,
无一不是技术发展大环境下对用户体验的再变革
。
直播、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
正在呼吁一场新的学习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