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新国风
正本清源,复兴儒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新国风

日知录丨王阳明:如何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腾讯新国风  · 公众号  · 儒学  · 2019-05-28 18:03

正文

日知录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传习录》



有个年轻人十分崇拜杨绛。

有一次,他给杨绛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一些人生困惑。

杨绛回信了,有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后来这句话在网上广泛流传,因其明白朴素,却一语击中大多数人精神苦闷的要害。

读书对于医治烦恼若能有些功效,那就不妨多读读书吧。

有位朋友经历了情感事业、人际关系的全面崩溃,陷入旷日持久的消沉和迷茫。

她闭门谢客,退缩一隅,每日只是沉浸在书本中。

读书一度给了她极大的疗愈和慰藉,睿智的文字总能让她有醍醐灌顶的喜悦。

只是道理总在恍然大悟后转眼即忘,现实依旧面目可憎,自己似乎也还是那副气急败坏的老样子。

朋友有了新的迷茫,是不是自己愚笨,悟性太差呢?

这个问题并不偶然。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就曾为此困扰过,他请教阳明:“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平时无事时,觉得自己修养很好,心态也不错,可一遇事立马打回原形,道理统统失灵,这是怎么回事?

王阳明是这样回答的:“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在阳明看来,如果只注重静养,就会养成好静的毛病,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就很容易自乱阵脚。只有不断在真实的世界经历真实的人和事,从中反复磨砺心性,才能立足沉稳,做到静亦定、动亦定

“静亦定、动亦定”早在宋代程子就讲起过,是说无论动静行止,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一心不乱,这是一种修行的境界,也意味着一个人心志的真正成熟强大。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静亦定”好做到,“动亦定”却很难。

人们常说多读书治百病,然而读书所得若没有付诸实际,就依然只是一种静养。

静养的意义在于,趁现世安稳、状态尚佳的时候,多修养得一分通达,就是多储备一分资粮,如此才能以从容不迫的底气,优雅应对生命中每一个未知的际遇。

静养最终是要落在实实在在的日用寻常上,否则便会丧失养份,化作良好的自我感觉和伪精致的虚幻感悟,逢人生大小考,才惊觉精神之域原来一片贫瘠。

畅销书作家武志红曾写道:“很多人会想,等自己变好了才去好好生活,但也许更可取的是,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

他将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的“森田疗法”总结为充满中式智慧的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我们不去想太多,不过是在学习“顺其自然”,学会不受情绪和境遇的控制,让烦恼随它去。

我们努力多做事,也就是在学习“为所当为”,无论身在怎样的状态和情境,该做什么就要做什么。


往期回顾

日知录丨曾国藩:学会“断舍离” 坦然过一生

日知录 | 张养浩:求人不如求己 不做职场的烦人精

日知录丨王阳明:稳固的朋友关系是这样建立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