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菁城子
如果个人自由还值得热爱,社会的繁荣与和平仍值得追求,正确的经济学观念就应该得到广泛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菁城子

人口不足10万的小县,可以尝试合并

菁城子  · 公众号  ·  · 2021-03-19 13:1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两会”结束了,一些委员代表提的建议,虽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还是有长期讨论的价值。全国政协常委李冬玉提的“合并小县”提案建议,就是其中一个。

李冬玉提出,人口规模低于10万的小县,可以试点合并。这差不多是今年我所见最好的提案建议之一,很值得细说。
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包括市辖区、县级市、县和自治县等)一共2800多个,差异很大。有些县级行政区人口多,经济规模大,比如广东普宁、福建晋江,人口超过200万,属于中型城市的规模。同时,也有几百个人口不足10万人的小县。
人口少的小县,很多在地广人稀的西部,承担着拱卫国防、保护自然生态的功能,其人口虽少,却是“地理大县”(比如新疆若羌县,比全世界一半国家面积还大)。这一类“小县”,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小县合并”,我指的是内地人口稠密地区十几二十万人口的小县。
陕西、河北、河南、湖南、贵州等省,就有很多这样的小县。它们的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因为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独置一县。古代社会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人口稍多就治理效率低下,国家需多置县官,分而治理。这也是古代中原地区多小县的原因。
秦时的中国,有县1000余个;清朝版图空前广大,才1500多个县——这还是在当时治理条件之下。现代社会交通非常便利、信息几乎同步,地理距离和人口规模作为国家治理的阻碍,几乎完全消失。治理能力大大提升,还套用两千多年前的县治规模,是不是不合时宜?
当然,县治之多少不看审美,而在于是否实用。置县就要驻官,设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检、公检法等行政单位,还有一整套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他们需要办公场所,还要领取薪水和办公费用。政府体系需要财政供养,“官民比”太高了,老百姓负担沉重。
李冬玉调查说,某县2019年的常驻人口3万多人,行政和社会组织有120多个6000多人,“官民比”高达1比5。在出生率低迷,人口外流的小城市,打工经商上学的人都往外走,吃“铁饭碗”的人留下来。内地县城官僚风气严重,一个原因是,吃公家饭的人太多了。
县太小了,公共服务成本过高。很多县出于“配套”需要,建体育场,休闲广场,但当地人口却不足,这些资源利用率不高。民政、警察、工商、法院这样的政府服务部门,业务量不足,公务员闲养,只能折腾一些“学习”“开会”打发时间,造成忙碌的假象。
合并小县,将叠床架屋的机构裁汰简化,有利于削减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民众负担,发展地方经济。两个十多万人的小县合并,至少释放出几千人的劳动力,节约数以亿计的财政支出。官僚变少了,没那么多裙带关系,地方营商环境也会变好。
“小县合并”最大的阻碍是地方官僚系统。他们面临丢官降级被裁汰的命运,自然要全力抵抗,理由大概是“地方治理复杂”、“工作需要扎根基层”,力主人民对他们的不可或缺。这些可预见的申辩理由,大多并不成立。
和复杂的大城市相比,被合并的小县,通常经济落后。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确保治安良好,市场有序,绝大多数情况都不需要细管。一些实在需要强化的职能,比如公安、卫生、工商、法院等,设置派出机构就可以了。绝大多数科局办干部,都是可以合并同类项的。
技术进步是小县合并的有利条件。过去从县城到偏远的乡镇,往往要半天时间;现在公路发达,出行方便,两个小时横跨几个县的情形,都很普遍。信息化极大提升了效率。大量办事业务在网上就能完成。单单一个视频会议普及,就能节约大多数会议时间。
中国地方区划改革,除了“小县合并”,还有“撤县设区”和“省直管县”两种方案。“撤县设区”是地级市扩张,吸收周边小县为区,形成区域经济中心;“省直管县”是弱化或取消地级市,实现管理扁平化。哪一种改革更有道理?各地发展差异这么大,很难一刀切说。
最后说说“小县合并”的隐忧。中国是强调中央集权的国家,地方自治的精神一直很微弱。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权力舒展,在土地、招商、税收等政策有了更多自主权,一些小县为招商引资,会给优惠政策;常年的治理积累中,也会有独特经验。在“小县合并”中,希望这些能被吸收。“小县合并”最重要的精神,应是简政放权,而不是以大吞吐小,使地方丧失灵活性。
觉得好看?转发朋友圈
或者点 在看 ↓↓ 表示支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