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有行最近更新了一个很喜欢的功能,来给大家安利下——财务晴雨表——尤其是里面的「财务自由度」和「躺平度」我一直有个理念,人会选择工具,工具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想直接改变思维方式很难,我们可能读了很多书、下了好多决心,但下次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还是走以前的路。通过选择工具、改变行动来影响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更有可行性。
财务晴雨表也会给我这种感觉。可能很多小伙伴都想过从财务自由的角度思考财务规划,但这和一个明晃晃的财务自由度数字摆在眼前,又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他们具体是这么定义的:
财务自由度衡量的是我们被动收入覆盖开支的能力
躺平度则是衡量我们被动收入覆盖收入的能力
这里被动收入的衡量方法是「可投资本金 x 3%」
在有知有行里完成家庭资产记账,就能看到相关数字了。
……
「3%」这个数字我觉得很有价值展开聊,很多小伙伴都问我过类似的问题,怎么预估自己未来可能的被动收入?
「可投资本金 x X%」就是一个方法。
这里用到的 3% 不是预期收益,而是安全提取率。在这个提取率下,我们的本金能撑尽可能长的时间。
欧美财务自由运动(FIRE)的 4% 提取率的来源,原本是一篇目前人群为退休人士的论文——按照 4% 的比例提取本金,在遇上历史最糟糕的情况下,依然有较大概率可以撑过 30 年。
这个计算实际上考虑的并非「一辈子」的财务自由,而是能撑 30 年,过完退休生活就好。后来人们拿来放大了使用场景,再加上最近十几年美股都是牛市,很多人也忽视了这个前提限制。
有知有行的有理有据专栏写了一篇文章分享 3% 背后的计算方法,财务自由度和躺平度中的安全提取率为什么是 3%?非常推荐感兴趣财务自由计划的伙伴们参考。
他们模拟了不同股债比例和不同“长稳海”比例下,本金撑过 30 年的概率(注意也是 30 年,不是一辈子)。最后选出了 3% 这个比较平衡的数字,预计有 80% 的概率可以实现目标 👇
以后再有小伙伴问如何预估被动收入咱也有理有据了 ✌️
……
我自己的财务计划定的数字比这个高一些。开始制定目标时用的是 10%,以攒到预期开支的十倍本金为目标。
后来也是应了一位小伙伴的观察 👇 越接近目标越发现过好生活可能不需要自己以为的那么多钱,所以开支后来并没有预料中的大幅增加,提取率被动降到了 5%。余下的部分变成了生活的安全边际。
在安全提取率这个问题上我考虑得没有这么细致,但我当时也知道个大方向——未来不可预测,不存在绝对安全的提取率。
有知有行的数据也验证了这个想法,哪怕是取 3% 这样比较保守的数字,依然有 20% 概率在 30 年内用光本金。如果延长到一辈子,概率只高不低。
所以我的结论是担心预期收益不如准备安全边际,解决问题不能在一个维度上死磕,方法也要多元化。
想让自己的财务更稳健,一味追求更保守的提取率会边际效益递减。不如拓展更多维度,包括但不限于更保守的提取率+放低预期、应对熊市提款的备用金、多元化的收入来源、社保+保险、家庭成员的相互支持等等等等。
其实换个角度看,大部分家庭并没有财务自由(相当于实际提取率远大于安全提取率),但这并不妨碍很多家庭的平安喜乐。
而且先有一个目标,哪怕不是那么完善合理,能够开始行动就很好,我们往往是越实践才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时候比等一个「完备」的目标更重要。
……
当初看也太种菜了解到一个反直觉的现象,我还挺有感触的——原来新手种菜失败最常见的原因不是疏于照料,反而是频繁浇水涝死了。
一个原因是新手还不清楚植物的生长周期,容易觉得植物不长是自己照料不够,但实际上可能只是时间没到。再加上新手了解的工具比较少,没有施肥、疏苗、剪枝、除虫这一套工具箱,遇到问题总是先浇水。
两者一结合,最终导致了这个结果。
该说是人开始投资以后看啥都像投资么 😂 我发现这对投资和财务计划居然很有启发。
总而言之,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财务自由度这个数字有多大,而是
增加一个「财务自由度」的视角,给自己的工具箱里加个工具;
知道这个数字背后的算法和理念,怎么适配到自己的生活上;
继续拓展更多的方法,让自己的财务计划更加稳健。
PS:还没听过我和小酒馆最近这期播客的小伙伴也可以一起听听,和财务晴雨表可能会有一些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