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角色有主角和配角,奥斯卡的奖项中就分别对这两种角色设了对应的奖项:“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男/女配角”。这里的配角是指电影中所有的“非主角”角色,我今天要聊的“坏蛋”角色是属于配角之一,但不是配角的全部。
我所要聊的是与主角作对、处在主角对立面的那个角色。之所以我称之为坏蛋,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剧本中的主角好人居多,都是英雄式的人物,那其对立面的自然就是坏蛋。大家一定都记得陈佩斯老师和朱时茂老师的经典小品《主角和配角》吧,虽然它不是电影,但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主角的直接而主观的印象就是朱老师那种的,而陈老师那种形象就是人们脑子里典型的坏蛋形象。
这种带有普遍性的主观印象 — 肤浅,却直观(声明:我不是针对此小品,相反我是非常尊敬两位老师的,也认为此小品是绝对的上乘创作),是建立在对外表的判断的基础上的,长得方正忠厚的就是好人,长得猥琐的就是坏蛋,换句话说,角色的好坏是靠外表来表现,就象《星球大战》里面代表正义的一派都是穿白衣的,代表邪恶的都是穿黑衣的。
这种简单而粗暴的区分对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来说就等于两个字:幼稚。婴幼儿在人生之初刚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这种直观的教育往往最有效,可是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度相应地提高,实际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甚至是物可以仅仅凭借外表就可以判断的?我的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几乎没有。
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的东西,怎么到电影里就成了理所当然呢?可能很多人对电影中善恶的表达觉得好象是有那么点问题,但又说不上来是什么,也没有仔细去探究。不写剧本的,不思考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你是一名剧本作家,在你的能力范围内极大限度地探究生活和人生应该是你的日常功课,这么重要的问题怎么可以不去思考?
不深入探究生活和人生的剧本作家是写不出好剧本的。
为什么我在标题中要给“坏蛋”加上双引号呢?因为用“坏蛋”这个词并不百分百准确,“对立角色”一词可能更加准确。有人用“反派”、“反角”,其实都跟“坏蛋”的意思差不多。我之前也用过“反角”一词,现在觉得还是不太严谨,在此更正。
我们人的思维通常把“善”和“好”、“正”联系在一起,“恶”和“坏”、“反”联系在一起,说一个人“反”了,通常是指这个人为“恶”了。而“对立角色”是个比较中立的词,在英文里,对立角色一词是“Antagonist”,只是说明其与主角对立的性质,而主角一词是“Protagonist”,也只是说明其在故事中的中心地位,两个词本身并无好坏之意。
只要我们稍有留意就不难发现,电影的主角并不全都是好人、善人,比如Despicable Me, Megamind, Godfather, Psycho, The Wolf Of Wallstreet, 等等等等。但是为了让大家对标题能一目了然,所以还是权宜用了“坏蛋”这个词。只是如上所说,大家应对此有充分的理解。
但在以下的文中,我会用对立角色来作讨论。想要写好剧本中的对立角色,首先要搞清楚:
什么是对立角色?
这个容易理解,就是在主角对立面、专门给主角制造障碍阻止其达到目标的那个角色。
其次,我们要知道:
为什么要有对立角色?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 伏羲对八卦的创立,继而到后来的阴阳哲学、易学。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从阴阳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阴阳的关系绝不是一刀切的黑与白,事实上也没有事物是那样的,阴阳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阴阳是世间万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到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孔子的《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为之道。”,
《荀子-礼记》中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中说:(阴阳)“二炁[qì]交感,化生万物”。
在此我不是要讨论阴阳,只是想要大家了解,和其它万事万物一样,电影故事的发展也应符合自然规律,即靠阴阳之间的作用来推动发展的,否则,你写的故事就不自然,即造作。
如果主角代表阳,对立角色就是阴,两个角色之间的相互争斗、相互作用就是故事发展的原动力。假如光有主角而没有真正与之对抗的对立角色,故事的发展就会象没了油的车,跑不动。有了对立角色,故事才具备了发展的基本条件,才会有戏可看。
有一则小故事:
财务总监问执行总监:
“如果我们投资给员工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但他们学成以后就跳槽,怎么办?”
执行总监回答说:
“如果我们不那样做,然而他们却不走,一直待着,那又怎么办?”
员工和公司的关系也是阴阳关系,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这里我就不展开了,大家自己去琢磨。
看待事物的时候如果只盯着一个方面来看,肯定是会有偏差的。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先从整体来看,从大处着眼,先看清楚大的局势、大的运动方向,然后再从小处着手,斟酌细节。剧本写作也不例外。
有人会说,我的剧本里有对立角色啊,怎么还是总觉得缺了点啥呢?
这就是大家需要搞清楚的第三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对立角色有什么特性?
既然对立角色和主角之间的关系是阴和阳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那对立角色和主角之间必定有着特殊的联系。怎样在剧本写作中体现这种特殊性呢?
读过我之前的文章的朋友,一定会记得我多次提到的剧本故事中主角的三要素:
主角三要素
1主角的弱点、
2主角的障碍、
3主角的目标。
这三要素看上去都是围绕着主角的,但是,正是由于对立角色和主角之间的阴阳特性,实际上,它们都和对立角色有关。
对主角而言,其三要素不是生硬的组合
主角内在的弱点决定其内心深层的需要,外在的障碍决定其表象上想要达到的目标。故事看上去好象是要达到这个表象上的目标,而实际上是要满足内心深层的完善人格的目标。
而对立角色就是要利用主角的弱点不断地击其要害,为其制造障碍,阻止主角达到目标,而这样做正好迫使主角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弱点并去克服它,如果是开心大结局,那主角最终战胜自己,获得内在的转变升华;如果是悲剧,那主角在克服自己的弱点上是彻底失败的,最终维持原状。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
对立角色为什么要这样去做?
你之所以去吃饭,是因为饿了;之所以去睡觉,是因为困了。你会感觉到饿了困了,是你的身体为了维持生存向你发出的信号。连吃饭睡觉这样简单的事背后都有表层和深层的动机,而你却让你故事中的角色莫名其妙、没有理由、没有动机地去做些出乎意料甚至惊天动地的事,说得过去么?!
判断一个人好坏有一条简单的标准,即看他/她是否
“ 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这里的“好”是指对他人、社会和世界有益,哪怕对自己无益,甚至要以牺牲自己的性命为代价也勇往直前,这个“好”是普世的价值观。你自己赚了五千块钱,没人会说你做了件好事,但是如果你捐了五千块钱给真正有需要的人,很可能大家就会说你做了件好事,可见,“好”的标准不是对“我”好,而是真心对“他人”好。如果一个人是以真心满足他人的需要、帮助他人去为人的,他就会是人们心目中的“好人”;如果一个人凡事只以满足自己的利益而行事,甚至以伤害其他生命为代价也要一意孤行,我们即使不视之为“坏人”,至少也不会认为他是个“好人”。
“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看似简单,但问题在于,我们凡夫俗子只能听到别人说的话、看到别人做的事,却看不透别人的心。可能我们所认为的“好人”,其背后存的是坏心,也可能我们所认为的“坏人”,其背后存的却是好心。所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能只单单看他的言行。一个存好心的人往往就会说好话、做好事,而一个存坏心的人往往会说坏话、做坏事,但是,反之却不成立。可见,存的什么心,即言行的动机,才是关键。
在实际生活中,无论什么人做任何事,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得到。有人爱说话,有人爱沉默,有人暴躁,有人冷静,有人爱数学却不通音律,有人爱音乐却对数字一窍不通。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和经历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喜好厌恶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每个人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都是由一些可见和不可见的原因促成的,都绝不是无缘无故就成为这样子的。
《蝙蝠侠 - 侠影之迷》中的布鲁斯害怕蝙蝠是因为小时候的他认定是他对蝙蝠的恐惧害死了他的父母。
《猩球崛起 - 黎明之战》中的Koba那么憎恨人类是因为人类曾经对他造成的身体和心灵上的无法磨灭的伤害。
剧本故事是来源于生活并以创作加以提炼,所以,在电影剧本写作中也是一样,任何角色,不管是主角还是对立角色,他们的言行背后的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对立角色对主角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没有对立角色,主角的转变就无法发生。但是,对立角色这样做是必定是要有原因的,其背后的动机是必须要有的,如果缺少合理而强烈的动机,整个故事就会显得莫名其妙、不能理解,观众和你的故事之间就会产生隔阂,无法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可以说,角色行事的背后动机是整个剧本成败的关键,包括主角和对立角色。
具体怎样写好对立角色?
对角色的设定越详细、越深入、越全面,也就是对角色行为背后的动机解释得越清楚、越直接,就越让人觉得角色是活生生的、真实存在的,如此的角色写作也就越成功。
对角色要有详细的设定,不是说你要把这个角色从出生开始、甚至祖宗八代、芝麻蒜皮全部都写进剧本,而是在你写剧本的时候,基于你对其的合理设定,角色的言行是有迹可循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是可以为人理解的。你要很清楚这个角色
是个怎样的人、存着怎样的心、基于怎样的动机、来做怎样的行为和决定。
而这对于主角和对立角色都是一样的。
对于角色的言行,多问
“ 为什么 ”
为什么他喜欢这个?讨厌那个?为什么他想要达到这样那样的目的?为什么他要和主角作对?他们之间有什么矛盾?他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不要害怕问问题,相反,要多问,不管是什么,先问自己“为什么”,并尽可能找到问题的源头,找到角色的根本动机。一旦你找到了那个根本动机,你笔下的角色就活了。
很多人称国产动画片“弱智”。为什么?因为好人长得一脸正气,好得一塌糊涂,坏人长得猥琐不堪,坏得一败涂地,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基本上就是 — 因为我坏,所以我坏。在此文开头的时候我提到人们对好人和坏人有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肤浅却直观的主观印象,你要是想写好剧本,这样的主观印象你必须有意识地去除掉。你不能一面自己保存着这样的主观念头,一面又去批评别人的剧本弱智。只要这种主观印象还残留在你的脑子里,就一定会反映在你的剧本里。到时还不是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
读到这里,如果你还认为写电影剧本就是让故事随机地发展,任何人或物都随机地出现,这样好玩,那就写进去,那样搞笑,那就加进去,差什么就变个什么出来补上去,再不行就话外音搞定,反正就是把一堆元素胡拼乱凑,堆在一块,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以为只要有悬念、有笑料、有动作戏、有床戏、有电影特效,甚至只要秀张脸就称自己是剧本作家了,就算会写剧本了,就能满足观众了,就等于实现梦想了,那我劝你真的不要再写了。
内观、自省
不少人把国产电影的“弱智”归咎于政府的审查,就好象学生没做好作业说是父母的责任,工厂没做好产品说是消费者的责任,就好象很多人认为雾霾的治理只是政府的责任,而更多的人只是用道德准则专门批评别人而从来不照下自己。明明是自己的剧本本身有问题,却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拒绝承认是自己的原因,总认为自己是完美的,自己写的剧本是完美的,总要把责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这是病,得治!
作业没做好就是学生的责任,产品没做好就是工厂的责任,剧本没写好就是你剧本作家的责任,不管是不懂怎样写还是不愿意花精力去写,没写好就是没写好,就是你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剧本,乃一剧之本。
剧本写得不好,电影怎么拍得好?
剧本写得不好,叫演员怎么来演?
剧本里面没有戏,没有内涵,叫演员演什么?
事件的发生缺乏情感和思想的铺垫,批评演员的演技那么假之前有没有读过剧本?
有没有去看看到底剧本中有没有把情感的来龙去脉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没有的话,真实的情感从何而来?
纸上的角色缺乏真实情感,演员如何能演得投入而感人?
如果整个电影行业的好剧本只是凤毛麟角,演员的演技如何能够在锻炼中提高?
从何处着手来提高?
没有好演员,电影如何拍得好?
电影拍得不好,怎么期望能大卖?
电影赚不到钱,谁还来投资做电影?
当你理解了所有这些,当下投资人都要找小鲜肉来撑场的局面也就不难理解了。而所有这些问题都出自一个根本问题 — 没有好剧本。
中国电影业至今在演员试镜时还不需要演员事先读剧本了解故事,也不需要演员对剧本中的指定片段作出尝试表演,是我太愚笨,凭我的脑子是怎样也想不明白这样子是怎么可能找得到合适电影的演员的。在好莱坞,哪怕是个人的低成本电影对群众演员的挑选,都是需要每个演员通读剧本的啊。
有不少朋友来信问我各种剧本写作的问题,有人问我他们的故事好不好,我一定会实话实说。也许你会觉得没面子,或者觉得自尊心受挫,但是你应该高兴我起码没有说假话来敷衍你。你来读我的文章,总是有原因的。凡事都是有原因的。
没有无缘无故发生的事,只有你看不到的前因后果。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有人曾问我怎样写出有深度的剧本,道理其实很简单,要写出有深度的剧本,首先你要具备有深度的思想。在剧本写作领域里,有一个公认的事实:你只会写你所了解的。意思是说,你不了解的东西你是写不出来的,事件也好、感情也好、思想也好。必是你先有所了解,然后才下得了笔,而透过文字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深度取决于你个人在这些方面造诣的深度。你是个怎样的人,你写的剧本就会是怎样的,你有怎样的思想境界,你写的剧本就会是怎样的深度。
希望大家广学多闻,拓宽心界,摒弃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把中华民族的大智慧调动起来并充分运用到剧本写作当中!
期待见到更多的好剧本!
原文标题:如何写好剧本中的“坏蛋”?
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