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创板以及创业板注册制的推出,硬科技投资各个赛道人头攒动,企业估值也水涨船高。在第一财经主办的“2020陆家嘴投资家年会”上,多位投资人应邀对围绕“科创中国与硬科技投资逻辑”这一主题展开了圆桌讨论。
软银中国合伙人周晔、恒旭资本合伙人朱家春、五牛控股合伙人潘震、沸点资本合伙人涂鸿川、金雨茂物合伙人宋希超,就硬科技投资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机构应对之策,以及硬科技投资标准,展开分享和讨论,并对2021年提出了展望。本文将圆桌讨论中各位嘉宾的观点合并整理,以期呈现他们的完整观点。
软银中国合伙人周晔:
保持独立思考,发现有价值的企业
软银中国从成立于2000年的一支股权投资基金,到今年已经是第21年了。我们投资的领域包括TMT、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科技类的公司一直是我们基金的一个投资主线,我们在这个领域里的布局,包括电池技术、智能制造、机器人、半导体、芯片以及人工智能等多个方向。
从硬科技投资逻辑跟方向来讲主要是两条线:一个是前沿性的科技,这里边是一些新技术、新产品在可以落地的实际行业里面的应用。第二块是进口替代,特别是目前这样一个中美脱钩的大环境下,对于一些“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和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品的投资。
从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是以科技为驱动做投资的基金。整个中国投资行业过去一段时间的一个大的变化是:以前更多是以模式创新的投资为主,到今天变成科技投资,或者是投资科技创新为主的模式,我觉得这个变化趋势还是有比较清晰的。我也相信,随着中国科技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重,会出现越来越多中国本土的领军科技企业,不光在中国市场做到头部,甚至在全球领域也能做到头部位置。我们对国内科技类投资还是抱有非常好的期望的。
整个硬科技赛道或者整个科技投资开始慢慢起来以后,对投资机构还是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首先对投资人要求变得有所不同了。原先的投资商业模式类创新要求投资人的素质相对比较简单,有常识性的知识,对财务有好的判断,对常识性的东西有好的判断就可以做出好的投资决策。但硬科技投资时代的来临,对于整个投资从业人员的要求就更加高了,需要对技术、产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这背后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很快掌握的,而是需要慢慢积累的,这就要求整个投资团队的背景需要更加专业。我们也看到今天很多投资机构不断在招募引入一些有技术背景、产业背景的人加入到投资团队里来。
第二,对于整个行业的细分分工会变得更加细。之前很多投资人可以看很多的方向和行业,在各块都可以做到很好。但在硬科技的投资当中需要有更专注、更聚焦的投资策略,这样才能把一个行业里最领头的头部企业挖出来。这也是对于整个投资机构的投资从业人员的配置和分工提出的一些新的要求。
关于硬科技的投资标准:
首先,硬科技的投资之所以叫硬科技,第一个标准就是得足够“硬”,有足够的门槛和壁垒。高门槛和高壁垒意味着相对比较集中的市场份额。我们希望投到的公司未来可以在所在的目标市场里面占据足够高的市场份额,能够有领头羊的地位。有的行业是相对比较红海的,壁垒不高,领头羊份额并不一定高,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即使进口替代的方向,也希望是做一些国内其他人不容易做的,可以守得住的产品,性能也好、客户也好、资源能力也好,需要有一些硬实力和壁垒。
第二,希望有清晰的市场需求和应用,而不是用一个需求不清晰的创新技术拿着锤子找钉子。毕竟我们做投资不是技术领先就OK,还是需要用技术产生足够的财务回报,最后还是要把产品卖出去获取相当的市场才行。
第三,投资还是投人,我们希望投到好的创始人。硬科技领域好的创始人两方面能力特别重要。一是执行力和组织力,硬科技创始人很多是技术背景出身,本人可能有能力短板,创业过程中需要组建能力互补团队,帮自己把产品做出来,开拓市场做销售,然后去融资扩张,最后上市。这一整个过程当中要有一个很强的组织力,以及把自己的公司按照计划执行下去的能力。二是学习能力。硬科技创业公司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和挑战,无论从管理激励还是团队招聘,到后续的融资,到最后的客户关系,都是需要创始人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自己能够快速的成长,同时带领公司快速成长,做强做大。
回顾一下2020年,我感觉这个行业是一个大V字型,上半年由于疫情属于投资冰封期,下半年是疯抢项目。对于2021年希望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竞争比较激烈、比较喧嚣的市场上能够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企业,扶持他们、陪伴他们,为整个社会提供真正的价值。
恒旭资本合伙人 朱家春:
依托汽车生态圈进行投资
恒旭其实算是市场上的一个新兵,上汽集团是2010年开始涉足股权投资领域,一开始不太懂做投资,凭借这个产业的优势做了很多IPO项目,收益也非常好。后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个行业的周期变化,所以在2017年的时候想要向汽车生态圈投资进行转型,生态圈的投资可能包括跟消费和科技相关非常多的行业。我们是2017年以事业部形式运作,2019年成立独立的子公司。我们管了一个30亿的基金,出来以后又募了50亿基金,管理大概80亿资金。
我们专注产业资本,我们看的项目主要有新兴制造、前沿科技、消费和医疗。我们投资的方法会结合“母基金+直投”的模式,我们投一些子基金,这样拓宽我们的朋友圈,像我们投医疗可能是借助医疗子基金的资源,也会招医疗行业做十几年的投资人。我们觉得这种模式可能是用比较少的人,管比较大的钱的模式,也是从以前做直投,甚至二级市场摸索出来的方式。跟其他的母基金的区别,我们是做直投的。另外我们上汽本身也在世界500强五十几位,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也有我们的优势,这是我们的一个特点。
我们有产业背景,所以做科技投资对我们来讲挑战没有那么大,我们一直做科技投资,包括我们集团里面可能在同一项技术上的技术方向两个资深专家的意见都不一样。我觉得这个事情其实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本来一级市场的投资就是以资源为导向的事情,但是进入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科技领域的投资赛道越来越拥挤,大家已经赚不到太多的成长期的钱,不要说IPO,成长期的钱都赚不到,大家可能以后赚的就是认知差异的钱,项目确定是有分歧有差异的才有可能去赚到这个钱。
认知差异或者是方向差异我觉得是挺难判断的,一个是看水平,但也要有实力去帮助,真正做投资可能后面更多要有一个生态去做这个事情。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在芯片领域也有做得非常好的机构,就是因为在这个行业里布局非常多的芯片企业,这些企业已经长大了,已经形成了它的生态,在它的生态里面做投资,不管是认知上,还是对这个企业的投后赋能上都有很好的帮助。
我们本身是有产业资源的,所以在工业制造这个领域我们的赋能能力是非常强的,只要你这个企业的团队可以,方向认可,比如我们投了自主化的MCU,有以太网芯片的公司。这两个产业2015年就开始看,到现在出手或者去做是有认知差异的,这个钱是我们能够赚到的。
另外作为投资机构也不能过分强调垂直,要讲一定的行业配置,一波波行业的轮动都是存在的,如果投资机构想常青要做分析。现在我们都说互联网的模式创新不好,但模式创新有大量的人赚了钱。在科技领域我们研究哪些先、哪些后,有周期,但大的轮动也有研究。我们看宠物、医疗、消费、品牌、教育,这些我们也要去布局,借助我们自己的力量要去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作为有产业背景的投资机构希望能够发展成的状态。
策略每年都在变,2021年有定几个策略分享交流一下。
我们还是想投一些PE类的项目,在小赛道里面,可能是这个行业的龙头,至少是行业第一名、第二名,我们觉得二级市场即便砸下来也会给龙头好的估值。反而是投早期项目希望投在一些大赛道里面的关键技术,是药片型的公司,能够解决问题的公司。天花板有,但技术门槛是其他公司或者是其他团队做不出来的。我们也投了一家做芯片的公司,虽然商务做的不是很好,但技术确定是比人家做的好。这东西可能全球就几十个人能够做出来,我们看到天花板不高,但也觉得是可以投资的。
我觉得未来科技型公司有好的技术,也不一定是完全用IPO角度看退出。这些科技公司,VC卖给PE是最赚钱的,他们卖给上市公司也是很好的退出路径。过往投了很多传统汽车制造业企业现在都在寻求转型,都是行业里面很大的上市公司,也有很强意愿做转型。
我们在策略上会看技术壁垒高一点、能解决问题的公司。还有一些正常的,比如看人,希望看早期项目的时候能够跟所有团队都有比较深入的访谈,能够反复跟他们聊这个事情。
一个东西是一个技术,还是一个产品,还是个商品,是有不同阶段的,我们肯定是看从商品到商品阶段,或者是已经成为商品阶段,有竞争力的阶段。不可能说看技术,不考虑是不是把技术转化为产品,或者把产品变成商品卖掉。对应的企业家从CTO到CEO的过程,就是产品到商品阶段企业家转型的过程。这些我们作为投资人都是会观察,会营造这样的一个环境让他做这样的转变或转型,包括对未来公司技术的规划和迭代,都要做这些事情。
我们是产业投资人,更多是跟企业家比较良好的互动,他们能够理解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思路,我们也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路,有一个互动。每个机构有每个机构的风格,希望我们的风格可以和企业家一致。
2020年算是科技元年,中国制造成为工厂的元年,包括产业机构是非常兴奋的,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肯定是可以做出来一些科技为主题的好的机构,希望我们能成为其中之一。
五牛控股合伙人潘震:
坚定看好股权投资在中国的发展
我们是2015年做私募投资,主要是三个赛道,科技创新、医疗健康和消费升级。很高兴我们迎来了创业板的注册制,包括科创板推出。我相信未来在科技领域,随着我们布局的领域不断深入的深耕,未来有更多的好的标的能够登上资本市场。
在我们团队内部有这样一个理念,我们做投资一直是乙方的心态做好投资,乙方这个词很好说明了做好这个行业还是难度非常大。投资人募好基金储备很多弹药去投资,狙击准不准非常重要。
到目前我们已经投了比较多的硬科技的标的,我们60%-70%左右在中后期项目,剩下30%左右的基金在相对中小期项目。这两年硬科技相对比较火爆,相对中后期项目已经跑出来一定市场规模或者有一定收入或者利润情况下,目前发现与过去两年相比市场上的估值较高。之前我们投一个人工智能影像的标的,最近刚刚完成最新一轮估值,融资超过100亿人民币,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这后面会遇到一些估值难度和挑战。
中小期项目我们看生物制药等等标的,我们看临床一期、二期、三期会根据不同临床阶段判断未来产品跑出来的可能性。随着整个香港市场对生物制药,包括国内创业板对生物制药的鼓励,可以看到越来越多早期企业是参差不齐的,狙击准不准是有更高挑战的。
关于投资标准,我觉得核心主要三点。
第一,核心最重要的是有没有重要的科技壁垒,对这个公司来说我能做其他企业不能做,或者同样市场做到很大的份额,这是很重要的领域。
第二,有没有真正的应用场景,是不是足够大能够支持未来发展。路由器某个细分领域已经占90%以上的市场,但市场总共只有30亿规模,还是要考虑细分市场的未来空间。
第三,企业家这个人有没有过往的背景,有没有核心的研发优势,整个团队是不是能够在这个领域里面作为长跑者能够坚持下去。
我们机构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把社会资金或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社会需要发展的领域去。总结2021年的一句话,我们坚定看好股权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包括企业融资未来的发展空间。
沸点资本合伙人 涂鸿川:
技术的迭代速度非常重要
沸点资本是在2017年成立,我们主要是专注在早期,有天使轮也有A轮的高科技项目。我们内部是把它简称为ABCD,AI、区块链、云计算,还有5G驱动的这些产品还有服务。我们虽然成立三年多,但我们是奇安信第一家投资人。我们刚刚完成新一轮的交割,云迹机器人(商用机器人),如果看到有看到酒店机器人跑上跑下基本上是云迹产品。
关于硬科技,我是1995年开始做VC,但是是在海外。1995年没有所谓软科技或者是互联网,当时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主要投的就是像芯片、通信系统、存储系统,那些都是硬科技为主。1996年的时候我们是英伟达B轮的投资人,当时也没有想到(英伟达)会大到这样一个程度,我们非常看好,国内终于迎来了硬科技的投资时代、创业时代。
奇安信公司的创始人,其实我投了他的第三次创业,最早是3721,第一个基金就投的他;后来是360,2006年投了他们,当时是最大机构的投资人,占20%。在安全领域技术是不断迭代,你跟着这个技术的迭代,如果你懂得这个技术迭代到底正在往哪个方向去发展,其实你可以比很多人更早看到机会。我还是很钦佩中国创业者,身价十几亿美元还要那么辛苦创业,这就是中国创业行业里最宝贵的资源。
硬科技很难像过往的商业模式,一般靠商业模式起来的只要给两三年,团队执行力强,然后有足够资金很快就可以变成很大,但要靠足够资金去撑着。硬科技“硬”的原因是必须要有段时间去研发,不可能一家公司成立一年第二年就出来,很多时候是需要时间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