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校10年,坐稳北京国际化学校一梯队的
鼎石
创造了太多“奇迹”:
今年申请季,除了耶鲁,鼎石首次拿下了
1枚斯坦福,此外还有2枚杜克、1枚达特茅斯、1枚西北、4枚卡内基梅隆、5枚南加大
等牛校offer!
10年内,7届毕业生已经实现了
“牛剑藤”大满贯
!其中包括普林斯顿、布朗、芝大、哥大等顶尖名校录取!
这在顶尖大学录取日趋激烈的当下,尤为可贵。要知道哈佛大学招生主任都说,
“哈佛大学接到的来自各个学校第一名的申请人数都超过了我们整个大一年级的名额。”
更多的优秀申请者拥挤在名校赛道上,用“疯狂”来形容这个申请季也不为过。
那么这些大学到底希望录取怎样的学生?来自一些顶尖大学官网的信息显示:
“谁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耶鲁的资源?”+“谁将对耶鲁社区做出最大贡献?”
招生办认为,没有那种“神奇配方”帮助学生获取哈佛大学的录取,高中学业成绩很重要,但招生委员会也考虑许多其他标准,如对社区的贡献,课外活动中展 示的领导力和卓越表现,以及个人正向性格。
MIT希望录取那些不仅追求成功、且不怕失败的人。当人们在生活中承担风险时,他们会学会应变能力——因为风险导致失败的几率与成功的几率一样高。
在全面的评估中,我们试图了解你作为一个人,将如何在斯坦福大学成长、发展,以及斯坦福大学将如何被你改变。
我们想了解学生在学业中的成长,以及他/她如何为学校环境、课外活动和社区做出贡献。
用鼎石招生官Chris老师的话来说,这些大学并不期望学生们展现“完美无瑕”的自己,相反他们希望寻找:
-
为自高中以来取得持续成长而感到兴奋的学生;
-
实现自我成长并为所在社区做出贡献的学生;
-
专注于学习旅程并不拘泥于一个目标的学生。
那么,
一个年轻人究竟如何成长为这样的学生?
跟踪鼎石毕业生的第七年,我们和今年录取到耶鲁的Annie、斯坦福的Katie、达特茅斯的高逸、卡内基梅隆的Sydney以及杜克的Thomas做了一番对话。
👇👇想要了解更多鼎石信息的家长可以关注公众号,联系招生办
斩获耶鲁的秘诀,竟是用四年讲好“中国故事”
打开Annie的电脑学习计划文件夹,满满当当,
一共
189
个文档
,记录了她从7年级到12年级每周的任务和时间规划,几乎从未中断。
从这些文档中,我们能清晰地看见一条
“中国主线”
,成为了Annie的独特亮点。
9年级时,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Annie选择了
“北京中轴线”
作为自己中学课程的“个人设计项目”。
当时,北京中轴线正处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时期,计划在2035年实现申遗目标。Annie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其中,成为申遗的推动者之一,将中轴线的内涵和历史文化底蕴普及给更多人。
她先是设计制作了一本中英双语、图文并茂的手册
《发现·北京中轴线》
,全景式地介绍中轴线的历史、建筑、文化与生活;还在学校校会课和“悦读周”上向不同年级的学生介绍自己的项目;
△Annie设计的中英文手册,在鼎石小学、中学和高中的三座图书馆里都有收录
之后,为了进一步传播北京“中轴线”的影响力,Annie把校内的“手册”发展成了一个校外的“展览”,向北京周边社区的居民介绍中轴线,从历史人文、皇家建筑、都市生活、世纪申遗、国际生态五个角度,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北京中轴线。
在Annie的影响下,周围不少同学都对中轴线和北京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她们还和学校McCarren校长一起,骑行游览中轴线,体验风筝绘制等传统文化。
9年级个人项目的结束,并没有让Annie停下脚步,对于北京中轴线和文化的探索贯穿了Annie 9-12年级的整个学习历程。
到了10年级,Annie又撰写了《城魂铸造——以北京城市符号紫禁城为例》的学术论文,进一步探讨了时代变迁对于城市文化空间意义构建的影响。
哪怕在最繁忙的IBDP学习和大学申请阶段,Annie仍然继续传播着中国文化,主导了
“文明的印迹——传统文化在鼎石”
的KAP(活动项目),为6到9年级同学讲述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并将剪纸、京剧、皮影戏等非遗带入课堂。
不仅是Annie,在鼎石这所双语学校,有很多学生喜欢中国文化,并且对自己有着很强的身份认同,这源于鼎石的三大基石之一的“中国主线”课程。
高逸至今仍然记得她上的
中国武术、舞蹈、美术、音乐课和“中国与世界”课
。
6年级时,她一边
学习商周文化
,一边中国美术课老师就会让学生用报纸糊一个
青铜器
,还要做出内部的铭文,用颜料还原青铜器的金属颜色;
7年级的
武术课
,中外同学一起学了双节棍,还编排了武术组合;
中国
音乐课
上,她探索了家乡的音乐,并以此为灵感进行创作,还学习了中阮、京剧唱腔等。
6到10年级的
“中国与世界”
是鼎石独有的一门特色课程,它把中国文明史与世界文明史融合为一门课。中国老师与外方老师在同一单元主题和探究说明的驱动下,中国老师用中文讲述中国文明史,外方老师用英文讲述同一时期的世界文明史,帮助学生将中国和世界联通起来。
这些课程真的会让我们对中国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并且在广阔世界的背景下,找到个体身份的认同,再带着这种认同去接触周围形形色色的人,这是非常独特的体验。”高逸说。
Annie也表示,因为海外大学非常看重学生如何将自己国家的文化、生活带到学校来,让它们变成一个更多元化的社区,所以鼎石的中国主线课程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真的可以成为申请中的“亮点”。“这是鼎石给我最宝贵的帮助之一。”
左手写6
万字反乌托邦小说,右手用一年做产品设计
6年级从公立学校转轨到鼎石,并拿到达特茅斯录取的高逸,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
论文学上的造诣,高逸无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她就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部反乌托邦长篇小说
《魔术师》
,一共6万字,讲述了一个可以交换命运的世界,以科幻的方式阐释对宿命论的理解;
她又用中英双语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集
《云涌之邦》
,关注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内卷、焦虑、歧视、对死亡的看法等;
她正在创作
《魔术师2》
,呈现一个横跨40年的丰富故事;并且和同学一起创造了一个名为“著梦”的写作平台,用诗歌、戏剧等不同形式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和思考……
△
高逸和她创作的《魔术师》
而她的灵感,既有来自于丰富的阅读,比如《奥德赛》,刘宇昆的移民小说,越南裔诗人、小说家王鸥行等等,也有来自鼎石IB课程的启发。
我们7年级的英语课就有反乌托邦的单元,我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化用了很多当时学习的内容。”
△
《云涌之邦》封面
除了文学课程,高逸在DP阶段还选择了两门偏理工类的课程:DT设计科学和ESS环境系统与社会。
这与其说是IBDP的学科要求,更多是出于这个女孩蓬勃的好奇心,使她在文科生的天马行空之下,也兼容了理工科将概念转化成现实的脚踏实地。
在设计课上,高逸学到了设计建模、创新创业、产品营销等和文学完全不同的领域,还使用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工具,将头脑里的想法变成产品。
△
左:高逸创作中,右:高逸的设计作品Beat Board
她的DT课IA内部评估项目做的就是一个戏剧导演用的夜光Beat Board(戏剧节拍板),从产品调查、
到画草图(共画了4版)、做模型,到定材料、建模、不断反馈意见,高逸花了近一年时间最终完成了成品。
这门课让我获得了超脱标签的独立性。很多人有刻板印象,认为我是文科生,可能学不好科学,但设计课培养了我在动手能力上的自信,有了一种非常自洽的满足感。”
△高逸创作手稿
而ESS是她眼中又一门IB宝藏课,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人口、能源和气候变化等话题。很有意思的是,高逸发现,在学过ESS后,她居然可以将文学和生态学融合在一起。
当时我左手研究《幽灵公主》里的生态女性主义,右手研究《百年孤独》里马孔多小镇背后,拉美的气候和生态,思考理性的环境如何去影响一个文化或文明,而人又如何用感性的方式去评价他所处的环境——这样的文理融合太有趣了。”
△
高逸和同学参加知识碗
受益于鼎石文理融合的不只是高逸,拿下卡内基梅隆物理专业录取的大连男孩Sydney,和获得杜克录取的Thomas,也是其中之一。
和高逸不同,Sydney的优势在于数学和物理--
9年级的他拿下了
数学AMC10世界前1%
;
10年级参加AMC12、AIME,后者获得15分中的13分,排在
世界前50
;
还跟着宾大教授研究飞行汽车的起降方式,
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
对传统能源市场的
股票、财报、数据
进行分析……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纯纯的理工男,却有一个小众的爱好:喜欢看电影,尤其是文艺片。豆瓣排名Top250的电影,他已经看了100多部,而且几乎每一部,他都会写几句影评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而从小喜欢生物、化学的Thomas,还喜欢美术、摄影,用相机来观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Thomas的美术作品
在他们身上,我看不到文科生、理科生的标签,看到的是他们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对学术领域无畏的探索,在多学科、跨学科的碰撞下,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个愿意支持我做任何疯狂事情的平台”
今年斩获鼎石历史上首枚斯坦福录取的Katie蓝萱,是Annie的好朋友,她们共同发起的“文化万花筒”活动从一个IB的CAS项目,发展成完全由学生主导、全鼎石社区共同参与的文化盛会。
(当时的)疫情给大家带来的不仅是面对面交流减少,一个更不好的影响是民族主义盛行,让大家产生了排外的心理。
在交流中,我们发现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解决方案就是要建立这样的语境,让大家产生交流。”Katie说。
所以我们看到,在为期一周的
“文化万花筒”
活动中,有来自日本的寿司、意大利的意面、埃塞俄比亚的舞蹈、中国的舞狮……多达99个摊位,转一圈就好像环游世界;还有诸如“亚洲日”“美洲日”“非洲日”“欧洲日与大洋洲日”等不同的主题日。
你很难想象这样大型的活动真的完全是由Katie和Annie以及一群鼎石学生自己策划、组织的。近千名鼎石的中学生参与其中,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们第一次有机会向整个社区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
活动的最后一天,当所有人唱起“We are the world”的歌曲,没有哪一刻像当时更让学生们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包容彼此的差异性。
我们感觉世界公民不再是存在于心里的一个概念,它变得可视化,所有人都拥有了一颗世界公民的心。”Katie说。
而鼎石愿意给学生机会,允许他们把自己新奇的想法、有热情的想法付诸行动,对Katie来说,太宝贵了。
△参加学校活动的
Katie
她在“文化万花筒”的一篇反思文章中写道:“我想我长大之后,还会想到这段单纯的经历,我会知道,世界上至少有人,觉得善良、热情、创新、坚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品质。”
像这样的活动,在鼎石有上百种,就好像一个巨大的
自助餐餐桌
,学生都可以亲身一一尝试。
在学业最忙的时候,Annie的周一到周五下午,仍然排满了各种校内活动。
高逸是
鼎石文学剧场
的舍长之一,她第一次尝试编剧,就是为文学剧场的中秋庆典写了一个敦煌主题的原创剧本《梦回鸣沙山的月夜》。
学校非常支持我们把这个剧本搬上舞台,学生和老师一起合作策划、找演员,老师还教我们调灯光舞美等。”
因为这次的经历,高逸拓展了自己在文学之外的又一个兴趣领域——
戏剧
,成为了编导,在鼎石「文学剧场」的学生戏剧中,高逸对《局外人》和《逃离》中的片段进行了戏剧改编,并在「文学剧场」讲述现场演出。
而她的小说也在文学剧场的支持下印刷了出来,被更多人看到。
鼎石真的有一个平台,愿意倾听阅读我的故事,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并不认识我,但愿意支持我做一些‘疯狂’的事情。”
喜欢生物的Thomas和同学一起加入了学校
“野生邻居”(
Wildlife Neighbors
)
的野生动物保护平台,并成为团队leader之一。
去年,他和小伙伴们在鼎石打造了一个自我维持的生态小花园,还在校园不同位置放置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的踪迹,对比花园建造前后野生动物的活动等。后来他们还真的在校园里观察到了刺猬和黄鼬的身影!
△鼎石校园的生态花园
而Sydney也发挥所长,在11年级
开设了数学的
KAP
,帮助校内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提升课内成绩,也和一群对数学抱有同样热情的学生一起打竞赛、进行数学建模等活动。
△Sydney在校园
不仅在校内,这群学生还有大量在校外参加体验式学习、服务式学习的机会。
Annie在7年级的时候,就跟随学校的体验式学习项目去了留守儿童学校,在那里度过了3天的时光,给孩子们授课;8年级,她和同学一起去了北戴河,学习皮划艇和帆船。
整个过程既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让我们掌握了一个新技能,培养我们对新事物的包容性。”
9年级文学剧场的“问道梅里”之旅,在天地间学习,对她而言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Sydney和
Thomas
在10年级暑假都去了藏区徒步。
S
ydney说,他在藏区遇到了一家住石头房子的牧民,煮奶茶,热情招待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我们的向导也是一位藏族小伙子,他分享了自己去印度求学、又回到中国的故事。”
这段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给Sydney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这个城市娃见识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Sydney在藏区徒步
11年级,Thomas去了吉尔吉斯斯坦,和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一起,调研当地的自然保护区;去年年底,他前往肯尼亚参加顶尖国际学校联盟“圆方组织”的大会,研究肯尼亚如何将城市和自然保护区融合在一起的现状等。鼎石也是圆方组织的全球成员学校之一。
△左:Thomas在吉尔吉斯斯坦,右:Thomas在圆方大会
很多大学在申请过程中,其实很看重学生对于社区的贡献,包括如何发现社区中人们的需求,并且尽自己的能力去改变。
这是鼎石各种体验式、服务式学习所能锻炼到我们的地方,让我们成为一个
有能力和意识去改变世界的人。
”Annie总结。
“老师像家人,做饭给我们吃”
8年级从厦门和深圳国际化学校转来鼎石的Thomas,对于鼎石最深刻的记忆之一,还有他的寄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