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布尔费墨
布老师心胸宽广,就事论事,从未见他恶语相向。我并不赞同他的某些观点,如知识产权问题,但就素养而言,他把一些教书育人者比了下去。布老师节日快乐!——薛兆丰
51好读  ›  专栏  ›  布尔费墨

请问布老师,每个人都是为了私利活着吗?

布尔费墨  · 公众号  ·  · 2024-08-31 08:00

正文

提问:布老师,我和朋友最近在争论一个问题。我的朋友认为人就是自私的,每个人都为了私利活着。但是我觉得不是这样,我就能看到身边有的人对国家和民族有责任感,有超越自身私利的更伟大的人生目标。我朋友说这样的人很虚伪,他们说自己不为私利是一种伪装。想请教您怎么看这件事情。

回答:我们假设有这样两个人。

第一个人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啃老族,初中没毕业就不上学了,在社会上混,每天的活动范围不是在麻将馆,就是在游戏厅。虽然没干过什么违法犯罪的事情,但是他也会和狐朋狗友一起仗势欺人,经常和人吵架,占弱者的小便宜。总而言之,一看上去这就不是什么正经人。

但是有一天,他路过家门口的那条河,发现有一个落水的小朋友。他跳下河去救那个小朋友,然后被淹死了。

第二个人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慈善机构负责人。他本身家庭不富裕,收入也很低,却一直都住在一个偏远的乡村,在那里作为慈善机构的基层人员,负责帮助失学的留守儿童和残疾的老年人。在他的帮助之下,村里的留守儿童基本上都能够到学校去学习,残疾的老年人也对他的帮助很满意。他成为了这个慈善机构的模范人物。

可是有一次,他在村里被打了。因为外出打工的一个男人回家后发现,他和自己留在农村的老婆有不可告人的关系。

这两个人哪一个是为了私利而生活?哪一个人是更加无私的?

你很难判断。因为人是复杂而瞬息万变的。上一秒钟他的脑子里是精打细算,下一秒钟就可能因为良心的发现而做一个好人。所以,说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是自私的,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严谨的。那么反过来说,一个随时随地都为着国家和民族而努力奋斗的人,也是不存在的。

有的人喜欢用贴标签的方式认识他人。在他看来,好人只会做好事,坏人只会做坏事。他眼睛里的人是单薄的,是标签化,脸谱化的。

大众媒体,例如电影、电视剧,以及曾经的评书、历史小说等等,都会按照这种普通人的爱好来塑造人物。更加典型的,就是京剧这样,唯恐你不知道这是好人还是坏人,直接用颜色给你标出来。

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小人看事情总是很极端的。小人认为好人就是好,坏人就是坏。他们认识世界是单维度的,是黑白的。

而君子则不是这样。他看待事物,总是能够看到其中的复杂性。

如果你读过《左传》,你就会知道孔子在评价人物的时候,他会在上一篇里因为这个人做的坏事给他负面评价,但是在下一篇里面会给同一个人做的某件好事正面评价。这就是典型的君子的态度,就是所谓“善恶不相掩”。

也就是说,他并不会因为某个人做了某些坏事,就给他画上一张白脸,认为这个人从此以后干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坏事,偶尔做好事也是迫不得已,或者是为了某些目的伪装的。

他也不会因为某个人做过某件好事,就给他画上一张红脸,认为这个人从此以后干的所有事都是好事,他偶尔做坏事也是被坏人陷害诬蔑,或者在下一盘大棋。

这就是深度认识世界的人如何去评价人。

我们回到你的问题。你的朋友实际上是在否认良知的存在。但良知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如果一个人偶尔才会有良知,我们不能说他是虚伪的。因为不是每时每刻都有良知,这才是人的常态。

孟子说:“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婴儿马上要掉到井里,都会产生恻隐之心”。每个人都会有恻隐之心,而这就是良知的端倪。这并不需要你是一个永远做好事的圣人。因为每一个正常人,哪怕他平时是最自私的人,有时他也会有恻隐之心。

前几天,有一个在NHK工作多年的中国播音员,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在直播中说了一些肺腑之言。其中包括“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不要忘记南京大屠杀,不要忘记慰安妇,不要忘记731部队”等内容。

有人说这个中国播音员动机不纯,他可能只是想回国发展,所以他用这次事件作为他在中国社交媒体出名的方式。

前一阵子发生了另一个事件,清华毕业生马翔宇在网上公开实名举报他的领导,苏州工业园区商务局局长祝某及其他人在政府采购中围标串标、虚设项目套取资金、进行利益输送、向省委巡视组提供虚假材料等。

又有人说,马翔宇早就计划离开这个单位。这次举报是对他们的报复,以及在社交媒体中立人设的行为。

我想到了这两个例子,是为了告诉你,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是不存在良知这个东西的。他们会认为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突然做了一件正义的事情,都是别有用心的。

我认为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两起事件很大可能性,就是当事人被良知所驱动。

如果你的认识和我一样,那请你坚守住这一点。因为良知是生而为人最可宝贵的东西。


如果你也需要 布老师的人生情感咨询服务 ,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