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强和同伴参观一家化工厂,期间阿强给自己和同伴倒咖啡。同伴说他的要加糖,于是阿强拿起咖啡机附近的一个装着白色粉末的瓶子往同伴的咖啡里加了一勺。然而这其实是某个研究员遗落的一瓶剧毒原料,结果同伴中毒身亡。请问阿强想帮助同伴却导致这样的结果,是否无可饶恕?
而如果瓶子里真的是白糖,但阿强认为瓶子装着的是剧毒品,加了一勺想要毒死同伴,同伴喝下去后安然无恙,这又是否无关紧要呢?
这套问题是本周《自然-人类行为》在线发表的论文
Outcome-oriented moral evaluation in terrorists
中,对恐怖分子的调查研究中使用的问题之一
(原文中的主角叫Grace)
。论文显示,恐怖分子的道德判断受其对结果的不正常的依赖影响。
正常社会普遍认为恐怖分子的行为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但是恐怖分子为自己辩护的逻辑是“目的决定手段”。尽管如此,恐怖分子究竟如何看待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并做出道德判断,人们知之不多。典型的成人道德判断依赖于个体对行动动机及其结果的解读。在许多情况下,道德判断主要由动机决定;但是,当动机与结果存在冲突时,人们正常情况下会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再做出判断。
哥伦比亚联合自卫军(AUC)是哥伦比亚右翼准军事部队中的一支主要势力。
Wikipedia/Alzate Nicolás
过去几十年哥伦比亚境内叛乱活动不断,多支武装势力活跃在乡间和丛林。在他们和哥伦比亚政府的相互攻击中,有不少势力实施了恐怖行为,例如发动针对平民的屠杀。根据大赦国际组织估计,过去20年内至少7万人死于本国的恐怖行为。当他们犯下一些针对瘾君子、罪犯、妓女、同性恋者和无家可归者等的屠杀行为时,往往会用“净化社会”的说法为杀人正名。因此他们被看作研究暴力行为和道德认知之间联系的样本人群。
在本研究中,阿根廷法瓦洛罗大学的Sandra Baez及同事开展了一系列认知测试和心理测试,他们的测试对象包括:66名因犯下恐怖行为而被监禁的哥伦比亚右翼准军事部队成员
(所有人均被判谋杀罪,平均谋害人数为33人)
,66名社会人口学意义上相匹配的非犯罪分子
(对照组)
和13名被监禁的谋杀犯。测试内容包括对道德认知
(文章开头的问题即是其中一部分)
、IQ、执行能力、攻击行为和情绪辨识进行评估。他们发现恐怖分子表现出的攻击程度高于非犯罪分子,情绪辨识水平低于非犯罪分子,但是恐怖分子与其他组最明显的差别体现在道德认知上。
接收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在道德判断和其他相关因素上,恐怖分子和对照组的表现有着明显差异。左上角是两组对“阿强喝咖啡”问题的四种变体作出的反应。
Baez
et al.
作者发现,恐怖分子在判断他人的行为在道德上是否允许时,主要关注的是结果,而不像对照组那样综合考虑动机和结果。作者认为该结果表明在恐怖分子的道德观念里,目的高于手段。为了最终达成目的,他们倾向于无视手段的内在价值取向,而仅仅关注它作为工具或途径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