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下午,华为在其官网上低调发布了2024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华为宣布了其销售收入达到了
4175亿元
,实现了
34.3%
的同比增长,净利润率达到了
13.2%
。对于这份成绩单,华为方面评价其整体经营状况稳健,并表示业绩结果符合预期。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进一步阐述了公司的态度和策略:
“集团的整体经营情况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将继续贯彻全流程‘高质量’的公司战略,持续优化我们的产业组合,增强我们的发展韧性,建设繁荣的产业生态,并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过去几年,华为面临了美国连续六轮的打压,每一轮都精准而严厉,直击要害。这些措施的终极目的显而易见,旨在彻底打垮华为。然而,华为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经深刻地指出,
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也无法改变逆境,但我们能够像衡水中学一样,找到适应并战胜这种环境的方法。
这种适应和胜利的方法,正是华为在逆境中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吴春波教授在其文章《华为这三年:在逆境中生存与发展》中,深入分析了华为在疫情和美国打压双重逆境下的应对策略。三年来,虽然所有企业都遭受了疫情的影响,但华为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它不仅要应对疫情带来的困难,还要面对美国持续三年的打压。美国对华为的打压一轮接一轮,每一次都更加精准和致命,目标直指华为的生存。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逆境中,华为依然展现出了其坚韧和智慧。任正非将华为比作一个夹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烂西红柿,虽然饱受蹂躏,但依然坚强地生存着。
华为的应对之道,不仅是对外部压力的抵抗,更是对内部管理和战略的深刻反思和调整。
在过去三年中,华为面临了美国政府施加的空前压力和打压。这场由美国发起的全方位、多梯次、高强度的打压行动,对华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2018年12月1日,应美国当局的要求,加拿大以涉嫌违反对伊朗制裁为由,拘捕了华为副董事长、首席财务官孟晚舟——任正非的长女。在经历了长达
1030天
的羁押后,孟晚舟终于返回中国。2019年1月28日,美国司法部对华为提起了包括银行欺诈在内的
23项罪名
的诉讼,同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对加州华为实验室进行了突袭搜查。
2019年5月15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及其70家关联企业加入实体清单,禁止华为在未经美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从美国企业获取关键元器件和相关技术。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连锁反应:美国供应商停止代工、重要合作商参与封锁、谷歌中断操作系统更新、亚马逊日本停售产品、微软撤销许可证、脸书停止预装应用……到了2020年5月15日,美国的制裁进一步升级,所有使用美国技术的厂商在向华为提供芯片设计和生产时都必须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
2020年8月17日,美国商务部再次升级禁令,限制华为获取美国技术的渠道,并将华为在全球21个国家的38家子公司加入实体清单。同年8月,美国开始对华为的云服务进行制裁,禁止美国企业对华为云提供产品设备,并禁止使用其服务。到了2021年3月,所有使用美国技术的企业都被禁止向华为提供半导体、电池、天线、电容等关键元器件。
截至2023年8月29日,美国对华为实施的六轮精准压制性打压已持续
1566天
,
制裁的特点是:精准强力、梯次打压、全球联盟集体行动,动用政治、经济、外交、法律、贸易等多种手段联动,切断供应链,断绝物流、管理咨询、信息系统服务,终止与大学的合作研发,封杀市场需求,舆论上污名化公司,联合盟友多国制裁。
在所有遭受美国打压的公司中,华为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美国前第一副国务卿温迪·舍曼将打击华为描述为一场史诗级的斗争。
任正非则认为,这是一场百年未见的、由世界最强大的美国联合多国发起的多层次围剿。
面对美国的打压,华为的经营发展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公司进入了所谓的“逆国际化”过程,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占比显著下降。同时,华为也进入了“逆高增长”时期,2021年全球销售收入同比大幅下滑,2022年虽有微幅增长,但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
尽管如此,华为并未屈服于压力。正如任正非所说,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也不能改变逆境,但我们可以找到适应并战胜这种环境的方法。
在逆境和困难面前,精神力量的支撑显得尤为关键。
面对美国一波又一波的打压,华为不仅树立了自己的旗帜,更立下了坚韧的精神图腾,并提出了坚定的基本理念。
首先,面对严峻的形势,华为坦诚地提出:
“我们还在痛苦中,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
这种不确定性中,华为展现出对未来的深刻思考。随着美国打压的加剧,华为逐渐积累了应对困难的信心,并提出:
“没有伤痕累累,哪有皮糙肉厚?自古英雄多磨难。”
这些苦难的考验,反而锻造了华为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
随后,面对持续的打压,华为以
“我们的飞机已经被打得千疮百孔了,多一个洞也没有关系”
来形容自己的境遇,表达了沉着、镇静、保持队形的共同信念。华为人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没有被情绪的波动所左右,而是保持了一贯的专注和专业,继续他们的工作,如同沉静的水面下潜藏的深流。
华为面对美国的打压,没有选择用标语或激昂的口号来回应,而是保持了专注和冷静,继续沿着自己的道路前进。这种态度,正是华为历经苦难后依然能够迈向“伟大”的原因。孟晚舟女士即便身戴电子镣铐,也依然展现出不屈的精神,象征着华为在逆境中负重前行,向死而生的决心。
面对逆境和困难,实力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精神的力量。华为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才是支撑企业持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的真正动力。
自2020年3月起,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面对美国的持续打压下,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坚定与开放。他通过
46次中外记者的采访和对话,平均每月3.5次,与大约3000名记者进行了交流。
在这种高压态势下,华为选择发声,传递自己的观点、理念和想法。任正非深知,沉默不语不是华为的选择,那将是懦弱的表现。在美国的制裁名单上,中国有600多家公司、机构和高校,而华为选择明确表态,展现自己的态度、立场和信心。
任正非指出:
“美国政府利用政治、外交、舆论等手段对公司进行打压,但我们的忍耐并非麻木,沉默不是懦弱。舆论同样是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战场。”
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华为不仅抵御了攻击,还有效反击了外界的质疑、抹黑和诋毁,在国际舆论场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媒体对任正非的评价颇为正面,
称他“在大半年的时间里说出了一辈子的话”,并认为他是“被逼得说了一辈子的话”。
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将华为从被误解的形象转变为全球知名的通信巨头,将“任正非”这个名字变成了西方语境下的
“为观念而战的硬汉”。
有评论甚至将2019年称为“任正非年”,认为他是中国民众在社会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的体现。
关于华为是否值得学习,任正非本人并没有直接的答案。他知道,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立场不同,每个企业的基本情况也不尽相同。但他坚信,即使不学习华为,也可以学习他本人的精神。
2018年,任正非对员工说过
:“如果我贪生怕死,怎能要求你们去英勇奋斗?”
这正体现了企业家的重要素质之一——在迷茫中登高一望,用内心之火点燃团队前进的道路,这是领袖的作用,也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任正非的故事和华为的经历,为中国企业家树立了一个榜样,展现了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在华为,激发员工的血性和英雄主义精神被视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任正非曾强调,
能力或许有不足,但可以通过正确的态度来弥补;态度不端正,能力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最怕的是既缺乏能力又没有正确的态度。
在华为,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员工的血性,呼唤英雄的涌现。
任正非将“一人一厨一狗”的故事作为华为精神的象征,它反映了华为人早期在海外市场的开拓状态——在孤独与坚守中展现出的顽强与执着。这种精神与抗日战争时期“与敌同归于尽”的壮烈情怀相呼应,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血性。
正如《亮剑》中李云龙所言,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座岭,这正是英雄主义的体现。
华为认为,每个企业都需要英雄,英雄主义是企业文化的主旋律,也是华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正非本人就是一个坚定的英雄主义者。他深知,英雄需要适宜的土壤、培养和支持。面对如何将20多万员工培养成英雄的挑战,华为强调,呼唤英雄、表彰英雄、回报英雄是正确的做法。华为的理念是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应当得到合理的回报。
华为提出,要通过各种手段大张旗鼓地表扬英雄、回报英雄,特别是注重荣誉意识等多元激励。企业不应只关注金钱激励,因为金钱能解决的问题都是相对简单的。精神激励同样重要,员工的追求并不止于金钱。华为近年来加大了精神激励的力度,实施了“双因素激励”制度。
华为倡导英雄主义,呼唤英雄,这是华为长期坚守的核心价值主张。
英雄主义是商业组织克服困难、持续成长的动力,也是公司机制保持活力的体现。
华为对英雄的定义具有足够的包容性,不局限于岗位、职级或时间,英雄可以随时随地出现。公司必须建立培养英雄的土壤、机制、氛围和管理举措,以确保英雄群体的不断涌现。
华为强调,要构建英雄的价值定位、评价体系和分配机制,并促使其良性循环。
不能忘记英雄,要让英雄成为组织的长期记忆,赋予组织英雄主义的基因并不断传承。
通过各种手段表彰英雄、回报英雄,尤其是注重荣誉、仪式、表彰等多元的精神激励手段。激励英雄,既需要当期激励,也需要回溯激励。
在华为看来,一个民族有英雄是值得尊敬的,英雄与风险、事故关联在一起,但也是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在危难时期,华为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与公司同命运、共渡难关。军人的使命不是牺牲,而是打胜仗。
任正非提出:“华为呼唤有血性的员工和团队,尤其在战时,我们更期望每一个团队都成为血性的团队。”
这个团队把打胜仗作为信仰,坚信“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
华为一位高管的四句话概括了华为在战时状态下展现的英雄主义与血性:
“第一,团队要对胜利有极度的渴望;第二,要有极度坚忍的意志;第三,要有面对失败的极度羞耻;第四,要有一种对结果负责的态度。”
这正是华为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在美国的持续打压下,华为迅速转入战时状态,其经营管理战略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华为将“有质量地活下来”作为最高指导原则,从单纯追求规模增长转向更加注重利润和现金流的健康。在这一过程中,华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缩或关闭那些盲目扩张和投资的项目,放弃部分国际市场,夯实责任,将奖金、升职与经营结果直接挂钩,确保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市场的压力。
华为强调,研发团队必须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负责,质量不佳的产品是研发人员的耻辱。公司倡导“极简架构,极低成本,极高质量,极优体验”的理念,科学合理地控制库存,从恐慌性自救转变为有质量的自救。通过组建军团群,优化与激活组织,华为在2021年10月15日正式任命了军团运作工作组,任正非亲自担任指导员。
华为通过会战模式,集中力量,打破封锁,解决“卡脖子”的瓶颈问题。从2019年的“松山湖会战”到2022年的“云山会战”,华为在各个技术领域展开了密集的技术攻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战果。这些会战不仅提升了华为的技术实力,也锻炼了团队的战斗力。
在研发投入方面,华为始终保持高投入,即使在逆境中也未曾动摇。
从2019年到2022年,华为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10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9773亿元。这种对研发的坚守,体现了华为的价值观和对未来的信心。
华为的经营数据显示,公司已经走出了销售收入的负增长,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尽管2022年的净利润出现了下降,但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却提高到了25.1%。这表明华为依然坚持“两个高投入”的策略,即使在困难时期也未曾改变。
任正非曾说,华为不可能改变环境,也不可能改变逆境,但华为要找到适应这种环境的胜利办法。这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华为虽然命苦,生而卑微,一直坎坷,但它也命好,诞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它命硬,一直与艰难困苦相伴。天佑华为,奋斗是其核心价值观,天道酬勤。
在2021年10月29日的一次讲话中,任正非强调:
“和平是打出来的,我们要用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打出一个未来30年的和平环境,让任何人都不敢再欺负我们。我们在为自己,也在为国家、为国舍命,日月同光,凤凰涅槃,人天共仰。历史会记住你们的,等我们同饮庆功酒那一天,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段话,不仅是对华为员工的鼓舞,也是对所有在逆境中奋斗者的激励。
[ END]
📖
关注我们
1. 战略规划与执行:
协助企业制定长期战略目标和计划,并提供具体的执行方案和指导,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
2. 组织设计与变革:
评估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流程,提出优化建议,协助企业进行组织变革,以适应市场变化和业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