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第六篇教学札记《贵在理解:历史试题立意》一文中,着重阐述了与出题人进行“对话”的重要性,三新背景下历史考察均围绕“一核四层四翼”展开,我们明确了理解出题“立意”的重要性。那么明确了“立意”,如何去有效应对各种精彩缤纷的情境命题呢?我认为其根本重在落实由无数板块知识所构成的历史必备知识。正如我和学生们几乎节节课必说的一句话“
贵在理解,重在落实”,务必落实必备知识。
贵在理解,这是前提,重在落实,这是归宿。理解了出题“立意”,没有落实必备知识等于缘木求鱼。
历史必备知识主要由学科基本史实、核心概念、史学理论与基本方法等共同构成。这里的“落实”主要包括以下:
一、以时空轴来构建知识体系
唯有将历史事件至于大历史时空框架下,树立时空观念,才能更好洞悉历史发展来龙去脉。如学习《人民解放战争》一课,要将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时段内,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出两党各自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史实,如中美商约签订对比1949年紫石英号事件,国统区敲骨吸髓的金圆券发行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在横向历史纬度上纵向对比两党,即可得出缘何国民党反动派是纸老虎,豆腐老虎。如果再将时空纬度进一步放大,还可从1921到1949大历史时空背景下去分析解放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由合作-对抗再到合作-对抗,这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两党阶级属性根本区别决定了的,属于历史的必然。总之,历史的发展既有明线也有暗线,必须具有大历史视野。
如西安事变的发生绝非偶然,它和长征、西路军西征以及此后的第二次合作抗日等历史叙事是互有关联的。历史的真实在将各种割裂的、分散的历史事件有机串联起来,基础史实叠加的宏大叙事才能更好洞悉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
二、理解重要核心概念
构建知识体系是宏观感知,那么微观拆解就是“落实”的重中之重。如何拆解,说白了就是基于史料实证的深度历史解释。历史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的出现是有时空背景的,所以要在史料实证基础上去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举个例子,如北魏均田制这一概念,推行的背景、评价等之类的浅层面,学生看书看学习资料是能了如指掌,但若停留在这样的层次所了解的就不是历史的真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我们提问学生:均田制在全国推行吗?大把学生就无法确定,因为课本没说。事实上,这个制度实际上只在北方少数民族区域实施,南方汉地未能改变原有的土地私有属性,几乎未曾实施,不曾如北方那样授予百姓土地和耕牛。因此,它不改变土地私有属性注定就不可能根本上限制土地兼并。再如,西晋占田制缘何推动农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兴奋剂,同时却又成为维护士族特权导致西晋间接灭亡的一杯毒酒?该如何理解?又如可从唐代科举“投卷”之风盛行,到考察“身言书判”等着手,分析缘何唐代依旧还是一个门第社会,社会阶层流动并不广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