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个人知识管理》
系列第
【08】
篇文章。
第【07】
篇文章是
《聚焦主题——知识管理的关键》。
全文约
4000
字,建议阅读时长
10
分钟。
不喜欢读公众号里的长文?可以参考
《如何在微信公众号里掘金》
。
PS:最近因为生病和工作原因,更新进度略慢,接下来会持续更新。
【一、职业三阶段】
如果让现在的我,对18岁成年的我,传授一条职场经验,我希望是这一条:
你要看到职业生涯的全貌,时刻记得职业三阶段。
什么是职业三阶段?
用最简单的图示来理解职业,画一个坐标轴,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职业收益,像下面这样:
绿色这条线,叫生存线,
也就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维持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收益。
念书、工作、买房、结婚、养育子女、照顾父母······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绿线会不断上升。
红色这条线,叫职业线,
代表着职业所带来的收益,可以简单理解为财富收益。
我们一出生,直到工作,这段时间要吃饭要生存,都是伸手向父母要,直到A点,也就是开始工作的时候,终于能自己赚钱了。
可是,大城市的房租、物价,很可能让刚开始工作的人入不敷出,也就是职业线低于生存线,这时候,就要靠家庭救济了。
直到B点,我们挣的钱终于能够自己花了,开始经济独立。
然后,随着经验和能力的增长,我们的职业成就越来越高,收益逐渐超过生存线,于是有了钱去做投资、买房,以及照顾老人和小孩。
随着年龄增长,职业收益的增速会放缓,直到退休。
这样一个交叉的形状,就是普通人的一生了。念书、工作、挣钱、养育老小、退休,下一代开始循环。
这样的人生,踏实、稳定、安逸,但,总还欠缺点什么。
这时候我们需要第三条线——事业线。
这里的事业,区别于财富意义上的事业,其实用英文calling(召唤)更为合适,可以理解为:自我实现与财富收益的结合体。
总有那么一些事情,单纯源自你内心的热爱和喜欢,契合你的天赋和优势,倒贴钱都愿意去干。说的文艺一点,源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最开始,可能只是下班后,投入去做点“副业”,你没指望它能赚多少钱,只是当做一颗在岁月中沉淀的种子,蕴含着一点儿希望。
这个副业,需要用上你全部的能量,简直是一个人的创业,对,没错,它就是小型的创业。
它得花钱花时间,所以,收益是负的。是啊,你得买书、买课程、买装备。
慢慢的,这个副业开始带来收益。可能是你运营的公众号开始接广告了,可能是你在某个领域开始进行培训事业,可能是你一直坚持写作赢得了自媒体平台签约身份,可能是你不好意思向家人提起的微店开始销量爆棚。
总之,这个副业逐渐带来越来越多的收益,直到,它能覆盖你的生活成本,也就是D点。
如果你能坚持,总有一天,副业的收益会与主业相当,也就是E点。这是个人职业生涯的逆转点。
不久之后,你就要做一个抉择:是继续按部就班的工作,还是从吾所愿,奋力一跃,投入事业发展的大浪中。
总结下:
职业三阶段的理论认为,人的职业生涯,就是由生存线、职业线、事业线这三条线交错组成。
A-B,生存期,主要任务就是谋生。
B-D,发展期,主要任务是积累能力、视野、资源,同时探索自我,开启事业线。
D点以后,自我实现期,主要任务是全力发展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
职业三阶段并非绝对客观、正确的科学原理,但却提供一种特别清晰的思考模型。
回到本文开头,为什么我希望18岁的自己能理解职业三阶段的划分?
因为,每个时代的年轻人,无一例外不是带着梦想进入社会,然后在生活磨砺中,逐渐意气消磨、平庸度日。
其实,在梦想是未来的现实,所有看起来生活在梦想生活中的人,无一不是在现实中积累着能力和资源。
我希望对18岁的自己说:
你的梦想很美,值得用一生奋斗,但当下最重要的,是把眼前的工作做好,积累一切未来用得着的能力和资源。当下即道场,用心即修行。
【二、不同阶段,聚焦不同主题】
在
《聚焦主题——知识管理的关键》
中,提到了从家庭、职业、自我三个方面去确定学习主题。职业三阶段理论,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职场学习参考。其核心是:
每个阶段要去培养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去学的内容侧重点也不一样。
A、生存期
一个人进入新的工作环境该采取怎样的生存策略呢?
是适应,这时候我们需要学习的主题,是企业对我们的需求。
第一个可以参考的是岗位胜任素质模型,
也就是干这个事的人,他所需要的最低能力组合。
如果你觉得HR写胜任素质模型不够接地气,那就去找行业里的大牛公司招聘广告,看看你这个职位,有哪些共性的、硬性的能力要求。
另一个方向,是与直属领导多交流。
还记得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吗,一个职位包含的大量知识和能力要求,往往是项目经理、团队主管这些在一线打拼的负责人最熟悉。只是,这些内容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你要做的是,就是尽可能的多去挖掘出来。
在生存期,第二个可以参考的维度,是分解你的工作环节,然后找到每个环节对应需要的能力,逐一去突破。
用20/80的做法,是为这些环节进行贡献率打分,找到那些在整个项目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然后去提升这些环节对应的能力。
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把这项工作做到最优秀。
B、发展期
发展期一方面要做好本职工作,一方面要去探索事业线了。怎么探索呢?
首先可以去了解你的兴趣和天赋。
还记得事业线的起源吗:源自兴趣、发挥天赋、创造价值。
可以通过向内和向外两种方式去探索兴趣和天赋。
向内,有以下几个维度:
各类职业测评。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盖洛普优势测量器、DISC、MBTI等
高峰体验。这是你的关键时刻,总有那么一刻,可以感觉到人生意义,获得幸福、欣慰、充实感的体验。记住这一刻你在做的事、你所运用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参考。
替代经验。电影、小说、人生故事中最感动你的部分。它们暗示着你内心深处与之共鸣的部分。
向外,有以下两个维度:
成就事件分析法。
这是我本人最喜欢用的一种方法。
工作后第3年,我开始带公司的创意策划团队。年底,公司招聘了很多新员工,为了让这些员工特别是销售人员,对公司的业务流程有清晰的认识。人力资源部让各个部门出人提供一场培训,主要介绍业务知识。
当时,我花了一周时间准备培训内容和PPT,然后讲的也很成功,在公司内部反响也很不错。
但真正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分享者”这个角色带来的职业成就感,以及在在这个过程中,得心应手的运用能力的“心流”过程。
以分享者的身份创造价值,
逐渐成为指导我探索职业世界的座右铭。
当我问起别人的成就事件,最常听到的回答就是:“好像从小到大没什么特别有成就感的事。”
其实,这里的成就,更多是指的内心的愉悦、满足、充沛,也就是让你体验到生命创造力的那一刻。
循着这个思路,不必局限在名利角度,完全可以细细回忆自己从记事起到现在的各种闪光时刻。
命运早已将各种暗示藏在每一个细微的时刻,关键是,我们能否用心去体会。
这个方法来自于人力资源领域,其要义为:
通过征求与自己存在不同关系的个体的评价,去突破自我视野局限,发现的个性和优势的更多面。
千万不要局限在亲密的家人和朋友,像同事、领导、客户或其他有过工作交集的群体,都是可以访谈的对象。
可以问的问题,包括:我是什么样的个性、我做的什么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我的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最需要改进的是哪里。
发展期的另一个主题,
是培养核心竞争力,
进而形成T字形能力体系。
T字的一横,是各类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而这一竖,是与个人的天赋、所处的行职业联系非常紧密的核心能力。
所以你看,在生存积累的通用能力,以及在自我探索期积累的优势能力,最终与所在的具体职业环境向结合,形成个人的能力资本。
C、自我实现期
一般到了这个阶段的人,都已经衣食无忧,主职和兼职收入都比较可观。
鉴于Jason的风格,没有体验过的阶段不过多置评。这里只分享来自生涯规划领域的专业意见:
整合资源,提高竞争层次
最基础的职业,是拼时间和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