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数智融合 屏观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你的声音被谁“偷”走了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 公众号  ·  · 2025-02-20 13:4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亲耳听到的就是真的吗?


未必。 网络平台上,AI声音随处可见。


从“张文宏医生”推销蛋白棒视频“走红”网络,后被本人“打假”,到多位配音演员称声音被AI“偷走”,公开维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语音大模型应用的发展,AI合成声音APP大量出现,最快只需十几秒便可“克隆”出来。


与此同时,AI声音滥用现象愈发突出,不时引发争议。



01 AI声音滥用不时发生



在某短视频平台以“AI克隆声音”为关键词检索发现, 明星翻唱、新闻播报、吐槽点评等大量视频涉及AI声音, 有些甚至出现不雅词汇,不少视频点赞和评论量过千。


在社交平台上, 通过AI模仿恶搞各领域名人的音视频不在少数。


一些商家在短视频平台带货时,通过AI模仿声音技术 将主播“变”为知名女明星、知名医生,销售服装、保健品等相关产品, 对消费者造成了严重误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表示, 在未经过授权、未进行标注的情况下, 用他人声音制作AI语音产品,尤其是“借用”公众人物的声音,很容易引起误解, 不仅会侵害个人信息安全,还可能扰乱网络空间生态和秩序。



02 声音是如何被“偷”走的



AI如何生成以假乱真的声音?受访专家介绍,AI能够“克隆”声音, 主要是依靠深度学习算法, 即短时间内从采集的声音样本中提取关键特征, 包括频率、音色、声调、语速、情感等, 将这些特征记录为数学模型,再通过算法合成。


随着算法越来越先进,在高性能设备和高精度模型的加持下, AI生成的语音内容从两年前的“一眼假”升级到如今的“真假难辨”。


AI声音在最近一两年时间内变得格外“流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让AI模拟声音的门槛大幅降低。 通过一些开源软件和平台,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用户也能操作。


大量APP能够进行AI合成声音,最快只需十几秒。 一款APP的客服人员表示,花198元就能解锁付费会员,对着镜头说几遍“12345”,AI就会根据声音生成各类内容的出镜口播视频。通过这款软件生成的名人声音, 基本可以以假乱真,且录入名人声音不需要提供任何授权证明。



03 多措并举强化治理



用AI生成他人声音,是否违法违规?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 个人声音中包含的声纹信息具备可识别性, 能以电子方式记录,能关联到唯一自然人,是生物识别信息, 属于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敏感个人信息之一。


2024年4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宣判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明确认定在具备可识别性的前提下, 自然人声音权益的保护范围可及于AI生成声音。 该法院法官认为,未经权利人许可,擅自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录音制品中的声音构成侵权。


近年来,有关主管部门出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 一定程度上给AI技术使用划定了红线。


2024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 要求严格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审核要求, 对在平台上使用、传播的各类相关技术产品严格准入和监看, 对AI生成内容做出显著提示。


来源 | 《 中国城市报 》(2025年2月17日 第11版),原标题为《 你的声音被谁“偷”走了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范昌鑫(实习)

致敬“四有”丰碑,传递时代力量!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策划推出的系列人物海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追寻“四有”书记谷文昌》入选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投票助力,让榜样力量薪火相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