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到了公众号上,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转岗产品,拿下腾讯offer,我做了什么? ·  8 小时前  
python自留地  ·  1个月存100元,1年1200元,大约83年 ... ·  昨天  
三节课  ·  今天,怎么做到无痛上班? ·  2 天前  
三节课  ·  2025年,小红书电商还有机会吗? ·  3 天前  
三节课  ·  《2024年生活趋势洞察报告》可下载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蝈蝈创新随笔

面向未来的思考:AI发展的前途和路径

蝈蝈创新随笔  · 公众号  ·  · 2025-01-03 13:22

正文

昨天写了篇《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今天突然意识到:我可能真的老了、喜欢回顾过去而不是前瞻未来了。当然,这也与我长期形成的认知有关、不太喜欢某些前瞻性的话题。

为什么呢?在我国,许多前瞻性的话题,往往是专家院士们说的。我过去听过很多报告,印象并不好。多数人讲得空洞无物、没有操作性。还有很多人为了吸引眼球,过度浮夸甚至胡说八道。我在企业工作久了,总认为不可操作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而看不到价值的思想本质上是没有可操作性的。砖家们之所以喜欢谈未来,是因为自己做不成有价值的事情、只能坐而论道。现在很多人谈论 AI,其实就是这样;听报告就像听说书,变成了一种娱乐。

我一直认为这类空洞的想法是有害的。讲课时往往用很多时间为学员 “解毒”、批判砖家。然而,“是药三分毒”,有价值的见解也会有副作用。我自己身上就产生了副作用:很少大胆、深入地思考前瞻性的问题,甚至有点排斥对前瞻问题的思考。

多年来,我讨论的前瞻性问题都是能进入价值驱动通道的问题,往往符合渐进发展的逻辑。这就是我写《知行》背后的想法。现在想来,这种想法与我个人的经历有关:我长期在企业里工作,如果没有足够价值的驱动,一项研究工作基本上就会断了。我能做的事情,都必须符合价值驱动的逻辑,才能做下去。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绝大多数人做事都必须符合这个逻辑。这大概就是国情。

显然,渐进的前瞻性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如何预见 AI的发展?未来若干年,AI可能是对人类发展影响最大的科技领域了。我对这个话题其实很感兴趣,但却找不到思路、缺乏方法论的指导。我听了许多大人物的演讲,但感觉基本上都太虚了、受到的启发不多。

但是,最近的两件事对我颇有启发。

一件事是听王坚院士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美国当年搞探月,结果却是让人们更加理解地球。同样, AI最大的意义很可能是理解人类自身。我没有见过王院士,但却非常尊重他:他是个真正成事的院士。

另一件事就是读了《奇点更近》这本书。这本书谈了 AI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影响。书中的观点,让我大受启发。就像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人,突然在河里发现了多块肉眼可见的石头。

综合我过去的一点思考,或许可以这样预见 AI的作用和发展路径:

AI让我们理解人类的思维;理解了人的思维,AI就可以像科学家那样思维,从而借助AI来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发展的主战场很可能是从微观化发展到复杂性;生命、材料、社会等都涉及到复杂性问题。在我看来,这个“转向”是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机会。过去曾经讲过,这里就不多讲了。

AI处理复杂性问题,可以在医学、材料、复杂产品设计方面做得比人更好,并引发后续的发展。这会带来“量变到质变”的进步,从而促使整个科技发展进入全新的时代。打个比方,依靠人脑的科研和借助AI的科研竞争时,就像拿冷兵器的士兵与现代化军队打仗一样。科技的发展,会极大地带动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会让人们更长寿、更幸福、更富裕、更加民主和公平。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更加文明的社会制度。那些阻碍人类文明发展的政客和小丑,一定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