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美为核心而不是孤立地讨论自然美、建筑美,才是杭州城市美学的重要和必要标识。
原文 :
《自然与人文占据城市生活制高点》
作者 |
浙江工业大学 刘圣鹏
图片 |
网络
在当代城市建设中,既要承认政府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又要尊重知识分子的批评主体性,还要把对充当着城市文脉传统载体的城市社群的培育和引导置于重要位置。
当政府、建筑艺术家和城市美学批评家三者共处于城市这一文化生产集合场域中时,三方话语的综合协调是城市文化生产的内在机理。
现代欧洲的许多著名城市,无比体现了一个特定的文化场域对于一个审美惯习的发扬,以及一个审美惯习对于一个特定文化场域维系的功能性互动作用。西方城市美学与城市建设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了西方城市美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样态,担负着城市文化传承的重任,并对城市建设做出了实际贡献。
因此,密切结合中国城市的普遍现实,从特色城市个案出发,建构中国城市美学,就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科学优先关注的问题。
杭州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出色的
自然山水景观
;同时作为著名的古都和近代以往的政治、文化、宗教、经济、工商业中心,又拥有悠久的
历史积淀
;闻名天下的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杭州作为江南地区文化代表的
文脉、信仰、民俗和民居传统
;如上自然、历史、人文等区域文化精神的综合酝酿,造就了杭州作为最有代表性的
中国古典城市类型
。而当代高度繁荣活跃的经济发展,又清楚地说明了杭州
作为现代都市的现代化紧迫性
。这一切都使杭州作为城市美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了高度的典型性。
而以杭州作为个案的城市美学研究,无疑既对杭州城市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又因其研究对象的典型性,而对中国城市美学的建构也具有普遍意义。
杭州城市美学研究,强化了这样的城市美学立场
,要彻底摒弃工业化高速扩张时期的人类痼疾:人类中心论,建立自然高于人工的环境美学观,让自然与人文占据城市生活的制高点,要求城市的外在形式即公共建筑、民居、街区、自然、景观,必须服从于灌注于这些外在形式之中的主体人群的审美传统、审美个性及其人文历史传承,从而使城市在保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的同时,还维护了传统审美的原生态生存及其现代性取向。
城市美学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城市品格的定位。
城市品格就是
城市的美学风格和文化风格
,如果说城市美学风格更多的体现为标志性或区别性的公建、民居、街区、自然、景观的城市外观的话,那么城市文化风格则兼容了作为城市外观的美学风格,以及作为标志性或区别性的城市文化内涵的文化、民俗、文学、艺术的历史和现代传承。此外,城市比较研究尤为重要,城市的美学风格和文化风格是在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比较中自然显现出来的。
因此,城市品格定位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建筑和自然的美学风格的外观定位,审美和人文传统及其现代传承的内涵定位,城市作为审美差异性集合体的比较定位。
杭州城市美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按照城市品格定位的三个原则来展开的,三者互相补充与呼应,共同形成对杭州城市品格的准确把握。
杭州城市美学研究,要坚持古典和现代统一、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论。
在具体批评中,要坚持将新古典主义作为城市古典审美传统和审美现代性的衔接、过渡和互补的历史主义原则。现阶段的杭州城市美学批评,很多还停留在相对孤立的“西湖山水”的自然属性、或者“西湖――钱塘江城市空间地图”的建筑属性等话题的讨论上,还仅仅在自然遗产而不是更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上着眼,显露出批评取向上的缺陷和不足。须知,自然美和建筑美的形式美属性,其方向和质量还有待其与人文的勾连,即其向审美惯习的转化,并因此而构成了自然美和建筑美的历史性生成。
以人文美为核心而不是孤立地讨论自然美、建筑美,才是杭州城市美学的重要和必要标识。
杭州城市美学在综合性和系统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等多重批评视角上,还远远没有跟上西方城市美学的步伐,这严重影响了杭州作为特色都市的国际化进程;而将这种多重批评视角作为知识和批评坐标,应该成为杭州城市美学的基本模式。
杭州城市美学的研究重点难点,在于深入挖掘城市审美差异性,为城市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审美描述和理论基础。
在当前各个城市纷纷以“现代”、“国际”、“文化”的名义,漠视城市建筑的审美风格的传承,而城市审美风格愈来愈趋向同一化的时候;也特别是在市政纷纷忽视民居作为个体人格与人文精神的物质载体,即居民共同相守的城市外观与灌注于其中的城市内涵之间的潜移默化的寓意关联的时候,城市美学正是由于其在物质和人文、传统和现代、公共精神和个体趣味,尤其是在城市品格和大众审美之间的广泛联系性上,显示出其不可或缺的针对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