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都说:今天的文章来自镜相主创申音,他前几天去看了正在上映的《头号玩家》。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追逐梦想的励志故事,还是一次隐喻——年轻人的世代正在到来。
来都想起了去年牛津词典公布的年度词汇:青年震撼(youthquake),意思是指“由年轻人的行动或影响带来的,在文化、政治或社会改变等领域的巨大变化”。在中年人还拿着保温杯语重心长的教育下一代时,青年人早已开始觉醒和行动,并渐渐开始发明自己的一套“游戏法则”……
你生活在一个堆满垃圾的城市贫民窟里,很早就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没有钱,没有工作,没有女友和朋友。在真实世界里,你的生活只能用一个字“丧”来形容,哪有什么可以改变现状的出路。还好,身处2045年的你,可以戴上廉价的VR头盔,沉浸到一个虚拟游戏世界——“绿洲”之中……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这是斯皮尔伯格的最新3D大片《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的开始。上周六,当我和儿子一起坐在电影院里的时候,冲着豆瓣评分9.0(现在终于变成8.9分了)的期待,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想象力直追《第三类接触》、《E.T》和《侏罗纪公园》的科幻大作,但没想到其实是看了一场MMORPG游戏的影院直播。
男主说,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安慰,只能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快乐。好吧,即使作为一个非游戏迷,我也能感觉到整个放映厅里人们对这句话的深深共鸣。
就算把这部电影的时间直接设定为2020年,整个剧情也不会有太大的bug。 城市里贫富悬殊,阶层流动停滞。一大批年轻人除了宅和游戏,无所事事。衣冠楚楚的生意人是戏中的反派boss,他们制作游戏开外挂,高价售卖道具装备,氪金玩家雇水军代打,发行股票上市吸金。只是这样的即视感让人难免有些无法接受。
电影一开始抛出的,正是当下年轻人的普遍困惑:在一个成年人设计好规则的社会里,年轻人到底还有没有机会改变命运?
现实世界的设定是这样的:等级森严、资源垄断、权力至上、男性主导、弱肉强食、赢家通吃。如果游戏仅仅是现实世界的原样映射,势单力薄的年轻人毫无胜算。
但好莱坞是负责造梦的。而斯皮尔伯格最擅长的工作就是把这种不可能变得梦想成真。
一个亿万分之一的机会:“绿洲”的创始人,天才的游戏设计师哈利迪(Halliday)死后在游戏中留下了三个彩蛋,找到这三个彩蛋就能够继承他现实世界里的5000亿美金财富,和“绿洲”游戏的管理员权限。
没错,关键就是“彩蛋”。哪些从来不会在正经叙述里出现的“彩蛋”被当成“玩家”共识的标志。
影片的主线就是寻找“三个彩蛋”的过程,几乎每一分钟,都会有一个过往四十年里的ACG(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亚文化符号作为彩蛋现身。只有get到的“玩家”才会会心一笑。
有人说,斯皮尔伯格是在彩蛋中插播电影。还有人说,整部电影干脆就是一个“彩蛋”。
在这“彩蛋”化的虚拟世界里,现实的规则行不通了。
不管多有钱,雇多少专家,买多少装备,该清零还是得清零。牛逼哄哄的boss并不比网瘾少年更有优势。
游戏里的伙伴,才是真正的朋友,管他是一个中性化的黑人姑娘还是11岁的亚洲男孩。
女生可以比男主更聪明更勇敢,更适合成为领袖。
当男主拿到第一把钥匙的时候,他选择了把自己的通关秘籍告诉朋友。
男主和boss对话时,就像是宅男在对暗号。
最后一关,居然是在一台年代久远的计算机上移方块……
这是一个关于新共识的故事:热爱和趣味大于一切,人人平等和女性崛起;资源共有和分享精神;重要的不是权力而是信任;可以输1000次,但“赢”就要赢得漂亮。
电影里的哈利迪是一个类似苹果乔布斯的存在。他是新共识的早期创造者(最早的geek),却又违心成为了旧规则的妥协者。他的痛苦正是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为了控制公司,而赶走自己的好友)。而他又希望自己的继承者,发自内心地拥抱新共识。
年轻的男主最终在全世界“玩家”的注视(在线直播)下,找到了最后一枚彩蛋,成为“头号玩家”。而在现实世界里,他的战队同伴同时打败了反派boss。
在影片的关键时刻,男主有两次机会签字,分别是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里,成为世界最大游戏公司的大股东和控制者(尽管这在现实世界里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更理想主义的是,男主拒绝签字。他不要自己独占,他要让和自己的战队一起成为公司的主人。
当哈利迪以虚拟形象说出“谢谢你玩我的游戏”之时, “玩游戏有什么用“这个经典的家长问题已经被完美的回答。
尽管剧情本身有些经不起推敲,但在让观众燃够140分钟后,斯皮尔伯格宣告这样的一个事实:当虚拟世界的共识压倒现实世界的规则,年轻人的世代就会到来。
在我看来, 这部电影显然不是斯皮尔伯格最好的作品,但却是最能讨好打动当下年轻人的作品。作为好莱坞权力榜里的常客,72岁的斯皮尔伯格在过去十年并不太受年轻观众的拥戴。
相反,他的“头号玩家”位置已经被更年轻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所取代。虽然后者到现在还没有拿过一座奥斯卡小金人,却在年轻人的亚文化圈中被封神。
斯皮尔伯格的上一部电影《华盛顿邮报》还是在向历史致敬,缅怀一代报人的最后荣光。尽管这家报纸已经被互联网大亨贝索斯收购。
他不是新共识的创造者,而只是在潮流面前机智地选择了拥抱,而不是对抗。曾经好莱坞最有想象力的人物,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干脆花巨额代价买下众多IP授权的“彩蛋”来向一直被主流压制的“玩家”致敬。
走出电影院,你会发现从虚拟世界发起的冲击,正在冲垮真实世界的围墙。
无所不在的权力堤防,阻挡不了虚拟世界偶然荡起的涟漪。互联网兴起的“me too”运动已经把那些好莱坞大亨弄得声名狼籍。在密不透风的中国大学校园里,20年前无处伸冤。20年后,虚拟世界里的一篇网文,就让某个盖子再也捂不住。从北航的陈小武到北大南大的沈阳,曾经气焰嚣张的教授们如今不得不低头。
而在商业世界里面,BAT所代表的已经是“古典互联网”,“区块链互联网”是另一个世界另一套玩法。如今在比特币世界里呼风唤雨的吴忌寒、长铗,在几年前还是籍籍无名的交易员、科幻作家。神秘的比特币发明者中本聪就是镜像版的哈利迪。
就像一个段子所言,一个语重心长的老同志跟年轻人说:别玩那些比特币、以太坊,都是虚拟的玩意儿,你好好的工作挣钱买房还贷、娶个媳妇多好!
年轻人回答:几千块成本一平米的房子被你们搞到10万一平米,我们不另谋出路,搞一串数字代码10万块一个卖给你们,拿什么买房。
醒悟过来的老同志会做什么?会和斯皮尔伯格一样,给发币的年轻人当顾问,忽悠更多的人卖掉房子买代币。
电影放大了想象。游戏里面形成的共识,虽然可以解构一部分真实世界的运行法则。但在利益的诱惑下,有多少新世界的建设者能够保持初心?
在《头号玩家》的最后结局,男主终于变成了一个所谓的“现充”(现实生活充实的人),“只有现实生活才是真实的”,每周二、四都应该暂停“绿洲”。“玩家”的共识和谐地融入了主流价值观,一小撮坏人已经被绳之以法。革命没有发生,社会改革是可以接受的。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和儿子习惯性坐在椅子上等待结尾之后的“one more thing”,但前来收3D眼镜的服务员无情地告诉我们:没有彩蛋了……
图:Gaelle Seguillon;our own night
◆ ◆ ◆
你自己体验到的有哪些虚拟世界的规则被现实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