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谭校长&彼得明奇投研(虚竹、令狐冲、韦小宝)
时间:2018年4月18日下午
空间:彼得明奇茶室@中国广州
原始记录17000字,精编8500字
整理:令狐冲 编辑:谭校长
本期讨论涉及《原则》:生活类原则
1.7.b 接受严厉的爱
1.8 考虑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
1.9 接受结果
严厉的爱
谭校长
:今天是我们第六次讨论《原则》,上一期我们主要讲到了负面情绪是自带杠杆的,如何应对负面情绪,是投资中非常重要的必修课。
我们接着来看书中的原则:
接受严厉的爱
。达利欧认为,人往往想在生活中给最爱的人最好的东西,那么这个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应对现实以及实现愿望的能力。这就有点像我们平常讲的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所以达利欧说,“我们会经常否定人们的愿望,因为这样做将给予他们拼搏的机会,也让他们增强自己的力量。
如果我只是给他们想要的东西,就会削弱他们,最终导致他们寻求更多的帮助。
”
然后这里讲到了关于对缺点的态度: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没有缺点,因为谈到缺点会很难堪,甚至感到羞愧。但是达利欧说:我建议你不要为自己的缺点感到羞愧。要明白任何人都有缺点,把缺点摆上桌面,将帮助你戒掉坏习惯。从而养成好习惯,获得真正的能力。
然后又谈到了逆境:其实人的一生中逆境是不可避免的,逆境永远比你想象的要多,但是有一些人经历挫折之后,再成功地适应挫折,变得和以前一样快乐,甚至更加快乐。尽管当初的挫折看起来像是毁灭性的,但是你的生活质量如何取决于你在这些痛苦时刻所做出的抉择。如果你做得足够好,你就能改变自己的心理反应模式,使痛苦成为某种你渴望的东西。
虚竹:
这里说到严厉的爱,拿我小孩的例子来说,一般的家长在对这个爱的理解,特别是对小孩子的爱的理解是考虑让小孩开心,小孩有什么需求尽量去满足。特别隔一代的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时候,情况特别严重。这说到了一个相反的方面,就是严厉的爱。
真正对孩子好的爱是能够培养他的能力的,能够培养他的适应性
。我觉得这种爱才是健康的,不是那种溺爱。
令狐冲
:这里说的大概就是一个人自己的坏习惯和缺点,如果不被别人知道的话,那可能它就大概率不会去改变。然后书上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想要自己改变这些缺点,就必须要把它暴露给别人看,自己才会有动力去改。但是我觉得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况,有些人需要鞭笞,才能改掉坏习惯,这就需要暴露自己的缺点,但另外一些人可以自己驱动,不停完善自身的条件。
韦小宝
:古话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严师出高徒,就是越严厉的时候,教出来徒弟越有成就,古往今来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严格要求的话,你才有可能能够达到某个高度。
越是爱你,越不能直接给你结果
谭校长
: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段不长,只有两页纸不到,但它的主题非常丰富,其实它涉及到三个主题。第一个词叫做严厉。刚才我们讲过了,严厉的内涵是什么?不是为了严厉而严厉,不是说我要绑着小孩,我一定要做一个严厉的父亲。
严厉其实阐明了它的内涵:我越是爱你,越不能给你结果,我不能直接给你想要的,反而要帮助你培养你能达成愿望的能力
,这是表现出来像是严厉,但内涵不是严厉。直接把这个东西给你了,可能你就产生依赖性,甚至你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然后你丧失了培养自己能力的机会,可能进一步产生更多的依赖,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巴菲特有句名言:
每一个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外面的人看起来觉得他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但实际上他们背后也插着一把金匕首。
所以财富是两面的,为什么很多人最终不会留有太多的财富给子女,因为财富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果你直接把太多的东西给他,他就失去奋斗目标。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看到有些创业公司成功上市,它原来的员工都失去了动力,团队因为一下获得上千万上亿的财富,就不知道人生该干嘛,突然就失去奋斗目标,那是非常可怕的。
对一个人来讲,如果他没有构建完整的精神体系,其实他可能扛不住这样的冲击。
所以我们看严厉这个词真正的内涵是,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能直接给他想要的。就像我们看到小孩在爬行,或者刚刚学走路的时候,他要从这边去拿一个东西,家长千万不能帮他去做,你就是要让他自己去做。因为他在经历的过程中学会走路,学会爬行,你不能剥夺他这个权利。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他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建立自我效能感,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这个自我效能感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强大的自信。
但是如果你不断剥夺他这种机会,他就没有自信了,因为都是你帮他做。一个没有自信的人会多么惨烈,尤其在面对惨淡的人生的时候?所以这个严厉的背后其实是去帮助。
把缺点摆上台面,是让别人给你赋能
谭校长
:第二个主题词叫“缺点”,达利欧建议我们要把自己的缺点摆到桌面上来,之前令狐冲认为,这个最好是因人而异,可能有些人接受不了。从理论上讲,我认为达利欧讲的是对的,虽然这是反本能的。
人类或者生物的本能是要展示自己的优点。掩盖自己的缺点。你会发现在生物界有很多的这种案例,比如孔雀,雄性的比雌性漂亮,雄性为了求偶,展示自己的优点,所以这个东西它并不是只有人类喜欢展示优点,掩盖缺点,这是生物进化出来的本能。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人类是有自由意志的,所以有可能去改变这一点。那这个时候就提出了一个挑战:你怎么改变这个?达利欧提出一个方法,把缺点摆到桌面上来,毫无疑问这一定会更有效果。就仅仅从改正缺点的角度,
你把缺点摆上来,实际上是让你自己有了同盟军,让别人帮助你一起来监督改进。
比如说一个人戒烟,你偷偷的戒,和你大声宣布要戒烟,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当你宣布出来之后,周围的环境,别人会对你监督、给你压力,所以效果一定会比偷偷摸摸的戒烟效果要好很多。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公开之后的一种压力感。另外还可以让别人帮助你。我们之前讲过人天生有思维盲区,你有这个缺点,你都不知道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怎么改。你勇敢的把它放到桌面上,所有人给你提建议,因为他的角度跟你不一样,他会把盲区给你覆盖掉。
不管从思维的角度,还是从压力的角度,都是让更多人给你赋能,一起来对抗缺点。所以它一定是好的方向。
从逆境中满血复活的四个要素
谭校长
:第三个关键词叫“逆境”,逆境是不可避免的。达利欧提出来,我们应该怎么样从逆境中复原,正好这两天在看一本书,美国有个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词:AQ,概念叫逆商。就是说一个人在逆境中复原的能力,他提了一个公式,这个公式很有意思,
决定一个人逆境中的复原能力有四个要素,第一个叫控制,第二个叫归因,第三个叫延伸,第四个叫耐力。
因为今天不是主要讨论这个,我简单地讲一下,控制是什么意思?
控制就是你的控制感,你越觉得自己能够控制的时候就越能够复原。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不小心把这个水洒掉了,这算是一个挫折,但是我知道我马上可以回去烧,我完全能够控制这个事态的时候,这就对我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如果出现一个很大的事情,我觉得我一下失去了控制,我完全无力控制局势的时候,我就会很无力。所以第一个要素就是怎么在事情中建立控制感,这是个主观感受,如果你相信你不管遇到多大的打击,你都能够站起来,这也是一种控制感。
第二个叫归因。归因什么意思?就是说事情失败了,你把失败归结到事情还是归到人,这个很重要。比如说我今天泡了这壶茶,你们都说这个茶太难喝了,这对我一个挫折,对吗?那我怎么去归因呢:我可以说这个茶叶不好,或者我选茶的经验不够,这是对事情回应,那我换一个茶叶就好了,但我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我怎么这么笨,我学了这么久的泡茶泡不好,我太笨了,很多人会这么归因。你发现没有,当你归结到自己很笨的时候,你就陷入深深的挫折了。你会发现你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笨是天生的,但是如果你转移到茶叶上,我这一次搞砸了,但下一次可以搞得更好,对吗?
正确的归因之后,就能够极大的增强你应对挫折的能力。
第三个叫做延伸,这个词我之前总结过,用的词不太一样,之前跟大家讲怎么管理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有天然的杠杆。其实还有一个事我没讲,就是负面情绪像感冒病毒一样有传染性:就是我茶没泡好,结果可能导致我交易又做得不好了。有这种可能吗?或者导致我回去跟老婆吵架了,或者导致我回去把小孩打一顿,都有可能,
这种可能就叫负面情绪的传染性
,本来和这个事情没有一点关系。因为它自带杠杆,有很大的威力,所以它能够传染到其他的领域,这就是它延伸的意思。你这个事情没做好,这个挫败感延伸到了其他的领域,让其他的事情也做不好,这样的人他的逆商就很低。但如果能阻断这个传染,不让它延伸:茶没泡好,我认了,不要影响我后面的交易,不要影响我回去跟孩子的相处。这个就叫隔断。这样的人就能很好地应付逆境,相当于建立了不同的防火墙。这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怎么控制负面情绪,给他去杠杆。去杠杆之后,它传染性就降低了。
第四个要素叫做耐力。里尔克有句名言叫做: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不管怎么样,留一口气再起来。正好这两天我在看这本书,关于挫折,我觉得这本书归纳得很好。
延迟满足是一种重要能力
谭校长
:接着看书中下一条原则,“
考虑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
”。达利欧说如果我们过度重视决策的直接后果,忽视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就很难实现目标,直接结果经常是诱惑,导致我们失去真正想要的东西。
韦小宝
:其实这个原则跟我们交易的止损挺像的。因为如果是单看一笔交易去止损的话,可能表面上看我是亏损的,但是实际上你往深层想,如果不止损的话,可能会影响到我下一次的交易,甚至之后的所有交易的心理状态。所以这个还是不能看眼前的一个过程,应该往深处的去想。
虚竹
:讲完止损,我就讲止盈吧,以前在交易中我经常犯这种错误:一开始赚了一点钱,在一笔交易当中一开始赢利的,比如说涨了2%。后面回调了,我的利润大幅减少。这个时候我会经常在还没有亏损之前,甚至距离亏损还比较远的时候,我就把它平仓。就是没有做到让利润奔跑。这是我吃过很多次亏以后想到的。满足了当前的微利后,不考虑后续存在的让利润飞奔的情况,过早止盈,导致经常错失趋势,反而得不偿失。
谭校长
:我们看一下这一条原则,这里面有几个概念,第一个里面有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其实类似于延迟满足。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心理学家带一群四五岁的小孩放到一个房间里面,每人给他们一个棉花糖,然后那个大人就要在出去之前就告诉小孩:我可能要出去15分钟,如果你能不吃这个棉花糖,我回来再给你一个棉花糖,如果吃掉就没有了。然后就出去了,房间里面有摄像头在摄像,有些小孩就忍不住就吃掉,有些小孩就用各种方法忍住了这个诱惑没有吃。做这个试验之后,心理学家们又跟踪了这批小孩很长时间,十几年一直跟踪下去,衡量小孩们成年之后的经历,后来他们的经历和当初棉花糖的选择有非常大的相关性。
那些能够延迟满足不吃棉花糖的小孩,取得的成就,要大于那些马上把棉花糖吃掉的小孩。
所以这个实验就引出了非常著名的结论,延迟满足是人非常重要的获取成功的能力。
刚才我们讲到的其实类似于一种延迟满足,比如你赚钱了但是你不止盈的时候就是延迟满足。比如说这里面讲直接结果经常是诱惑我们失去真正想要的东西,这里面就隐含了一个哲学命题是什么?
这个背后的根源叫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常常是冲突的
,你想要长期利益,就要牺牲短期的利益,大部分时候我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没有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时候,那怎么办?我们应该尽量把目光放长远,就像一个棋手下棋一样,一个优秀的棋手至少是看三步五步甚至十步之外,你老盯着这一步,你永远是个菜鸟。你只想这一步,我吃了一个车吃了一个马?没用,人家都是个陷阱等你来踩,别人是舍弃一个车一个马取得战略上的优势而已。
所以一些做得很好的企业,他有他的世界观和哲学。比如马云曾经讲过一个阿里巴巴的一个思维方式,就是现在阿里做任何一个大的决策,它永远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事情用十年的时间去做怎么样?如果它三五年就能做成,这个事我就不做了。
再比如说在管理学上有一句话:站在未来看现在。你要假设自己已经到十年之后,你回头来看现在应该做什么。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站在未来看现在。所有的这些都是防止你过于短视。人天生有短视的,需要用很多方法去克服你短视的毛病。因为短视往往是陷阱和诱惑。
但这个延伸出另外一个更进一步的话题,比如那些小孩,他怎么能忍住不吃棉花糖呢?都是四五岁的小孩,都面临同样的诱惑。这里面有方法的问题。比如有的小孩他就转移注意力,例如看到棉花糖我受不了,我就不看,我把头扭过去,我去玩游戏,这也是一种方法。或者脑子里面想象我得到两块棉花糖说的那种胜利的喜悦,做任何事情,我们要讲方法,我们一直说投资是反人性的,这是句屁话,没有用。
反人性是很难做到的,除非你有方法
。所以我们更重要的是落地。为什么能有人做到不吃这块棉花糖,是因为他掌握了方法。这些方法对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而不仅仅是天赋,也不仅仅是运气。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要去刻意练习。
不接受结果,唯一能得到的就是一堆负面情绪
谭校长
:我们接着看书中下一条,
1.9 接受结果。
这一条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则,但往往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我们来看一下,书中提到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内控点”: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情况,如果你能负起责任,进行良好的决策,而不是抱怨你无法控制的东西,你将更有可能成功并找到幸福。心理学家称之为拥有“内控点”。
虚竹
:觉得在交易过程当中,真正去接受它的结果,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的是非常困难。很多人哪怕是他盈利了,但它会有一个心理账户的问题,他会觉得自己赚的那部分钱,可能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钱,然后就会觉得这个钱哪怕失去了,也不是那么有所谓,这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没有接受这个结果。
令狐冲
:遇到很多人,从牛市的时候入市,刚开始赚了一点,但熊市来临后就一直亏损,但他们还是不肯离开这个市场,不能接受他们在股票里赚不到钱的事实。总是幻想一波行情后,又可以回本。他们其实一直都在折磨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导致他们不能在市场上赚钱。
谭校长
:我们不直接谈这个问题。先问各位一个问题:
"结果"需要你接受吗?
虚竹
:这是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就是结果发生的时候你对它的一个反应。例如,你亏损了。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亏损了这么多,然后心情会受到消极影响;按照我的规则,这笔交易亏了就把这笔略过了,不能影响后面的交易。这个时候就是接受了亏损的结果。
谭校长
:你提得很对,我们讲一个基本的界限。这个世界可以分为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
如果事情发生在外在世界,结果根本不需要你接受,你爱接受不接受。
这个水已经洒在地上了,我不接受有用吗?
你认为你可以不接受结果,这是一种自恋,这是夸大自己的能力
。能明白这一点吗?你觉得自己可以反抗,可以不接受它,其实你根本不能不接受结果。因为结果根本不关心你接不接受,因为它已经发生了。至少我们现在的物理学的架构里面时光是不能倒流的,发生的事情就是发生了。
但是在内在世界,那段时间你可以选择不接受,但是不接受,你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例如,交易发生了亏损,你内在的世界不接受也改变不了外在的亏损现实,但是你内在世界不接受会发生什么?会带来后悔反应,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发生亏损后,首先是拒绝承认,拒绝承认可能带来的就是幻想。刚才你提的就是幻想,然后对结果的排斥,排斥带来的是什么?批判。批判什么?批判自己:我做得不够好,我为什么手抖下了这单,我为什么手贱?还有后悔。恨不得回到过去改变错误。
所以我们把这个概念分两个层次,关于外在世界,不需要你接受,你也无权不接受。但你认为内在世界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是吧?这只是你认为的。如果你不接受,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很简单,你会产生大量的情绪。我刚才说的批判、悔恨、羞愧:我做的不够好,我很羞愧、羞于见人,指责自己,这些都是负面情绪。这个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后果,
你不接受结果,唯一能得到的东西就是一堆负面情绪。
发现没有,你们有得到其他吗?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接受结果。因为只有接受结果你才能放下情绪。为什么我们要放下情绪?我们前面讲了那么多原则里面的东西,只有放下情绪,你才能够进化。如果你情绪放不下,你就在进化的路上搁浅了。
你发现这个链条没有,这就是要接受结果最重要的原因。我再简单的说一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你不接受也没用,对外在世界来说你不接受也改不了事实;第二点,只有接受,只有在你的内在世界接受结果,你才能够放下情绪。第三点,只有放下情绪才能够继续进化。
交易带给我们的幻象
虚竹
:我觉得现实生活当中交易事件跟其他的事情可能有比较本质的区别。比如说一个杯子掉到地上打烂,结果就固定了,杯子烂了,时间已经定住了。但是很多人在做交易的时候,即使当前发生了亏损,他可以等待本金回来,他觉得只要没有平仓,这个事情就会一直延续。所以这个结果跟时间还有关系。假如一个有规则的人知道亏损10%,已经是划定一个结果,他就会止损出来。但是很多人认为他可以再持有半年、一年,他只要一直在这里,它就还没出结果,希望等待事态的好转。
谭校长
:OK,非常好,
这个问题就说明了交易带给我们的幻象
。因为交易看起来非常的连续,你的账户市值无时无刻的变化,你就认为它是一个连续事件,而没有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对吧?这是一个幻象,事实上交易每时每刻都会产生结果,那怕你没有变现,这个亏损跟你摔碎一个杯子、把水撒了一模一样。但是你有一种连续性的幻想,你认为这个事情没有结束。那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就是破除幻象。
要知道在每时每刻,此刻你的市值就是结果。
现在也许你亏了5%,虽然没有平仓,但这-5%就是此时此刻的结果。可能过几天,反过来赚了5%,那是一个新的结果。
这个事情你接受了,在每时每刻都有一个断点,连续只是一个幻象。
在心理学上叫做沉淀成本,这也是行为金融学上讨论得很多的一个东西,就是根据自己买入的成本去考虑问题,其实那个东西已经跟你没关系了。比如说什么叫被套,就是我一百块钱买的,现在这股票只有80块钱,我套了20块钱,对吗?老是想着成本价,这是人的本能,你先要接受这个结果。是不管任何时间段的结果都要去接受。比如说产品净值曲线一样,开始表现比较好,然后回撤非常大,这个过程非常难受。如果不去调整,然后又过了段时间,净值曲线变好看了,从最大回撤变回盈利的过程,其实我们不管有没有接受这个结果,它最终的结果都是趋向另外一个结果。
是否可控,取决于事先是否有规则
韦小宝
:之前提到的那个短期盈利跟长期盈利的一个关系。如果我们在短期的情况下,一直持续亏损,直到后面长期也是亏损的状况,那么我们怎么去接受这种这种结果?
谭校长
:你提的这个问题表示你的策略可能出了问题,那就不是心态的问题,这是两个问题。你心态的层面不可能说去改变这个逻辑的东西,
接受结果的目的是什么?是放下你的情绪。只有放下你的情绪,你才能去发现你自身,重新去审视你的逻辑。
如果你被情绪控制了,你都没有能力去重新检查和审视你的逻辑。
韦小宝
:这种都是可控的。但是有一些不可控的,比如就是在交易过程中出现重大事件,导致你的策略失效了,或者是市场也出现了一些反常的现象。这种事我们是人为是没法去控制,那么我们怎么去接受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并不是长期的,是短暂的。
谭校长:
比如我们说黑天鹅,说美国大选,中美贸易战,你控制不了结果,但你能控制你的行为。世界有一个分层,有些东西你无法控制。你的行为就是你的规则。任何一个巨大的事件冲击,
如果你事先有规则,它就是可控的,你没有规则,那它就是不可控的。
比如某个事件导致你的策略出现了回撤。如果这个波动,突破了你事先设定的规则。那么暂停策略,重新思考可以吧?
你要用你可控的规则和行为去应对不确定的市场,这才是投资的真正体系。
谭校长
:还是回到我们根本的命题,一个人做投资,基本的框架是什么?基本的框架就是说你首先要明白,市场永远是不确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那你怎么办?你要建立你的确定性,这个确定性可能是你的一个量化系统,可能是你内在的写在纸上的交易计划,也可能是你刻在脑子里面的一个规则。你一定要有这个东西。就好像你在大海上航行,靠自己游泳肯定是不行的,你要有一个坚固的船保护你,
这个规则就像一个坚固的船在海上航行。甚至它也可以构成一个容错的空间,任何交易的一个容错的空间。
人生需要两极:除了接受,还有愿力
谭校长
:我们刚才讨论交易比较多,现在跳出交易的场景,我提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个“接受结果”会不会导致不思进取?比如在生活中,比如考学校的时候,考试考得不好,你说我接受这个结果那会不会导致你不思进取?很多这样的案例,就是说当结果不如你意的时候,你去接受它,会不会反而影响你的进化和成长的这种心态?
虚竹
: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必然性。接受结果只是你的认知的部分,而且还只是认知的一小部分。后续的行动主要看个人有没有愿景。的确很多人这样做事情做不成,表面看起来,是接受了结果而自暴自弃,但其实并不是他接受了结果,相反,我觉得他应该是没有接受。
令狐冲
:我觉得书中提及的不接受结果的意思是产生焦虑,但无论接受与否,都没有影响他之后是否能考上大学。接受结果,只是表明他当时能客观对待落榜,不接受结果,他就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并受到煎熬;和之后他能否考上大学,关系不大。
韦小宝
:其实刚才虚竹说的接不接受就是思想层面上面,不管你接受也好,或者不接受也好,将来都会影响到你的动作。就刚才的高考例子,如果你接受了,那你可能会去上这个大学。然后如果你不接受这个结果,可能会重新参加考试,直到考上自己理想大学,这是两种行为方式。其实它都是一个接受与不接受的过程。当然还有一种另一种极端的可能,我不接受这个结果,我也不愿意去做出任何的行动,去弥补或者去达到我最想要的东西,而采取自暴自弃这一种行为方式。其实他默认下也是已经接受这个现实,只是选择了去自暴自弃的这种接受方式,而不是选择积极面对。
谭校长
: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很多修行里面也讲这个叫“接纳”,然后达利欧也提到接受结果,很多人就会觉得我接受了,会不会丧失我前进的动力,会不会自暴自弃等等。
我们回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阴和阳,任何东西都是成对出现,我们不能过于强调一面,易经里面有句话,叫一阴一阳谓之道,
什么叫道?道这个体系由阴和阳两极构成。
我们看一个星球的形成,例如地球为什么能够有稳定的磁场? 因为它有一个南极,一个北极。如果你只有一个极点,地球就不存在。那说明什么?如果你把人生看成一个小宇宙,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你的人生需要两级。接受,就像阴的那一极,还需要一个阳极,那就是愿力。只有两个东西同时强大,才能构成你的人生一个体系。
过分强调任何一极都会出现问题。我只强调接受,那很可能会成为一个误区,就是我什么都接受了,我就没有动力了,我就宿命论,我就随波逐流,自暴自弃,有些人就是这么干的,上天都注定了我还努力什么,对吗?如果你过分地强调愿力那一端,你就会发现你想做的事情越大,你会遇到更多的挫折。一定是这样的,对吧?遭受更多的非议,遇到更大的困难。如果你只强调阳的力气,你没有内心的接受,你发现那些情绪就已经把你挡住了,走不下去。所以这就是人生的两极。
所以今天我们讲“接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但是并不完整,我们还要搭配一个愿力,当这两者同时强大的时候,它就构成一个健康的系统
,能够不断的循环往前走,这才是完整的体系。所以我们看,达利欧开始就提出他的愿景是什么?建立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他有一个不断进取的力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去接受结果,放下情绪,更好的去追求这个目标,是不是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如果只强调任何一极他都走不下去。他在80年代初破产的时候,面对巨大的逆境和打击,如果他不接受这个结果,被情绪陷进去了,可能他就没有后来的重新崛起了。
好,今天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在“接受”这个部分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我觉得非常的值得,因为这个课题不管在投资还是在人生中都非常非常重要,可能以后我们还会涉及到。
---------------------近期精彩回顾---------------------
负面情绪自带十倍杠杆,你赤手空拳如何应对 |彼得明奇《原则》闭门研讨第
5
期
它连大脑都没有,进化速度却是你的N倍 |彼得明奇《原则》闭门研讨第
4
期
“极度开放”是剂猛药,治你与生俱来的两种病 |彼得明奇《原则》闭门研讨第
3
期
高手的门槛:用“游戏化”思维重构你与世界的关系 |彼得明奇《原则》闭门研讨第
2
期
99.99%的人进化失败,只因短期太聪明而长期太蠢 |彼得明奇《原则》闭门研讨第
1
期
股票暴跌之后注定会出现这三种情绪,你敢不敢跳出抑郁的剧本?
谭昊《原则》笔记2:原则里有洪水猛兽,乱入者九死一生
谭昊《原则》笔记1:为什么投资圈的人都悄悄说“要带着儿子读这本书”
大道至繁:李国飞历时2500天推倒重来的四维投资框架 |2018年春论之三
反方:现在正是A股长期职业投资者最好的时期 |2018春论之二
现在也许是A股职业投资者最痛苦的时期 |2018春论之一